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Tech引领消费金融升级服务需求的策略建议

2018-01-29 20:08梁环忠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客户

梁环忠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当前,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消费金融的升级服务需求已迫在眉睫。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客户流、资金流、交易流等网络流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流量是企业经营价值的来源,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经营价值的来源,网络流量越大,银行的定价权也越大,商业银行必须依靠对客户海量数据的挖掘,进行客户画像,实施精准、个性化营销,注重产品服务组合迭代创新,满足客户服务体验的简约化、定制化和实时化,而这实现一切的基础是以AI为标志的 “智能化”手段开发。因此,打造智能商业生态金融协作方式,将成为下一代银行业市场竞争的焦点,即未来的商业银行必须从“体量经营客户产品”向“流量经营客户数据”转型,而向高科技银行数据技术经营公司转型,则主要依靠网络客户流量数据驱动,打造客户信息数据库,加快银行工厂流水线式的标准化、组件式迭代产品服务创新,从产品、渠道、客户三方面推进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智慧化转型。

一、科技银行(BanTech)为商业银行突围提供新动能

BanTech是指持牌银行直接投资于服务金融的数据经营科技公司,如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InsurTech保险科技公司等,以数据技术引领银行新的业务模式、场景应用、业务流程或产品组合服务的创新,从现有银行的经营战略、运营体系、组织架构、产品服务提供方式中突围,构建端、网、云的智能商业生态金融协同体系,以智能分析为基础,提升实时感知和服务响应能力。

2016年亚太地区金融科技(FinTech)投资总额从2015年的52亿美元迅速升至112亿美元,其中中国区域的投资达到了102亿美元。目前,中国的FinTech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且在金融行业内已经获得了领先地位。在2016年发布的全球FinTech100的榜单中,排名前十的中国公司从2015年的两家增加到五家,电子商务支付企业、网络借贷企业、B2B(企业对企业)、保险金融企业备受全球风投青睐。未来,大数据和互联网征信、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应用、科技保险、智能投资顾问等将成为新的投资增长点。值得中国银行家关注的是,全球对FinTech的投资笔数中,银行直接投资占比从2012年的7%上升到2016年的12%。如今中国商业银行正在成为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正在加速迈入BanTech时代。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都是FinTech的重要组成部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中国发展相对成熟,现已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的网络征信、借贷、营销等领域,在智能交易、智能控制、智能洞察、智能营销、智能风控等方面的增值作用正逐步显现。中国商业银行应将自己定位为“科技银行——BanTech”,实施以数据、技术导向为主要特色的新型管理模式,如可以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工作中,丰富商业银行对仓储物流公司相关物权的监控手段,规避仓储物流公司因管理不到位或故意进行金融诈骗所导致的相关风险。作为科技银行,商业银行不仅要注重体制机制、平台、基金的建设,设立金融科技委员会,建立金融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建设超百亿元级的BanTech(科技银行)股权投资基金,通过积极培育行内的自身技术力量、人才队伍,在技术迭代中形成十分可观的技术推动效应,还需要通过加强与外部数据经营公司的合作,以及合理布局,甚至通过资本市场直接投资、并购金融科技创新公司,尤其是投资建立属于银行自己的数据技术经营公司,打造具有使用价值的金融客户数据库,在数据的清洗整理、分析和应用方面,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数据挖掘能力以及数据价值,进而快速占领技术创新的前沿高地,破解商业银行客户资信评级体系不健全、市场地位和社会认知度低、整体信用环境较差等一系列瓶颈问题,真正提升银行数据经营公司在数据建模、信用评级、资产定价、风险欺诈、精准营销等方面的数据增值与技术服务能力。

科技银行产品服务创新具有“双刃性”。商业银行要重视对金融科技发展中的风险进行充分暴露,强化各类风险数据长时间的积累与风控建模,高度警惕商业银行在与外部经营机构之间进行数据交互、系统对接时,可能带来的相关数据可靠性、相关系统稳定性、相关系统防护性等新增风险因素和风险压力,让商业银行在更好地运用高新技术的同时,规避新的更大的风险。

