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风诗韵中熏染成长

2018-01-30 13:42乌雪芹
考试周刊 2017年66期
关键词:文化素养

摘 要:《千家诗》是中国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国学启蒙读物,所选作品大多堪称古诗中的经典,体现了中国古诗的格律美、意境美,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愈来愈认识到集成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千家诗》正是一种适宜当下儿童学习的好教材。如何把它作为传统文化经典来启蒙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我探索把《千家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千家诗》;启蒙教学;文化素养

《千家诗》主要收录唐宋两代著名诗人的古诗名作200余首。分为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四个方面。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从五言绝句入手教学,自四年级下学期开始,从每天的语文课中抽出15—20分钟的时间教学《千家诗》,利用两个学年的时间完成教学。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具体流程为:教师在黑板上抄写→学生看黑板将诗抄写在专用的抄诗本上→师生互动解读诗意→诵读背诵。

教师在黑板上抄写古诗,再让学生看着抄写,是学生学习《千家诗》的第一步,目的有三个:一是给学生初步的认识;二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复习;三是跟着老师练字。所以,我写得工工整整,学生也抄得工工整整。也许这是受到了我小时候语文老师启蒙的缘故。我总是难以忘记小学和初中的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那漂亮的粉笔字。我也曾经尝试做成PPT,但是,总觉得少了一些“古”韵,索性一抄到底,再也不变。

师生互动解读诗意,是教学《千家诗》的重点环节。我不太认可教学国学的“反刍说”。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想怎么装就怎么装。何况古诗本身就是难懂的,如果缺少了有趣的互动和解读,一味强调背诵,学生势必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将古诗中的文化内涵丢失大半。所以,师生互动解读诗意是非常必要的。所谓互动就是要避免教师一言堂,强调互相切磋,共同思考。解读时要根据诗的内容采取讲故事、看图片、观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学习《乌衣巷》,就让学生看看我去南京时拍摄的乌衣巷的照片,听听科举考试的故事;解读李白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就讲讲杨贵妃的故事;解读贺知章写的“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我顺手掏出一张百元大钞惹得学生一片笑声,接着讲一讲“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的故事……互动解读,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我们曾为《咏华清宫》中两个“入”字是否重复进行讨论,也对“云想衣裳花想容”中“想”字应该解释为“想”还是“好像”而查閱多种《千家诗》版本,更对一些诗中所写的封建价值观进行过质疑和批判。总之,要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了解诗的背景,体味诗的意蕴,感悟诗的情感,理解诗的精髓,《千家诗》的文化价值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

在对诗句有了一番理解和玩味之后,诵读和背诵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学生往往经过几遍诵读就能背诵于心了。在这个环节上,学生几乎没有花费多少时间。我甚至有疑问,那么短暂的时间,全体学生是如何将诗背过的呢?也许是兴趣使然,也许是学的多了,背的多了,自然而然地摸着门道了吧。

当然,还有一些辅助措施。每学完10首诗,我们就要进行一次检查,凡能熟练背诵的,就发给一张我自制的证书。证书用红色A4纸打印,上面写道“××同学在《千家诗》第×阶段学习中,表现出色。特发此证,以资鼓励。”这张纸起了不小的激励作用,也营造了学习《千家诗》的氛围。我觉得,氛围是很重要的,营造氛围是很管用的。

我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引用古诗句,每当发现哪一个学生的作文中引用了古诗句,都要表扬一番。时间一长,学生们的作文中就会时不时冒出一句诗来。有一次,一学生在习作中写道:“妈妈看着我,我看着妈妈,我们深情的对视使我想起一句诗‘相看两不厌,只有好妈妈。”多么巧妙的借用!至于“春日佳气多”“寸心言不尽”“何处秋风至”“日暮秋风起”“春宵一刻值千金”“万紫千红总是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诗句早已被同学们多次运用到作文中去了。最值得一提的是班里一名叫张家宁的学生竟然开始写诗:“……几树樱花笑晚春。”一个“几”字加一个“笑”字将晚春樱花的娇艳、孤傲写得淋漓尽致。

学生背诗的数量逐渐增多了,我就带领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归类。什么四时感兴、咏物言志、山林隐逸、送别唱和、思乡怀人、羁旅行役、吊古伤今、宫廷宴乐等等,学生竟然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学习高瞻的《上高侍郎》时,回过头读一读夏竦的《廷试》,同样是写科举,一个是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一个是名落孙山,准备东山再起。学习苏轼的《海棠》,就回过头来读一读丘为的《左掖梨花》,诗人遣词造句之精妙,想象力之丰富无不使学生叹为观止,深感古诗词之美妙。这种归类与比较,既加深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减轻学习负担,我从不测试默写。除了背诵是必须检查的项目,再无其他要求。两个学期过去了,学生背诗的数量已经向百首靠近。我愈发感受到《千家诗》的魅力所在,感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而要想把这种博大精深的魅力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需让他们在古风诗韵中熏染,更需我们的引领和指导。

作者简介:

乌雪芹,山东省茌平县振兴街道办事处枣乡街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素养
发掘数学文化资源 提升学生课堂情趣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处理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创建优秀班级文化提升中职生素养研究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之实践思考
浅析如何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通过文化传承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