“深度学习”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教学设计

2018-01-29 09:20郝良群李昱蓉
江苏教育 2018年59期
关键词:主权国家本课主权

/郝良群 李昱蓉

【设计理念】

本次“杏坛杯”展评的主题“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重新唤醒当代教师要在提升课堂品质上下大力气,既要关注教师的基本素质,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深度挖掘教材、设计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成为思辨的主体。本课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设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深度挖掘教材。从所学内容来说,深度学习是指触及学科内容本质的学习,是促进学生思维深处持续建构的学习。这要求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过程。政治课教学呈现政治观点和思想见解时,学生由于没有相关的实践基础,不能结合过往经验进行知识重构,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来应付,以致学得茫然失措、焦头烂额、痛苦不堪。为了提升课堂品质,作为教师应该深挖教材,讲清楚知识逻辑关系,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2.设计学习支架。深度学习的发生,就教师而言,首先应设计有价值的学习支架。这里的“价值”是指既能体现学科品质,又能对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思想观念。实践证明,当学习支架更符合学生的学情、路径更优化、驱动任务更明确时,往往有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

3.引导学生成为思辨的主体。《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与评价”的具体建议中提出了“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的理念,要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设置思辨性问题十分重要。思辨性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厘清概念、原理间的关系,形成对问题的理性认识,培育科学精神;能够促使学生在复杂系统中有序地整理出事物各部分的结构及关系,进而建构全新的知识体系,深化政治认同。

【教学设计】

一、引入话题,新课导入

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靠某个国家或者少数国家是无法解决的,需要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同学们,你们知道的全球性问题有哪些?

生:战争与和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

师:刚才同学们谈到了很多现在人类面对的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学生回答略。

师:中国对解决全球性问题有自己的主张,这个主张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主张体现海纳百川的大同思想,折射兼济天下的胸襟气度,践行协和万邦的高尚理念,并写入联合国相关决议中。

(设计意图:以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导入,通过“全球性问题有哪些”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激发学生观察国际社会、关心社会的热情。)

二、任务驱动,新课教学

1.“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主权国家。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命运相通相连的,它首先是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包括所有的主权国家和地区。

问题1:什么是主权国家?

师:说到国家,徐州在历史上最早属于哪个国家?

生:是夏朝的大彭氏国。

师:古代国家与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虽然有所差别,但是我国古代已经非常智慧地把“什么是国家”的理解写进了一个繁体字里。

师生共同分析国家的“國”:“口”——人口;“”——领土;“戈”——治理、守卫疆土的政权和武装力量;“口”——一个国家的主权范围。

师:在这四个部分中,对一个国家来说,哪个最重要?主权还是政权?你怎么看?

学生回答略。

问题2:为什么主权最重要?

师:什么是主权,大家是怎么理解主权的?你能举例证明主权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吗?

生:主权就是外面的那个“口”,在其内部,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其外部,不容许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

师:如果外面的“口”不存在,我们发现,其内部的人民被杀戮、领土被瓜分、政权变成傀儡。所以说,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中华民族对主权的理解已经深入到民族基因,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多年里,中国饱受殖民主义列强的侵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人民被随意杀戮,国家被任意瓜分。所以,主权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意味着独立,意味着不受侵略,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生:作为主权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要坚定地维护我国的主权。

师:这是从国家层面而言的,对于我们公民个人呢?

生:对于我们公民而言,主权意味着国家的尊严不容践踏,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主权意识,与有损国家主权的行为做斗争,在实际行动中维护国家主权。

师:同学们说得特别好,电影《战狼2》中有句话说得也特别好——“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说得很有血性,是咱中华儿女当有的气魄。

问题3: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活动一】连连看。

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阅读并自主学习课本P89~90内容,思考如何辨别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履行的义务。请学生完成“学历案”中的“连连看”,看看能不能准确辨别。

教师总结:我们在《政治生活》第一课学到过,对于公民个人而言,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不可分割的,这也同样适用于国际社会。不能因为是大国就不履行义务,是小国权利就得不到保障。命运共同的时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规律。主权国家不仅需要维护自身的基本权利,也应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不侵犯他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这样才能有利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说文解字”的形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把“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分析到位,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难点“主权的重要性”,在分析中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主权意识。“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通过“连连看”这一提前预设的环节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针对检测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答。)

2.“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组织。

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全球性问题,不仅需要主权国家和衷共济、和合共生,也需要国际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活动二】猜猜看。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一些提示,猜出是哪个国际组织?(具体材料略)

教师总结: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国际组织的种类很多,有区域性的,也有世界性的;有政府间的,也有非政府间的;有一般性的,也有专门性的。我们也发现,不同的国际组织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们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为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关系、调解矛盾、促进和平做出了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猜猜看”环节,让学生知道国际组织的作用和意义,由此引出联合国。)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平台——联合国。

师:在5万多个国际组织中,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哪一个?

