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汉语叙事体语段的框架探索

2018-01-30 11:14丁险峰骆健飞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偏误语段语篇

丁险峰 骆健飞 李 婷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中国北京100083)

一、引 言

零起点的外国留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虽然能说简单的句子了,但是把这些句子连成一段话却存在很多问题。

先看一位初级水平留学生写的一段话:

两年前,我看了一部中国美女演员们的电影。以后,我自己学习汉语。现在我来北京学习汉语。

这些句子单独来看,都是正确的小句,但是在时间连接方法上,却存在较为严重的偏误,应该改为“两年前,我看了一部由中国漂亮的女演员们出演的电影,从那以后,我就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兴趣,并迷上了汉语。后来,我决定到中国留学,于是我来到北京开始学习汉语。”

再看下一例:

说起周杰伦,大家都知道他,说他唱歌唱得特别好,至今他发行了很多专辑,我每天听他的歌。

该语段在语义衔接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偏误。“周杰伦”是话题,后边的小句要围绕着此话题进行。“我每天听他的歌”转移了话题,造成前后语义不连贯,可以改为“说起周杰伦,大家都知道他,说他唱歌唱得特别好,至今为止他发表了很多专辑,都很受欢迎。”

看第三个偏误用例:

有一年收成不好,人们没有吃的了,他们都饿得快活不下去了,这时,帝王决定了,他送米饭给人们,人们才活了下来。

这些句子单独来看没有问题,但是在小句与小句的连接上却存在主语重复、松散不连贯的问题,应该改为“有一年收成不好,人民没有吃的了,都饿得快活不下去了,这时,帝王做出了决定,把粮仓里的米送给人民,人民才活了下来。”

像这样的语段并不是孤例,而是大量出现在初级水平留学生的作文或作业中[1],由此可以看出,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强调句子以下语法单位的教学,而忽视了一些篇章手段的教学内容。以篇章衔接手段的教学为例,高宁(2006)统计了《博雅汉语》、《汉语中级教程》、《汉语高级教程》、《阶梯汉语》、《捷径》、《桥梁》、《现代汉语高级教程》等通行教材,结果发现,这些教材普遍对篇章知识没有专门的介绍,只是通过练习和个别有篇章衔接功能的连词的释义渗透给学生少量的篇章衔接知识,而在学习的实际过程中,学习者虽然尝试使用一些篇章衔接手段,但由于缺乏指导,还是会出现较多的偏误。

由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学生成段表达能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培养,探索其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习得过程,加深我们对成段表达能力的认识,并为相关教学提供依据。

在篇章的习得与教学研究方面,高宁慧(1996)、田然(1997)、何立荣(1999)、曹秀玲(2000)、陈晨(2002)、杨春(2004)、霍静宇(2004)、赵成新(2005)、刘俊玲(2005)、李炜东、胡秀梅(2006)等都从各自角度对篇章习得与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结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首先,在研究对象方面,目前语段习得与教学的研究对象,多以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为主要研究目标,研究者认为,初级留学生大多停留在独立小句的学习阶段,所以研究的语料多选自中高级学生作文,当然也有部分研究者对初级学生语段偏误做了一定的研究,不过总体来说,学者们认为针对水平较高的学习者进行语段的习得与教学研究比较容易揭示篇章习得的规律,因此对于初级学生的语段表达能力训练与研究均不太足够。

其次,在语段表达的习得过程研究方面,一些学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偏误,采用横向规模研究、纵向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语段习得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考察,但此类研究专注于对偏误的归类分析,而少有具体针对成段表达中各项手段的系统研究报告。

再次,在语段表达研究中,偏误分析占据较大的比重,在偏误分析中,研究者也多将产生的偏误归因于母语负迁移、学习时间短、驾驭汉语能力弱、汉语语感差等。然而偏误分析所观察到的语料仅限错误的一方面,对正确的表达关注不多,另外,偏误产生的原因也基本限于以上几种,难以得到突破。