科技银行是基于端、网、云三要素的智能商业生态循环之中的,需要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运营体系、组织架构、产品服务提供方式、风控手段等方面进行 “脱胎换骨”式的变革,搭建现代企业级的客户架构、业务架构、账户架构和数据技术支持架构,将银行服务流程融入客户各生产生活场景,在客户各生产生活中收集数据,并将所收集到的数据加以衔接、叠加和分享,形成网络数据,然后打造智能化的数据挖掘分析平台,让数据平台及时对客户需求作出响应,提供无间断实时服务,完全自主掌控服务,更丰富、透明的信息操作服务,在彰显客户主体地位的同时,使客户产生更多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其中,业务流程的组件化、自动化、智能化、跨界协作化,势必成为BanTech创新应用的着力点。商业银行拥有全面的账户体系、产品服务体系、运营流程体系,为使这些体系能够适应万物互联、智能挖掘、实时自动感知和响应,在配合网络监控、区块链、机器学习等重要创新的同时,银行业务流程要实现自动化,必须以流程的组件化或参数化为基础,客户服务体验要实现简约化、定制化和实时化,必须以流程智能化、跨界协作为基础。

1.产品定制化的基础在于流程组件化。流程组件化要求银行重视对自身客户、产品、渠道、流程和数据标准的梳理,建立类似工业生产流水线一样的灵活、快速的组件装配的业务模式,随时应用开放银行API嵌入个人客户消费场景和企业客户运营生态,以风险成本可控为前提及时响应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将内部可以提供的产品零配件适时、大量复用装配到流水线上的恰当位置。如金融国际化中的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资金交易约束、利率标的、互换交易要求,均属零部件,可大量复用,以支持多币种间的本息互换,多种计息方式的差额交割,并在流程标准体系中嵌入风控措施,既确保编程敏捷开发,又可让交易成果守正出新。商业银行应当应用跨境资金集中管理、多渠道货币兑换、财富管理、支付消费、融资等各种形式的组装部件,建立统一的客户结构视图、业务结构视图以及灵活的账户结构体系,满足客户定制化的个性账户管理需求,恰到好处地契合客户境内外各类账户的资金管理应用,为客户提供便捷、极致的投融资产品和服务体验。

2.金融服务情景化必须以银行服务流程自动化作保障。银行服务流程自动化,即打造实时智能银行,使人们能够在操作情景化的金融服务界面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性、可控性,获取更透明的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大数据识别、区块链识别等操作信息,从“7*24小时”无间断实时服务和丰富的自助服务中,获得主控感、成就感、满足感和归属感。如业务办理实现一次插卡,实时审核,实时结果展示,实时签名,为客户提供最简易的自助操作服务;同时免去传票、印章、纸质档案对柜员工作的负荷,并可实现智能化信息纠错,智能化撤销重复账号及空款账户,腾出的时间、精力能够使柜员更好地掌握客户的金融交易、资产存量、消费习惯、投资风格、投资能力、价格偏好、风险偏好等有价值信息,及时了解客户对银行相关服务政策调整的反应,以分析判断客户的真实情绪和投资经验,更好地实现精准推介和实时引导服务。

