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 知能 思维
——谈未来教师的基本素养问题

2018-01-29 09:20严华银
江苏教育 2018年59期
关键词:道德素养教育

/严华银

一、教师最重要的素养是教学素养和教育素养

许多年来,课堂成为广为诟病的焦点。自从经济学的“效率”概念被引入教学研究,一些教师和所谓的“专家”早已对其不断升级:有效、高效、优效。以分数为唯一考量指标的“应试教学”课堂,正像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不“应市”,不讲求效率,又如何有生命呢?于是,这样的功利实用到极点的课堂教学,正像常人之于极端的商业化环境,之于唯利是图、不顾一切的商家,学生不喜欢,教师不喜欢。但也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应试的浓烈氛围中,还是有教师有坚守,有功力,有情怀和境界,在有效促进了学生智力水平和应试能力提升的同时,仍然在思维和理性、能力和素养,特别是德行和人文情怀的层面给学生以充分的引领和教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敬爱和尊崇。

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正好像当下的市场化,不少人在这样的逐利过程中,逐利环境里,逐利思维和行动中,早已消磨了精神,迷失了自我,但还是有一些卓越者,坚守良知,听从内心,或成为儒商,或成为富于家国情怀的企业家。

这不由人不深思教师和教师工作的价值问题。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好功课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立足之本,是影响教师威信的最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教书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潜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外显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实现这样的职责和价值,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又需要哪些基本的素养呢?在笔者看来,教师最为重要的素养是教学素养和教育素养。

首先,与“教书”的职责相关联的,体现为教师专业特点的是教学素养。它指按照学科知能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的教给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素养。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教学素养的高低优劣取决于两个元素。一个是教师具有的所教学科的知识,这里的知识包含能力因素。比如数学教师的数学知识、物理教师的物理知识、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等;比如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就包括一般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这里的能力就包含阅读、写作等诸多能力。一个是教师依据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生学习本学科知识的特点,组织实施教学以及语言表达、学习进修和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这后者一般被认为是教师之为教师的关键,这一能力被作为教师教学水平的决定因素。教学素养实际是教师专业之所以成为专业的关键元素,一言以蔽之,“教”的能力,是所谓“教师专业”之“专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标志。

其次,所谓“教育素养”,是指教师为了实现育人目标所应该具有的、集中体现为人文道德知识、能力、行为并指引被教育对象向善、求真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道德素养和心理素养。

道德素养,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尽管作为公民和社会成员,都强调道德力量和道德精神,但包括公务员和医卫工作者在内的国家公职人员,与教师相比,在道德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标准,教师的道德要求应该远远高于一般公职人员。多年前,笔者就曾经在很多场合反复强调教师就不是一般的“人”,对于教师仅仅要求守住道德底线是远远不够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就是应该不断提高道德的底线,这应该成为每一教育工作者一辈子的不懈的追求。道理非常简单,因为我们面对的、服务的对象是“孩子”,不是医生和公务人员面对的成人。孩子与教师之间永远都不可能对等和公平,在这方面,尽管不断有名义上的强调,但从无实质性的兑现;面对可能的暴力——包括语言暴力和肢体暴力,学生几乎无以反抗。于是从保护孩子尊严和安全的角度,我们对教师道德提出高要求,实际是保护我们的子女和我们自己。就教师道德而言,它包括四种道德,一是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热爱教育;二是对待学生的道德——热爱学生;三是对待自己的道德——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团结同事,集体协作。在这四类道德中,最为核心的是对待学生的道德,这是所有道德的核心。

教师的心理素养,具体表现为具有广泛的兴趣、愉快的心情、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以及自我调控能力。对于教师心理素养的强调,正是基于教师担当着培养全人的重任,而未来公民的内心强大、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等涉及心理的诸多性格品质精神迫切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优质的心理素养来加以引领、指导和发展。实际上,现实中的不少教师,由于种种因素,特别是生活生存的压力、教育应试绩效超乎寻常的压力,导致情绪、情感乃至心理失衡,直至出现心理亚健康甚或心理疾病的情况。这是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花大力气、动大手术予以解决。

二、面向未来的教师素养

上面我们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当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但教师的基本素养问题实际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总是与一定的时代、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状态相关联,与一定的社会、时代对于教师价值、功能的要求相一致。为此,我们有必要从顺应时代发展的角度谈谈面向未来的教师素养。

1.道德素养修炼是教师发展永恒的主题。

这就要求我们来研究社会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首先看政治、社会领域。这许多年来,随着时代社会的变革,特别是伴着市场化的步伐,世道人心发生了许多变化。教育自难以超越社会时代而“独完”,应试之风愈演愈烈,家教市场越做越大,分数、应试、升学,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于教育的全部理解和追求,这严重损伤了教育的品质,扭曲了教育的价值,并进而绑架了学校和整个教育。由此引发的学校问题特别是师德师风问题早已引起高层的关注。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立德树人”的口号,习近平同志其后在多种场合对于教师、好教师、教师队伍建设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念和意见。其中,关于好教师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标准,引发社会广泛的热议并已形成广泛的共识。2018年5月2日与北大师生座谈时,习近平同志又强调,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由此可以看到,未来教师最为重要的工作就应该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这也是由学校德育工作、学生道德养成的规律决定的。与智育有别,德育工作是一项极为特殊的教育工作。学科知识,书本知识,生活技能,言说和交际能力,是可以通过“教”来实现的。但道德的养成则不然。区别于知识的“教”,道德之“育”,是需要育人者的虔诚耐心、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也就是说,摒弃说教,做给被育的人看,是“育”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如今的德育工作者中,不乏德行高尚者,给学生以终身的教益和影响,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但是我们也看到许多异常,一个热衷“家教”者,可以给学生谈无私奉献的崇高;一个行为不检点者,可以要求学生如何循规蹈矩;一个缺少责任感的人,却要求学生学习和工作心无旁骛。指望这样的教师培育学生的道德,岂不是缘木求鱼?这也正是学校德育工作成效不彰的症结之所在。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于“立德树人”的理解有部分的偏狭。他们将“立德”与“树人”的重心确定为教育的对象——学生。“树人”自是培养造就学生,但立德是不是主要就学生而言的呢?从上述总书记的多次讲话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立德”问题首先应该是指向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如今教育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对于学生教之以德,而在于树人者、育人者自身的德行如何,有没有首先修身立德。理论界的认识和判断模糊,恰恰是教育实践领域特别是实践主体自身道德问题的集中反映。由此而言,教师的道德素养的修炼,已然是未来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必修课。