《成功之路·进步篇》是专门为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和1200个常用词语的外国留学生编写的初级汉语教材。本文以《进步篇》第一册的内容为研究对象,根据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词汇、语法知识,制定语段训练方案,对留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语段表达训练,具体内容包括:(1)话题链及其零形式表达方法;(2)语段内部的时间连接关系;(3)具有重要衔接连贯功能的词和短语。在每个项目中,又包含若干子项目,下面分别进行分析。[2]

二、话题链的零形式

汉语的语段中,零形式的使用是小句之间的一个重要的链接纽带,但外国学生在表达中该省略的却不知道省略,造成语句重复啰嗦,句与句之间松散不连贯。孙坤(2015)认为话题链是汉语篇章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一个共同话题后面跟着若干个评述小句,每个评述小句的句首一般都省略用零形式即:话题—评述1+评述2+……+评述n。其典型形式可概括为:TOPIC—(Φ)C1+(Φ)C2+……+(Φ)Cn。(其中:TOPIC表示话题,Φ表示零形式,C表示评述),例如在《成功之路·进步篇》的如下语段中会有所体现:

(1)老中医把手指放在马丁的手腕上,(Φ)给他号脉,接着,(Φ)又问了马丁一些问题。(第2课)

(2)传说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但它却很勤劳。它从早到晚地忙,(Φ)把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捡起来,(Φ)存放在山洞里。(第9课)

(3)为了不浪费时间,大禹砍下两根树枝,(Φ)把肉从热汤中夹出,(Φ)吃了起来。(第11课)

例(1)—(3)句中的话题分别是“老中医”、“凤凰”、“大禹”,零形式所指内容与话题内容一致。

孙坤认为还有一种双名词结构话题链,总话题与辖域内评述部分的分话题在语义上有整体和部分、领属和所属的关系。

(4)摊前站着一个人,(Φ)脸黑黑的,(Φ)手里拎着个破塑料袋子。(第8课)

(5)他是太极拳高手,(Φ)练太极拳已经五十多年了,(Φ)功夫很厉害。(第4课)

例(4)句中的总话题是“一个人”,分话题是“脸”、“手里”。例(5)句的总话题是“他”,分话题是“练太极拳”、“功夫”。总话题与分话题形成了整体和部分、领属和所属的关系。

除了典型话题链和双名词结构话题链外,田然(2016)认为还有主次型话题链,主话题和次话题均为高生命度专有名词,也就是说叙事文里有两个人物轮流出现,零回指的消解难度增大,与先行语的指称成了消解的关键因素。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子:

(6)[摊主把两个香蕉装进一个纸袋里递了过去,(Φ1)把捡垃圾的人手里的零钱推了回去,(Φ1)还向他摆了摆手。][捡垃圾的犹豫了一下,(Φ2)把钱又一次递向摊主。](第8课)

(7)[有一年特别干旱,鸟儿们找不到吃的,(Φ1)都饿得快活不下去了。][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Φ2)把果实拿出来分给大家,很多鸟才活了下来。](第9课)

例(6)句中有两个汉语句。在第一个汉语句里,先行语是“摊主”,所以这里的零回指指称“摊主”。在第二个汉语句中,“捡垃圾的”是先行语,所以这里的零回指指称“捡垃圾的”。同理,(7)句中的两个汉语句,先行语分别是“鸟儿们”和“凤凰”,我们不难断定第一个汉语句的零回指指称“鸟儿们”,第二个汉语句的零回指指称“凤凰”。