3.银行应变敏捷化必须以流程智能化为手段支撑。银行流程智能化,即银行在数据驱动下,为客户提供“无所不能”的智慧助手,打造“无微不至”的智慧助手,扮演“无所不能”的智慧管家。具体而言,就是银行通过开展各种业务,从客户那里收集到海量数据,然后交给合作的数据经营公司,使其运用各种数据挖掘技术,包括数据抽取、清洗技术等,将海量数据转化打造为几个很简单但又很有价值的信息数据或指标值,分布式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帮助银行实时感知客户在任何时间、地点的潜在需求,主动快速地回应客户需求,实现产品服务的推陈出新,满足客户任何场景下的快捷、个性、跨界的一条龙、综合化、一站式的金融服务需求;让高效、智能的支持系统成为员工由“广泛撒网”营销转向“精准设计”的智慧助手,为客户实现更大价值,同时也提升银行员工的幸福归属感;让数据分析成为银行降本增利的关键,成为银行战略定位、市场定位、业务定位、平衡风险收益的智慧管家,为客户和银行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和企业价值。

4.打造客户极致商业生态服务体验必须以银行业跨界流程协作为前提。银行业流程跨界协作,就是要将客户在零售、医疗照护、教育文娱、金融等领域的移动消费式生活场景,与银行业界的金融服务通道贯通起来,形成银行、客户、第三方供应商“三位一体、用户体验性互补”的新型金融商业渗透融合的生态模式。即客户不再只属于单一银行系统,而是属于整体金融系统。单一银行系统只是开放式背景下打造各种功能服务体系的支撑者,是基于端、网、云可编程经济时代下网络流程的生产者,是提供高科技产品、交易渠道和支付的平台。银行业跨界之间依据不同产业、产品、环境、偏好的消费者,通过发掘其共性特征,将原本隶属不同银行业链条的产品服务要件,通过制定合作策略,在金融产品、渠道、支付等服务手段上加以合作,金融业务经营实施渗透、融合、拓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体验,以巩固既有客户群、赢取目标客户群,突破服务边界,挖掘更多的利润增长点。如客户登录银行网银或手机银行,在远程智能的引导下,在完成购物、订机票、看电影、预订酒店、医院看病、房屋买卖等一系列业务活动中,跨界银行通过高科技产品、交易渠道、支付等平台的好感服务,通过银行间的众多伙伴合作,化消费金融服务于无形,以稳定各银行服务边界上的现有客户群,挖掘更有价值的目标客户群,实现银行业界市场和利润的最大化。

三、居民消费升级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居民消费升级是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和层次在总支出中的提升,直接反映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发展的趋势。当前,居民的消费结构和层次提升主要体现在多元化的消费信贷需求、场景化的支付结算需求、专业化的财富管理需求、便捷化的服务模式需求四个主要方面。研究居民消费升级,不仅要求商业银行针对居民延伸拓展的、档次提升的各消费领域,各结算理财环节,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给予丰富、安全、专业、周到的金融服务支持,而且要求商业银行贴近居民的消费行为习惯,以提升居民的便捷、高品质、智能的金融服务体验。

(一)消费信贷需求的多元化与支付结算需求的场景化透视

近年来,居民的消费领域在延伸拓展,涵盖了居民汽车贷款、装修贷款、教育助学贷款、医疗保健贷款、旅游购物贷款等消费贷款业务体系。截止到2017年9月,中国拥有住房的居民消费贷款余额为30.2万亿元,同比2016年增长29.19%,较2014年增长96.4%,占住房户贷款余额的比重高达77.2%。2015年,国内居民消费信贷占全国信贷比为20%,其中75%是住房贷款,实际的居民消费信贷占比仅为5%,远低于国外成熟市场30%的比例。未来五年,消费信贷(含房贷)整体增速是21%,整体规模将会从2015年的19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1万亿元,在足够的市场规模下,有望涌现出一批明星消费金融公司,此类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专注于为特定客户在消费场景提供定制专属金融服务。在推送贷款产品时,商业银行应符合大数据时代经营管理的要求,无论是信用评估、风险决策,还是贷款服务,都要做到反应快速、便捷高效,而且要以最低的成本触达客户,以更低的门槛准入客户,让客户获得轻松申请、闪电到账、周转灵活的借贷体验。如微众银行与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的“微粒贷”,授信审批仅需2.4秒,资金到账仅需3秒。截止到2017年第一季度,“微粒贷”累计发放贷款总金额超3000亿元,累计用户数突破了2000万人,最高贷款日规模超10亿元,最高贷款日笔数超10万笔。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普及,数据入口对于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影响正在快速提升,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等方式,将支付结算功能与线上线下各类生产生活场景融合,重塑消费者的支付偏好和行为习惯,向传统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条件、方式、渠道、理念提出严峻挑战。大众用户对商业银行的支付方式、支付渠道、支付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商业银行的支付服务能够更加便捷、安全、智能地顺应其生产生活习惯,融入消费者线上线下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保险以及休闲娱乐、旅游、养老等各个环节的消费场景。

