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龄漫画的叙事功能

2018-01-30 01:00李艳华
考试周刊 2017年70期
关键词:叙事漫画

摘 要:九十八岁高龄的漫画家陈惠龄先生,是我国第一批漫画人才。毕业于上海美专的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了创作,迄今为止,已经大半个世纪了。在老人家百岁之际,他的家人编选了陈老在各个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创作成果,和他老人家的谈艺心得,汇集成册。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漫画发展的历史,更可以体会到陈老孜孜以求的创作精神和他对中国漫画事业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本文主要探究其文学叙事功能。

关键词:陈惠龄;漫画;叙事

一、 画有意义的漫画

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就在于它的宣传性和大众性。漫画常常通过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传播,走进千家万户,所以,它必须有益于宣传时代精神,更要为最广大人民所接受。漫画家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力求用最新的创作观念和手法武装头脑,做到“漫画合为时而作”。因此,有意义的漫画须是真实的漫画。

1. 反映时代的真实

漫畫首先应该反映时代的现实,像陈惠龄先生30年代创作的《改用法币》《事变之夜》,四十年代创作的《半分钟话剧》,六十年代的《看齐》,七十年代的《枉费心机》,八十年代的《两岸报警声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九十年代的《门神验关》等作品,无不反映相应时代的现实和重大事件,对不良现象加以针砭,对先进典型予以褒扬。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以敏锐又形象的剖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现了画家陈惠龄紧跟时代的创作智慧,如《死主子,活奴才》讽刺了那些在艺术创作方面因循守旧,格调低俗,内容单一。甘做古人奴才,专在古人八卦上下工夫的所谓艺术家。呼唤更多积极向上,富有求变精神的作品。这也是陈老创作的准则。除了讽刺,当然也有歌颂。著名的漫画《看齐》,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向永葆革命本色,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并创作了杂言诗《八连颂》。陈老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创作了这幅《看齐》,画面大片运用留白,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象征感极强,我们好像看见无数个“好八连”正在各行各业不断涌现,虽然画面只用了一个排头兵,却胜似千军万马。在陈老之前,还没有人敢这样构图,可谓匠心独运。陈惠龄的漫画,涉及环保、反腐、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无不真实可感,表现了作者无限的爱国热情。

2. 反思历史的明镜

漫画的历史性,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作者要用历史的反思精神,正视现实,反省现实。第二,作者要有深刻的历史感,善于把握选取有历史价值的题材,用漫画的形式保留下来,留待后人借鉴和反思。陈惠龄的漫画,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1996年发表的《授刀》,反映了二战时期在中国犯下累累罪行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不思悔改,不断兴风作浪,破坏两国人民的友谊。日本政府对其听之任之,放任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作者采用夸张手法,虚构早已受到审判的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向现实中的军国主义分子授刀的情结。从日本武士文化的根源反思,站在历史的高度,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妄图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的险恶,敦促日本反思历史,正视现实。多年以后的今天,陈老的这些作品还给人以启示和震撼,这正是由于他时刻保持对历史负责的严谨创作态度和老艺术家的不灭良知。更是表现了他多年的艺术积累和敢为天下先的魄力。

3. 指向未来的预言

李泽厚先生说,美永远是指向未来的。王朝闻先生说,艺术需要有发展的眼光,引领潮流的勇气,预言历史的智慧,丰富旖旎的技巧。一个漫画家,要想创作出好作品,就要有预言和表现未来的能力,这样的画才是有生命力的。陈老的创作时间横跨大半个世纪,为什么还有强烈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陈老有很强的未来意识,既关照当下,更力求传之后世。

如《抬花轿》讽刺的论资排辈,学术腐败的现象,《高级扒手》揭露的书画造假现象,都是社会上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的,作者选取的这些题材都具有长期的存在土壤,这样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

