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吉林省汪清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的思考

2018-01-29 18:56廉虎哲
商场现代化 2017年15期
关键词:菌袋菌种黑木耳

廉虎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纯天然食品、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绿色食品-黑木耳作为汪清县的特色产业,在加快汪清县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受原料、资金等方面的制约而成为了汪清县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汪清县黑木耳产业发展现状

木耳是世界著名的四大食用菌之一。人工栽培技术起源于我国。黑木耳是木耳产品中的重要亲缘种,作为我国的特色产品,以其历史悠久、天然绿色、营养丰富的特点,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上世纪90年代末,汪清县结合“天保”工程,因地制宜实施“黑木耳大县建设工程”,经过30多年的发展,栽培方式、栽培数量、产量、产值都有了显著提升。从起初木段栽培到代料栽培;数量从100万袋发展到6亿袋;产量从40吨发展到现在的3万吨;产值从200万元到16亿元。依托黑木耳产业,2001年,汪清县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汪清黑木耳节”,极大地提高了汪清县黑木耳产业的知名度。2005年,汪清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生产优秀基地县”。2012年被全国食用菌协会授予“2012年度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县”称号。为加快全县黑木耳产业发展,汪清县成立由县领导及特产、供销、林业、金融、质监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黑木耳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主抓黑木耳产业。为鼓励更多人发展黑木耳产业,县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集中财政扶贫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实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使9个乡镇发展了黑木耳产业。同时,汪清县引进优秀的特产技术人才,狠抓食用菌产业生产工作,聘请吉林农业大学、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到汪清讲学,向广大农民传授黑木耳栽培新技术、黑木耳生产中如何预防和控制病虫害,为汪清黑木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汪清县还建立由县到镇、由镇到村三级黑木耳产业协会,负责技术指导、信息收集与沟通,统一购买菌需物资,降低生产成本,统一协调产品销售,提高了黑木耳的经济效益。日前“汪清县黑木耳”通过国家农业部专家评审,成为汪清“地理标志”。并连续五年全优通过国家农业部检测中心和国家食用菌检测中心的质量抽检,汪清县成规模的黑木耳企业有延边丹华山珍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天成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延边源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丹华”牌、"吉绿源"牌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生产的食用菌系列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黑木耳产业基本实现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先后建成规模500万袋以上的“标准化黑木耳蔬菜基地”10个,承担了各级科研部门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试验和示范任务达百项之多。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出口日本、韩国。汪清将力争用3-5年时间,将“中国汪清木耳”打造成为辐射全国及东南亚地区,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以上的龙头产业。

二、汪清县黑木耳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黑木耳菌种混乱,难以鉴定。目前东北亚地区的一级菌种主要来自延边州和黑龙江的企业,质量标准不统一,菌种质量参差不齐。较为被菌农认可的菌种为“黑山”,但各地都打出“黑山”旗号,出现哈尔滨黑山、牡丹江黑山,不仅菌农难以辨别,即使是执法人员也很难辨别真伪,菌种质量难以保证。

2.生产原料严重短缺。随着黑木耳栽培规模的不断增大,对原材料柞木屑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之敦化、蛟河,黑龙江省东宁、穆陵等县市黑木耳栽培规模不断壮大,使原材料市场价格一路飙升。以往十几元一袋的柞木屑升至40元每袋,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此外,由于国家封山育林政策使原材料的来源与供应变得雪上加霜,原材料严重短缺。

3.基础设施不完善,抗自然灾害能力薄弱。黑木耳菌袋摆地后,每天需要大量的喷灌水,为有充足的水源,菌种将基地建设在河道边。如遇干旱天气,河水减少,木耳长势不佳,而遇到暴雨天气,河水暴涨,堤防决口,大量菌袋被冲走。2013年和2015年,多个乡镇菌袋被冲走,菌农损失惨痛,有的农户,甚至选择了轻生。

4.产业链条短,缺乏主打品牌。汪清县没有真正的黑木耳精深加工企业,大多停留在简单栽培包装加工阶段,木耳下游产品开发远远不够。同时, 汪清县没有属于自身的主打品牌,多数产品被外地客商运走加工成各种品牌销售市场,高利润空间外流。

5.“白色污染”依然严重。随着黑木耳栽培量的逐年递增,大量的废弃菌袋随意丢放在山间、路旁、河道边,严重影响了环境。由于废弃菌袋难降解,已对环境造成了“白色污染”。