(二)财富管理需求的专业化和服务模式需求的便捷化透视

居民收入在不断增长,加之各种消费信贷的还贷压力等,都要求消费信贷用户对现有财富和未来收入进行合理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投资管理,以获取额外的增值收益来源并传承财富,缓解未来换房、换车、养老、子女教育、生育后代等中长期消费信贷的还款支出压力,提升中长期消费的自担支付能力,甚至改善原有的消费预算,实现更高品质的消费目的。如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瞄准客户5.4万亿元的财富管理资源数据和每天107万次的机器学习信息数据,打造了双智能引擎的理财顾问+全球信誉顾问系统平台,为专属客户推送多样化的投资理财规划建议,实现一键量身定制,一键优化投资组合服务的人工智能服务新体验。

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居民对消费服务模式的需求呈现键入移动化、交易便捷化、服务智能化、场景多元化及产品定制化等特点。互联网金融是将支付、网购等各类应用场景和用户金融服务需求进行高度串联,闭环打造的平台生态系统,将金融服务的开发和推广与保持高度粘性的用户生活场景高度渗透,以便利性和低成本将银行不愿服务的80%低端客户,以及处于灰色监管地带的客户纳入金融服务体系中,实现“远尾客户”的高效获取和高度覆盖。因此,商业银行的规模、地理位置不再是消费者选择金融服务的首要考虑因素,银行服务方式是否贴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否适应居民的行为习惯,银行业务种类、准入门槛、手续繁简、服务渠道、服务时空、灵活自主性等,成为大众用户关注的重点。并且,伴随端、网、云等新兴技术在金融服务领域应用的日益成熟,用户要求银行提供智能化服务,能够实时、正确地感知响应产品服务。如某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应用智能化设备向客户推送综合产品服务,客户体验好感度明显提升,网点新增客户率达12%。

四、商业银行发展与升级消费金融服务需求的策略措施

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利率高、坏账率低,保证了个贷业务的较高利润率。2016年末,个人贷款业务收入已占到所有A股上市银行收入的26%,成为银行前三大主营业务之一,具有较大的业务量及收入上升空间,可直接带动银行各创新理财中间业务收入的提高,并增强高净值用户的粘性。商业银行只有应用高科技,细分市场客户价值需求,从产品、渠道、机制、风控、功能等多方面建立健全新型的消费金融升级服务体系,才能打造消费这驾首要动力马车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一)借助组件资源和账户体系结构,加快创新消费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商业银行产品研发应以提高客户响应能力,加快产品创新升级为重点,提高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能力,满足客户不同阶段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1.培育精准的数据挖掘分析能力,提升智能服务和产品研发能力,发挥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消费金融涉及众多不同领域,而众多细分领域市场远未饱和,消费金融目标客群庞大、多元,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准确判断不同细分领域市场特征和客群特征,判断客户信用等级、项目经营风险、综合效益状况,实现更有远见的客户价值洞察,主动捕捉市场经营热点和客户需求动向,快速迭代、持续优化、智能匹配地进行产品组合创新,落实风险管控措施,组件式的进行流程优化,建立健全消费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提高差异化定价服务能力。银行要培育提升数据挖掘分析能力,首先,要能占有标准合法合规的大数据。商业银行要重视流程优化设计,明确源数据的获取责任和识别,提高客户经理的工作水平、操作水平和研究水平,提高有价值客户数据的收集能力,积累数据挖掘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并最终将数据分析和问题关联到组件式的具体流程上,而确保持续的内部数据架构治理,确保与外部数据共享,确保数据整合的正确逻辑方法,确保统一数据标准规范,确保支持网络化处理的数据加工系统打造等等,则至关重要。为使商业银行推出的大部分消费信贷产品不受符合特定条件受邀客户的限制,并跟随市场热点转化、快速进行产品迭代创新,构建涵盖个人客户信贷、信用卡、理财存款、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等投融资需求的全面产品服务体系与差别服务体系,应夯实数据架构和管控能力,有效贯彻顶层设计,实施积木式产品快速创新,建立有利于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探索制定产品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探索对潜在风险的设计补偿方案,注重前瞻性选择、布局细分市场,借助灵活的产品组件资源与客户账户体系结构视图,持续快速开发智能型产品。