三、语篇内部的时间连接成分

Martin&Rose(2003)的语篇语义学理论将内部连接归纳为四种逻辑语义关系,包括添加、比较、时间和后果。语篇内部存在的时间关系显示作者对叙述的前后顺序安排。内部时间关系可以分为同时和延续两类。表达语篇内部同时关系的连接词有:……时,……的时候;表达延续关系的连接词有:先、然后、接着、最后、就。廖秋忠(1992)把起连接作用的时间词语分为:序列的时间连接成分和先后时间连接成分。除了上述两类时间连接成分以外,还有时间词,而且时间词是比上述两类时间连接成分更常用的句子连接手段。参照上述分类,我们把语段内部的时间连接成分分成三类:时间词、表达同时关系的时间连接成分和表达延续关系的时间连接成分。如:

(8)左手握右手,虽然不会让你的心颤抖,但天冷时,你会不自觉地把左手和右手握在一起;拿重的东西时,左手累了,你会换到右手上;受伤时,一只手不能做事情了,会很自然地换到领一只手上。(第6课)

(9)曹冲先叫人把大象牵到船上,等船停稳了,沿着水面在船身上画一条线。然后,再把大象牵到岸上来,把石头一块一块往船上装。接着,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称。最后把石头的重量加在一起,就是大象的重量。(第5课)

(10)以前我在汉语课本里学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现在我才真正理解了它的意思。(第3课)

(11)事实上,卖油的老人一开始倒油的技术肯定不行,时间长了,倒油的次数多了,技术就熟练了。(第10课)

在以上例句中,(8)句表达同时关系的时间连接成分是“……时”。(9)句包含了完整的延续关系的时间连接成分,有表示起始的时间接连成分“先”,有表示中间的时间连接成分“然后”、“接着”,以及表示结尾的时间连接成分“最后”。(10)句则包含了表达延续关系的时间连接词“以前”和时间词“现在”。(11)句包含了时间词“一开始”和表达延续关系的时间连接词“就”。

四、具有重要衔接连贯功能的词和短语

汉语的语段不是一组句子随意的排列,必须围绕一个语义中心,上下语义连贯。留学生在成段表达时,由于关联词语的缺失、误用,使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模糊,影响了句间衔接。许多语段现象是体现在句子中的,比如带指示代词的短语“从那以后”、“从此”和连词“于是”,在语篇中具有重要的上下文的衔接功能。而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早期,以单句为主要的汉语学习单位,因而学习者很容易把本该在语篇中得到更好解释的现象一概作为句法平面上的现象加以理解,把具有语篇衔接与连贯功能的词语一概作为造句单位来看待,这十分不利于学习者成段表达能力的形成。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些词语放到语段中去呈现,培养学生汉语语段的思维。如:

(12)我拜陈师傅为师。从那以后,我跟着我师父先后学会了三种太极拳拳式。现在我已经迷上了太极拳,它成了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第4课)

(13)为了不浪费时间,大禹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大禹总是用细棍从热锅中夹取食物,慢慢地掌握了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技巧。(第11课)

(14)人们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沾手,于是也像他那样吃起来,筷子就这样产生了。(第11课)

例(12)句选自课文《我的太极拳老师》,“从那以后”位于段落的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把前文的意思概括为“我拜陈师傅为师”。(13)句选自课文《谁发明了筷子》,“从此”位于段落的中间,表示“从热汤中夹肉吃”这件事发生以后。(14)句的“于是”凸显了单纯叙事的篇章性质,可以跟侧重说明论证事物的性质及其成因的“所以”区分开来。要是放在单句中学习,就无法体现这两个词的篇章特点,学习者也很难辨析它们的异同(郭继懋,2006)。

五、结 论

杨翼(2000)认为我们的教材缺少从语段输入到语段输出之间的阶梯式训练材料。她建议在向学习者展示完课文样本后,适时用公式、符号等直观形式对其进行理解性输入。据此,我们从《成功之路·进步篇》第一册中找到了21个能体现初级阶段叙事体语篇的框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出示若干包含衔接和连贯要素的习题,接着,教师可以让其通过判断或选择来鉴别和巩固这些知识,然后给学习者设置若干抽掉了衔接与连贯要素的习题,让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把它们找回、补足。我们的教学就是提供这些“脚手架”,使学生逐步建立汉语语篇语段意识,用我们给他们的语篇语义框架写一段连贯的话,对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进行训练,根据训练结果找出更多影响他们语段表达的因素并设计相应的练习进行训练。几次螺旋式循环后,直到学生的输出基本接近甚至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注释:

[1]在我们的研究中,由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国,母语也不同,因此上述偏误样例及下文的分析,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国别或母语的留学生,而是面向一般留学生的研究。

[2]关于这套教学框架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已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使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阶段结束后进行产出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平均得分为74分,对照班的平均得分为66分,同时我们也将同样的题目给母语者进行测试,并作为参照,平均得分为87分,经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三者均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这种教学方法对初级留学生具有一定的效果,具体实验设计及测验方法限于篇幅无法在此处展开,详见另文研究。

安福勇:《不同水平CSL学习者作文流畅性、句法复杂度和准确性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3期。

曹秀玲:《韩国留学生汉语语篇指称现象考察》,《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4期。

陈 晨:《英语国家中高级汉语水平学生篇章偏误考察》,刊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高宁慧:《留学生的代词偏误与代词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则》,《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2期。

郭继懋:《“于是”和“所以”的异同》,《汉语学报》,2006年第4期。

何立荣:《浅析留学生汉语写作中的篇章失误》,《汉语学习》,1999年第1期。

霍静宇:《日本学生初级汉语叙事体语篇衔接手段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李炜东、胡秀梅:《中级汉语学生的语篇衔接偏误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4期。

廖秋忠:《廖秋忠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刘俊玲:《留学生作文中的篇章偏误类型》,《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

吕文华:《语段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

孙 坤:《汉语话题链范畴、结构与篇章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5期。

田 然:《对外汉语教学语篇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年。

田 然:《外国学生在中高级阶段口语语段表达现象分析》,《汉语学习》,1997年第6期。

田 然:《叙事语篇难度级差及其参数关联》,《汉语学习》,2016年第6期。

杨 春:《英语国家学生初级汉语语篇照应偏误考察》,《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

杨 翼:《培养成段表达能力的对外汉语教材的结构设计》,《汉语学习》,2000年第4期。

张宝林:《汉语水平考试中的语段测试》,《汉语学习》,2005年第4期。

赵成新:《外国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方式偏误分析》,《台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Martin.J.R.&Rose.D.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Clause.London:Continuum,2003.

附录:影响语段表达的语篇因素的框架分析

影响因素 具体类型 语篇语段框架表达同时关系的时间连接成分8.……,……时,……;……时,……;……时,……。(第6课:左手握右手)语篇内部的时间连接成分表达延续关系的时间连接成分9.S先……,然后……,接着……,最后……。(第2课:马丁看中医)10.S先……,……,……。然后……,……。接着,……。最后……,……。(第5课:曹冲称象)11.以前……,后来……。(第9课:凤凰的传说)12.……,S……,……,然后,S就……了。(第6课:左手握右手)包含时间词的时间连接成分 13.前几天……,今天……,……。(第1课:安妮的日记)混杂型的时间连接成分14.以前……,现在……。(第3课:给父母的一封信)15.现在……,……以后,……,将来……。(第2课:马丁看中医)16.S一开始……,……了,……了,就……了。(第10课:熟能生巧)从那以后17.……。从那以后,……。现在……,……。(第4课:我的太极拳老师)18.……。从那以后,……。现在……,……以后,……,将来……。(第2课:马丁看中医)具有重要衔接连贯功能的词和短语从此 19.为了……,……,……,……。从此,……,……。(第11课:谁发明了筷子)于是20.这样……,既……,又……,于是……,……。(第11课:谁发明了筷子)21.……。……,……。……,……,……。于是,……,……。(第7课:镇静是一种智慧)

猜你喜欢
偏误语段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不同语段理论之比较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