有人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平面漫画过时了。我相信,他们没有看到陈老的作品。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陈老的作品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因为陈老始终能够透过现象,深入剖析事物的本质,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颇具前瞻性。传达出深邃的思想,蕴含哲理。陈老的创作实践证明,只有把上述三点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创作出启迪民智,弘扬正气,有益社会进步的好作品,这是社会赋予漫画的使命。

二、 画有特色的漫画

1. 植根民族,面向世界

鲁迅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老舍说,大土近洋,大俗近雅。陈老说,越土越洋,越古越新。作为中国的漫画家,陈老的作品是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陈老修养极高,熟悉中国文化的各个元素,创作时得心应手,信手拈来。他的《评选》画上并无一个字,主题一看便知。讽刺了某些所谓的评奖,大搞暗箱操作,门后玩刀,弄虚作假。拉关系,讲人情。关键就在于,作者运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家喻户晓的几个人物,利用他们之间为人熟知的关系,进行再创作。唐伯虎与秋香,林黛玉与贾宝玉,董卓、吕布与貂蝉,评选的结果不言自明,使人发出含泪的微笑。再如《四演空城计》《久禁不止的公款吃喝》等作品,活用历史故事,戏曲神话,对联诗赋等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遗产进行构思,为创作服务。在继承的同时,作者不忘反思民族文化的劣根性。如讽刺封建特权思想的余毒深入人心的《四公酒牌》《新三堂会审》等,作者希望通过漫画的形式,启示人们不断改造自己的意识。

漫画创作还应面向世界。陈老1938年创作的《城市之光》,受时新的卓别林电影《城市之光》的启发,发现了城市之光背后的血泪,深受法国平民漫画的影响。陈老的作品中西兼用,化洋为土,手法多变。广泛采用版画、速写、色彩等形式,不拘一门一派,充满活力。

2. 漫画之“漫”

黑格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漫画作为艺术的一种,必有其独特的意味,这种意味,一言以蔽就是“漫”。漫画不是瞎画,更不像外行形容的那么简单。或者说,它的难就在于这种“漫”。寥寥数笔,要表现和叙述一个人,一件事,一段经历。还有让人感觉美,看得明白。何其难也。

《难听蛙声一片》是一幅环保主题的作品。把大众熟知小蝌蚪找妈妈稍加改造,只是将青蛙换成了印有青蛙图案的罐头壳,下面巧妙的用四群蝌蚪排列成四个汉字“妈妈您好”,很有趣味。构图虽简洁,内涵却丰富。讽刺由于垃圾污染河水和人们的滥捕,青蛙难以存活,小蝌蚪再难找到真正的妈妈了。简单的几个意象,组合起来,极具形式感,深刻的昭示了环保的重要,以轻松诙谐的儿童故事画沉痛的主题,乐景写哀,促人们反省自我,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标题没有用不闻蛙声一片或难听蛙声,而是准确化用辛弃疾的词句,构图结合齐白石先生的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作体验,构成新鲜的意境,不落俗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首先,有蝌蚪证明了青蛙的存在,但是由于滥捕,它们已经不多了。这个题目准确巧妙的告诉观者,如果还不加以治理,继续破坏环境,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从“难听蛙声一片”,变为“不闻蛙声”,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现在,大部分河里真的是“不闻蛙声”了。像这样,看似诙谐,实则严肃,形喜实悲,形“漫”神凝的作品,才是真正有意味的漫画艺术。

老友华君武先生评价陈老的漫画家族“都爱作漫画,大概有基因”。其实,艺术的基因除了适当的天赋之外,更多的是勤奋与执著。“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陈老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从事漫画创作,至今还在笔耕。这位中国漫画事业的开拓者,用他大半个世纪的创作实践,告诉人们艺术的奥秘,那就是关注生活,源于现实。博观约取,勇于求变。紧跟时代,融入历史。

参考文献:

[1]甘险峰.中国漫画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2]薛毅.上海读本[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杨天石.抗战与战后中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艳华,江苏省扬州市职业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叙事漫画
漫画二则
漫画11幅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知识漫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