持续、快速开发智能产品的机理为:商业银行应将顶层战略设计分解细化为具体可实现的业务需求,关联在工作流程中,银行业务流程、数据挖掘和产品服务全貌,要按标准化分解为多层次、多维度、可视化的完全结构,依托组件化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标准业务模型及全账户体系结构,实施积木式快速创新。创新的焦点在于,将账户作为单一实体体现在标准化、结构化的数据模型中,标准结构化的账户应包括合约账户和交易账户,如可按六级账户层级满足不同的设计管理需求;然后通过单一实体账户关系建立与存款合约、贷款合约以及借贷合一卡组合产品的数据实体关系,如将产品条件与四级业务流程中的五级步骤对接,通过不同的产品条件,控制流程步骤规则的灵活跳转,以模块化方式打造和实现账户单一实体与不同产品合约的灵活配置对接。

例如,为满足客户资金集中统一管理需求,BanTech可推出“一户通”产品,实现一个银行结构账户下按资金来源、性质和期限分户核算,同时又可充分契合客户境内外各类账户资金的灵活应用,为客户提供涵盖跨境资金集中管理、多渠道货币兑换、支付消费、财富管理、信贷等服务的,全球账户统一视图的财富管理服务;再如,为满足个人客户投融资一体化金融需求管理,BanTech可推出“借贷合一卡”产品,实现一个银行结算卡下按不同领域市场客群金融交易、投资特质、资产存量、家庭状况、风险偏好等特征,考虑目标客户的不同价值属性、投融资需求、购买行为特点,考虑差别化定价要求、资金来源与运用性质、期限、风控要求,以及境内外资金集中调度管理要求,以个人信贷、理财(含贵金属)、信用卡、私人银行(含基金、保险、外汇、QDII、房地产)、财务管理、存款(含债券)为组件,关联“借贷合一卡”单一实体账户,建立实体账户与产品组件的数据实体关系,建立六级账户层级统一结构视图,组件产品条件与四级业务流程中五级步骤对接,通过组件产品的不同条件,有规划地控制流程步骤的灵活跳转,以模块化、积木式的打造,实现“借贷合一卡”即单一账户实体与不同贷款、存款、理财、信用卡、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等业务模块中的具体产品合约的灵活配置对接。

2.着力提升全渠道协同服务能力,充分挖掘客户的综合价值,提高客户粘性,构造新型金融商业服务生态系统。

第一,商业银行应更加重视物理网点的智能化、轻型化转型,不仅要增强网点员工与客户的互动交流,展示并营销功能复杂的产品,充分挖掘客户对综合产品服务的价值贡献,提升网点在获客、留客、活客等方面的能力优势,而且要加大对网点多功能、一体化、可视性的智能设备投入,提升服务情景的自动化和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服务能力。智能化服务既能降低网点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网点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又能使客户享受到简约、定制、实时的服务,带给客户满足感、归属感。

