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的实践

2018-01-29 10:22张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6期
关键词:高中课堂核心素养历史

张艳

摘 要: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华史也是一部探索史,尤其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占据重要地位。笔者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 核心素养 高中课堂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近年来的重要研究课题。所谓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这五个方面。笔者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本着“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国历史置身于整个世界史的大背景中”构建本课的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过程开展

2. 看世界,雾里探花——师夷长技以制夷

[探究二]

材料一:“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教师: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落后,但显然绝大多数中国人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这一迷梦什么时候才被打破?假如你是当时中国的一位有识之士,你会开一剂怎样的“救世良方”?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思想界而言,这只是一股“清流”。“师夷长技”什么时候才有新的突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能够从史料中理解和解释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重要影响。通过“时空穿越”的角色扮演,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近代中国历史巨变时期有识之士们的觉悟和责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器物,移花接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探究三]

小组合作探究:(1)“中学”指什么?“西学”指什么?

(2)中学、西学的地位分别是?“中体西用”的根本目是什么?

教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中我们不难得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补充“近代化”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解释。另外开展史观教学,运用近代化史观来分析评价历史问题,使学生对洋务运动在原有必修二的基础上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三、变制度,昙花留香——兴民权,行立宪

[探究四]

教师:我们看到不管是林魏的“师夷长技”也好,还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都只是停留在“学造器物”层面,而郑观应认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这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已进入到“仿行制度”阶段。

材料三: 借重于古圣先王,在传统包袱沉重的中国、变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声有色的现代剧,从而赢得人们的共鸣……这暴露了维新派受制封建群体意识,认为必须把西学和中学结合起来才适合国情。……不能不指出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曲悲剧。

——黄达诚《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

教师: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顺应时代潮流,掀起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主张变法的先师,可见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究其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材料四: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六:《天演论》出版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读着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汰”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胡适《四十自述》

教师:梁启超的主张进行政治变革。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把“优胜劣汰”的原则运用到中国社会。他指出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这些观点都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该子目是本课的重点,我力图通过史料实证使学生分析出从“器物”到“制度”的必要性,突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一开始笔者认为本课教学内容思路非常清晰,讲述了由于受到西方的冲击,近代中国各阶级和阶层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发表各自的思想主张,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一定意义上说,近代中国是在“冲击——反应”的模式下不断将向西方学习引向深入。

然而在实际教学设计中问题涌现:一是教学素材的取舍,教学中可以运用的史料太多,如果每一个子目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话,教学时间严重不足,这就要求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到精选材料,另外笔者鉴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到民主革命时期,而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发展资本主义,变革政治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要要求,把教学重点放在讲述第三个子目上,也就是关于“维新变法思想”。二是由于模块设计的局限性本课在教学过程很容易产生形式上的重复感,即探究每一时期的背景、代表人物、主张和影响,从而使学生产生疲乏情绪,这就要求授课者能很好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或合作探究等。三是教学设计中一开始幻灯片制作过多,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全部展示,感觉有点吃力,就把很多张删掉了,尽可能做到精简,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又感觉到整个讲述的过程不是很连贯,不是很完整,有些问题的讨论也只是点到即止。

反思本课教学的得与失,我深深的感到:首先,教师对教材、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吃透的重要性,树立以课标为教学依据的思想,从而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内容不等于教学的内容,教师要结合近年的高考动态思考如何构建课堂教内容,做合理的删减与补充和拓宽。其次,利用思维导图做好课堂总结。一开始笔者设计了表格式的课堂总结,在评课中教研员提出现在较为流行的是利用思维导图构建课堂总结,这让笔者眼前一亮。另外基于本校生源考虑,在以后在设计问题提问时尽量做到有梯度,由简入难,循序渐进,避免一棍子把学生打懵。在教学手段上针对新授课可以多一些图片、漫画和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當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猜你喜欢
高中课堂核心素养历史
高中课堂生态问题的探讨
新历史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浅析高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构建高中日语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