6.企业间各自为战,缺少合作共赢意识。汪清县内有诸多黑木耳知名企业,如省龙头企业丹华有丰富的加工技术,后起之秀源创菌业是研发企业,生产高端产品的天林局资金雄厚,天成是州内最大的批发交易市场。这些企业各占优势,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形成合力,都在不同领域各自为战,有时因小问题而举步维艰。

三、对策措施

1.整顿菌种市场,从源头保障产业健康發展。完善黑木耳菌种市场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测体系,加强菌种市场监管力度,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优化筛选菌种生产企业,健全菌种企业风险保障机制,实行定点采购,减少菌种购买环节,从源头降低生产风险,保证菌种质量安全。此外,建议汪清县依托延边源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符合本地的高品质黑木耳菌种,逐步实现优质菌种的产、供、销,形成黑木耳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

2.先试先行,从原材料保障产业长远发展。目前黑木耳栽培料配方多为78:20:1:1,即每袋栽培料需柞木屑约1.56斤,豆饼粉0.4斤,石灰、石膏各0.02斤。多所科研单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40%柞木屑和38.5%玉米芯为主料栽培,其产量、品质较好、性价比非常高。面临紧缺、昂贵的生产原料,汪清县应选择试验基地进行论证,如成功并推广,每年可节省约21.5万吨柞木屑,以应对原材料不足问题,确保黑木耳产业长远发展。

3.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强化农户抗灾害意识。黑木耳产业“靠天吃饭”现象严重,尤其是洪灾对菌农的威胁最大。由于黑木耳生长离不开水,菌农宁愿冒着风险也要将基地建设在河边。为避免损失,在引导农户远离河道摆放木耳的同时,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整合产业化资金为菌农建设蓄水井,以保证木耳喷灌用水,减少因恶劣天气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加强重点河流的堤防、护坡建设,提升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4.变废为宝,加快提高废弃料回收利用率。发展经济,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应各尽其责,充分利用废弃料,实现变废为宝。废弃菌袋分为两个部分,即废弃木屑和塑料薄膜,其回收利用率极高。塑料袋可以剥离制作塑料颗粒,供应给塑料制品厂。废弃木屑用途更为广泛,可以压缩加工薪棒供电厂发电;可以发酵生物菌肥还田,实现循环发展;还可以将废弃菌棒生产平菇、榆黄蘑等其它菌类,实现食用菌多元化发展。但目前仅有少数村屯废弃菌袋被运往武汉凯迪进行简单的焚烧发电,未发挥其全部利用率。因此各级政府应抓住机遇,竭力开发,抢占市场,变废为宝。目前天桥领镇政府正在与上海协商洽谈建设生物菌肥发酵厂事宜,在此期间各乡镇要设立废弃菌袋堆放场,建立健全回收制度,规范回收程序。各村要妥善保管废弃菌袋,为日后建厂投产准备充足原料,为拓宽村集体收入打下基础。

5.强强联合,确保优势产业持续领先发展。加强汪清县黑木耳优势企业的各种合作,使各企业之间真正形成合力,实现信息互通、资源互补、技术互助、资金互融、利益互惠,打造集菌种研发、有机生产、精深加工、依托品牌、订单销售等坚不可摧的“一条龙”产业模式。建议由延边源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菌种研发、机械化生产等;由延边丹华山珍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木耳养生食品研发与加工;由天桥岭林业有限公司承担有机、富硒木耳的生产与管理;依托天成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物流和电子平台,辐射带动农户实现可追溯订单生产与销售,同时利用其获得的“天桥岭”地理标识,率先打响品牌名为“天桥岭”的汪清黑木耳品牌效应,真正做大、做强、做优、做响汪清黑木耳产业。要瞄准国际市场,逐步打响国际品牌,让汪清黑木耳成为全球黑木耳行业的风向标、领航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菌袋菌种黑木耳
会“变身”的黑木耳
牡丹江地区地栽黑木耳废弃菌袋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
袋料栽培香菇改用胶囊菌种效果好
黑木耳成为扎赉特旗农民致富新产业
春栽香菇菌袋安全越夏需把“五关”
固定菌袋插杆
橡胶林下鹿角灵芝栽培试验
黑木耳
客观了解和评价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