第二,加快线上渠道对各种移动平台和客户生产生活消费场景的全覆盖,化消费金融服务于无形,提高客户对银行、产品、服务模式的粘性。商业银行不仅要加强与移动服务提供商的战略合作,强化消费金融产品服务对手机、ipad、穿戴设备等移动平台的全覆盖,紧跟用户消费热点和需求偏好的动向变化,持续开展移动客户端消费金融产品服务的组合创新,而且要加强与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商场酒店、旅游景点、科教文卫等外部平台的战略合作,将支付、交易、理财、信贷等线上服务以应用程序接口形式嵌入外部各种平台,实现线上渠道消费金融产品对客户工作生活场景的广泛覆盖和客户随时随地的“即插即用”。

第三,破除银行各业务部门自建系统平台壁垒,为客户打造全渠道互联互通的产品服务体系。为适应客户“一点接入,全渠道联通”这一要求,商业银行应围绕当前客户体验中的痛点,破除跨渠道业务平台的信息数据、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壁垒,为客户推出全渠道协同一致的产品体系和服务体验系列,实施商业银行营销渠道线上、线下、远程的无缝对接。

第四,加快推进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协作金融模式创新,打造新型的金融协作服务生态系统。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协作的一方,主要提供融通资金和线下经营资源;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金融协作的另一方,则主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供客户筛选、信用评估、运营管理、风险决策等服务。双方协作,彼此实现信息、资源、客户、产品、服务的互联共享。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公司的数据挖掘技术,与组件式信息工厂流水线工作流程相关联,快速、灵活、自主迭代升级消费金融产品的服务体系,将互联共通的触角拓展到金融、零售、医疗照护、教育文娱等领域,将金融产品服务延伸渗透到更多行业的垂直领域。如协作金融创新模式为广大普通公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微粒贷”,降低了融资者的准入门槛,打造出具有轻松申请、闪电到帐、周转灵活等特点的小额贷款服务。

(二)建立明晰的组合创新机制与权责关系,建立价值回报导向的激励考核体系

为形成以价值提升为导向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商业银行必须建设一支不受传统模式、部门利益、个人习惯制约,具有十年以上部门核心业务工作经验,具备良好业务价值洞察力的数据架构师团队。依托业务数据全架构模型,应用标准的编程语言和明确规范的创新逻辑准则,深刻审视流程改造、产品组合的价值定位,围绕客户体验痛点,全面打通银行内部底层数据等,推动流程优化、产品组合创新,实现流程、产品的灵活组合与内外资源的最大共享,确保数据权责最清晰,助力商业银行完成智能化转型。同时,商业银行需遵循扁平化事业部的管理模式,允许跨区域开展业务,遵照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理,将各层级银行打造为利润、成本中心,真正转变为经营行,积极与交通、能源、通讯、旅游及其他各类大众消费行业的专业平台横向合作;深化管理会计应用,完善银行内部各条线资源消耗计价与利润分成机制建设,强化对产品组合设计创新、客户价值提升与贡献、全渠道协作营销响应等多维度业绩考核,构建科学合理的业绩分解机制,科学分配联动营销、交叉营销、综合营销中各岗位人员业绩,以充分调动基层网点客户经理、理财经理、产品经理、柜员、网点主任、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充分拉开收入差距,激励各网点主动营销、抢占市场,支持基层行客户经理建立更精细的客户分层,实施精准营销和交叉营销,做大客户对银行的综合价值回报。