生:联合国。

师:在你的印象里,联合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组织?

生:政府间的、世界性的、一般性的国际组织。

师:回答得很好。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2017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又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联合国安理会第2344号决议。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联合国能使中国主张的效用得到放大?

学生回答略。

师:联合国为什么会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把它写入决议?

教师总结: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儒家“平天下”思想一脉相承的体现。“天下”者何?是中国、是世界。“平”者何?是秩序、富足和安宁。世界秩序需要各主权国家权利平等,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主权、领土完整;世界富足需要解决发展问题;世界安宁需要解决和平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不谋而合,都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乃至于在实施人道主义援助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联合国会认同中国主张,并写入联合国相关决议中。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中国儒家思想的解读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主张源自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在探究中学生也得出中国主张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期盼,进而形成政治认同。)

4.“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折射出中国的大国形象。

师:对联合国而言,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对中国而言,全球性问题光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无法解决,需要借助联合国这一国际组织的影响力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念、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主张。

【活动三】说说看。

中国不仅在理念上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在全球性问题解决的实际行动中也坚决地践行着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请你根据下面材料回答中国在哪些方面践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的?(具体材料略)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设计意图:“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由具体的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进而激发爱国热情。)

三、首尾呼应,课堂升华

教师做“2017年中国在全球问题管理的作为”主题演讲——

2017年,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致力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课后反思:模拟外交部新闻发言人

出示材料:据澳大利亚和中国媒体报道,受中国在澳大利亚进行“政治渗透”等报道的影响,中澳关系有恶化趋势。很多中国留学生表示申请澳大利亚签证的时间和难度都大幅增加,甚至有中国媒体建议中国留学生目前不要去澳大利亚留学。外国记者提问:中方是否了解有关情况?对此有何回应?

请你模拟“外交部发言人”对此进行回应。

(设计意图:通过演讲来结束新课,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而激发学生的政治认同。最后以“模拟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题目来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

【团队推荐】

我国高中政治学科要承担意识形态培养的任务,立德树人,培育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的现代公民是其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总体定位。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价值定位?本课做了如下尝试。

1.精设目标,凝练议题,落实核心素养。本课学习目标的设计不止于指向浅层次的知识点的掌握,而是定位在一方面树立主权意识,激发家国情怀同时拓展国际视野和树立全局观念,拥护和支持党和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张和政策。这一目标立意既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又有利于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落细、落实。本课在凝练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的议题,进行知识结构的整体建构和设计,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研究相关问题等方面做了探索和尝试,学生的学习是在议题“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之道”的引导下展开的,教师设计了由“有哪些全球性问题”“有哪些解决的主体”“中国的主张是什么”“联合国对中国主张是什么态度”等构成的问题群,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真实情境中认知,在辩证思维中相信,在活动参与中实现。

2.精抓主线,创设情境,构建学习支架。本课的主题线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社会”,在这一主线下分解了三个学习任务。首先在“课前预习”中通过教师给出的“内容提示”,学生结合教材初步掌握了本课的核心知识。第二,在“课中学习”中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群进行互动探究,实现对重难点的突破和价值观的升华。这一任务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是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学习,以突出主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和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社会的作用;二是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运作平台——联合国”及这一理念折射的中国大国形象的学习,体会并理解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及积极作用,印证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形成政治认同。第三个“学习任务”是“课后反思”,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便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获得学生对本课教学的建议。这一设计旨在给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支架,通过情境设计、任务驱动,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主张和做法”形成理性认识,最终在体验中达成对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大国担当、大国情怀、大国形象的认同。

3.精研问题,引领思维,贯彻“教-学-评”一致。本课以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两次写入联合国相关决议这一真实事件为载体,设计了如下问题:“为什么联合国能使中国的主张的效用得到放大?联合国为什么会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把它写入相关决议?”以上设问对情境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充分使用,以此引导学生结合联合国的地位、宗旨、原则、作用等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同时深入理解我国这一外交理念所折射出的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相比直白的指向知识点的设问,这更有利于达成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的同时,也是在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实自己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对于教师而言,通过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的设计,并在过程中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如本课的“连连看”“猜猜看”“说说看”等环节既是学习也是评价,这一设计思路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猜你喜欢
主权国家本课主权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军事外交的概念及功能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国际气候外交在经济层面的障碍分析
贵阳首发白皮书:五年建成主权区块链应用示范区
美国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全球霸权
全球治理语境下主权国家的国际责任
数十国扎堆宣示海洋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