2.学科知能在未来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再来看科技进步对于社会生活和教育生活的影响。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互联网对于教育的改变。

由于互联网功能的不断延伸和不断增强,今天究竟还有多少“知识”和“信息”还需要第三方“转告”?无限平台、海量资源、极速传输(获取)和借助现代科技的数据处理方式,几乎可以真正实现“秀才不出门”,仍然能“尽知天下事”。现实中很多学生和社会成员手机片刻不能离手;公共场所中90%的人总是处在手机阅读状态;家庭和社区乃至一般的公共场所,电脑和网络几乎是基本的“标配”。对于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而言,纯粹介绍和讲解知识点的课堂里,教师已经少有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正是当下大量的中小学教师甚至大学教师面临的尴尬和艰难。传统的信息发布、知识介绍、一般意义上的知能和技能教学,在课堂中很难吊起学生的胃口。一句话,只要学生能通过电脑和网络搜索到的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他们就很少有耐心听着他人进行“讲解”。所以在很多课堂上,你会不时听到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醒和警告:同学们,请集中注意力,这一个知识点很重要,大家一定得掌握牢靠,这是中(高)考必考的!言之郑重,言之恳切,但其中的无奈和无助,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就表明,几乎无所不能的网络对于实体学校、学校中的教学和学习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予以改变。你会发现,电脑和手机越来越成为学习和教育资源的载体,具有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的学习工具的功能。是不是可以说,如今只要拥有电脑,任何一个家庭和社区都可以是学校?是不是可以说,传统的“讲”和“说”也即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的“教”的功能很多已经或者正在被互联网颠覆和取代?

假想一下,未来有一天,当学生在家里或者在任何可以独立学习的地方,学习完了自己设定或者教师规定的各门学科的知识,汇集到传统意义上的教室,一个教师还可以像当初一样,按照精心设计好了的教案,一板一眼地实施教学吗?显然不能。带着通过网络等各种可能的路径、工具和方法自学而产生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和疑惑,学生最需要的不是有条不紊的知识讲解、任务完成,而是教师对他们各自的极具个性化的问题和困难的指导、帮助和解决。这也就意味着,卓越的学科素养成为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目标。

3.思维品质将成为未来教师的最重要的特质。

体现科技进步对教育影响的第二点是人工智能对于教育的改变。这许多年来,网络与人工智能的联姻,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有几个问题不能不提到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值得我们深度思考。比如,现代工具的操作和使用究竟需要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条件?经历数千年文明建构起来的科学大厦,各门学科和科学的知识系统、体系,真的牢不可破、坚不可摧?一个孩子真的需要经历12年乃至更多时间的学校学习、训练和培养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当有专家预言,最迟到2045年前后,人工智能将全面拥有人类智能甚或全面超越人类智能。这样的表达何其危言耸听,不禁让人毛骨悚然。但我们更多地需要从这些“危言”中获得警醒,寻找人类命运更好的方向和出路。比如,当如此的挑战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人类究竟可以做些什么?比如,作为决定人类命运的基础性也是关键性元素的教育,我们可以在传统和现实已成的定势中融入怎样的因子,做出怎样的改变?

要研讨这些问题,其出发点必须落在人工智能身上。未来挑战人类、与人类并存的人工智能,未来新型“物种”,其“智能”究竟从何而来?试想,人类将二氧化硅制成晶片,再由晶片组合成集成电路,进而借助科学的工具和手段,写入程序和思路,这些全靠人类管控的“技术活”,怎么就造就出一类敢于挑战人类权威的“忘恩负义”之徒的呢?

原来,人工智能尤其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早已不可以用简单的“电脑”思维来理解。人工智能的“学习”,如今几乎可以说,已经初步实现了对于人类学习的超越。它的学习越来越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跨界”。成功打败围棋九段高手的机器人AlphaGo,绝不仅仅学习了围棋的技术和艺术,它一定学习了各类棋类博弈的技术,甚至各类体育竞技项目的技术和艺术。二是“整合”。在获取各类技术、策略和方法之后,人工智能的“智能”系统自身就会自动开始梳理分类,融会贯通。三是“增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的突破和跨越,实现新的创造。

试想,当人机并存,我们人类如何与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超常的一群“类人”抗衡?就教育而言,就教育主体的教师而言,要教育和培养出可以抗衡未来人工智能的未来学生、未来人,就必须致力于学生思维力、思维品质的培养。而要培养出学生的思维力、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自身得具有卓越的思维。

在即将开启的新一轮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中,首提“核心素养”,并将此作为引领和调控未来教育发展尤其是学生发展的目标系统。而其中,“科学精神”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科学精神又内含“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三项内容。笔者以为这正是瞄准了科技高速发展的未来世界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而做出的“制度性”安排。

综上,现实教育和未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有很多,而从基本面而言,师德、学科知能、思维力可能是最为关键的三类素养。它们从何而来?笔者以为,还是得从行政推动、专业引领和发展主体的教师的主动求进而来。

猜你喜欢
道德素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