(三)全面提升智能风控管理水平,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竞争优势

消费金融客群规模巨大,“小、散、量大、多样”是该类金融服务的基本特征,其风险期望值的统计、量化、描述也更接近统计学上的概率分布。小额消费信贷由于应用场景、资金来源、产品定位、利率定价相对特别,因此,银行应对现有业务管理模式进行升级,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精准个性化的风控模式。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科技手段,是商业银行精准营销和有效风控的根本出路,也为商业银行打造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业务流程提供了新的难得的机遇。谁能领先一步打造BanTech智能化流程,谁就将抢先获取更大的市场影响力和更多的竞争优势。因此,银行注重对消费客户基本信息、产品信息、风险缓释信息、客户消费需求偏好、行为习惯、社交信息,以及客户融入社会的公共信息等结构化与非结构信息,进行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源数据采集,并明确责任;基于“端”、“网”、“云” 的可编程经济生态环境塑造,进行业务流程的组件化、自动化、智能化创新,不仅能快速创新产品,提升智能化服务体验,开展精准化营销,而且能为银行强化风控架构、简化风控流程、提升风控效率和效益,提供新思路、新手段和新指引,实现风控体系从人工经验向流程场景、场景数据、数据网络、授信风控模型、网络智能、智能平台、平台实时的全新战略体系转型跨越,全面提升银行全流程智能的风险识别、风险计算、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管控及事后分析等高科技管理能力。

具体而言,为完善参考历史数据+建模+专家经验的传统风控机制,银行应综合考虑其他大量实时相关的数据,基于数据建模理论与方法,提升风控的智能化水平。首先,确保客户信贷审批环节的智能化。应基于申贷客户的有价值信息数据,完善客户评级评分模型,优化自动审批策略;基于同类客户风险参数、成本参数、市场敏感性参数,设定授信额度;基于多类样本客户,计算不同客群对利率定价敏感性系数及竞争对手测试利率的反应情况,确定最优贷款定价策略,实现客户信贷审批环节的智能化。其次,确保贷后监控与预警的智能化。应基于贷后客户的行为信息,了解贷款去向和使用情况;基于后续信贷行为信息,观测客户的异常情形并作出快速反应,实现贷后监控和预警的智能化。再次,确保申请反欺诈和交易反欺诈工作的智能化。应基于客户常用的登录IP地址、登录设备MAC地址、地理位置及交易的金额、商户、频率、商品等信息,与客户行为历史数据对比,识别账户盗用情况与行为风险高低,实现反欺诈的智能化。最后,确保贷后催收环节的智能化。基于大数据,获取客户常用联系人信息、网购物流配送信息,重建与失联客户的关系渠道,实现贷后催收环节的智能化。

银行网点应用智能化设备提供消费金融产品服务,不仅能够实现服务的电子化、标准化、集约化,而且还能规避人工系统违法违规操作导致的系统操作风险。此外,商业银行要强化并提升对 “端”、“网”、“云”整体信息系统的安全防御能力,增强对客户账户有价值信息的重点保护,确保全行整体系统的安全运行,构建大数据区块链下的完整、严密、持久、有效的智能风控体系;商业银行基于大数据联合贷款模式,在与外部同业共享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客户、产品互联互通的同时,也应持续加强对潜在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的全面把控。

综上所述,高科技支撑下的消费金融升级业务具有资金成本低、创新空间大、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是商业银行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各大银行多元化布局的重点。当前,各大银行正纷纷发力,打造一流的消费金融科技银行。成效如何关键要考察科技银行的综合竞争力,重点在于构建“五位一体”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一是,通过客户数、客户占比、客均收入、客均利润,衡量是否具有优秀的获客及客户管理能力;二是,通过成本收入比、网均收入、网均利润,衡量是否具有高效的渠道运营能力;三是,通过存款占比、活期存款占比、零售贷款占比、住房抵押贷款占比及其他消费贷款占比,衡量是否具有有吸引力的产品服务;四是,通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衡量是否具有强大的风险管控能力;五是,通过资产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零售收入占比、零售利润占比、零售收入增长率、零售利润增长率、市净率,衡量是否具有突出的价值创造能力。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银行客户
江西银行
为客户节省时间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记忆银行
陪客户喝酒后死亡是否算工伤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