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视野下《疯狂动物城》解读

2018-01-30 18:03李佩珺
北极光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二元对立疯狂动物城结构主义

李佩珺

摘要:作为迪士尼近年来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作品,《疯狂动物城》在娱乐之余以动物为载体扮演不同的现实人物,为我们打造出生活中的多元价值观。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从而更清晰深刻的理解电影为我们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关键词:《疯狂动物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

《疯狂动物城》讲述了名叫朱迪的兔子在动物城中的奇幻经历。在影片的故事架构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成功塑造完成了情节的设置,使影片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故事效果,也成为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部电影可谓是老少皆宜,在浅层面上,电影既有搞笑元素又有悬疑探案情节,可以满足娱乐、合家欢的观影需求在深层面上,可以解读出电影中的社会与政治隐喻,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结构主义是一种分析现象的理论,其方法是二元对立系统中分析这个现象的基本结构,结构主义者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现象,而是试图分析深层次的结构内涵。”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存在外结构和内结构两个结构系统,这种研究视角为我们研究影片结构以深刻的启发,即可以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叙事结构和二元对立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的结构以及这个结构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从而更清晰深刻的理解电影为我们传达的情感和内涵。本文主要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出发,分析《疯狂动物城》的电影结构以及这个结构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一、在二元对立的结构中体现人物的成长和蜕变

电影的故事主要讲述:主人公朱迪是一只普通柔弱的兔子却从小立志成为一名惩恶扬善的警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优秀毕业到动物城就职,被分配当交通协管的她主动要求调查水獭失踪案。原以为成功结案不料由于朱迪错误的判断和陈词,使得食肉动物陷入危难之中,心怀内疚的她辞去工作后却意外发现案件的端倪,和搭档尼克一起在复杂的情况下还原事实真相,让动物城恢复了原有的和谐与安定。

《疯狂动物园》中的“动物乌托邦”是—个理想化的城市,所有动物不分种族的生活在一起,每个动物都能成为它想成为的样子。但随着剧情的进行,观众会发现“动物乌托邦”只是概念上的理想,远非现实。在世界观的搭建上,迪士尼这次可谓是空前的突破,从宏观到微观,对动物城的设计可谓事无巨细。这不是迪士尼的第一部纯动画动作片,却是迪士尼第一次以动物习性为基础创作架空的世界观,并赋予不同动物鲜明的人性化特征。此外,影片中设置了许多的二元对立项,让人物在其中完成成长和蜕变。

二、二元对立在《疯狂动物城》中的具体表现

(一)梦想与现实的对立

梦想与现实,一对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人类因为有了梦想才能推动历史的进程,但是梦想要想变为现实,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在影片的开始,年少的朱迪扮演舞台剧时就扬言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将来要当一名警官。话音刚落,台下充满了惊奇、不解和嘲笑的声音。这是全片的第一个情节点,开始的人物形象已经基本完整。从父母对朱迪的劝说,还有小伙伴对食草动物的欺凌与调侃,到最后朱迪凭借智慧和执着在警校的出色发挥。这些微小的描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朱迪,那种倔强又正义的品格。接着情节的发展急转直下,看似美丽宏伟的动物城实则矛盾重重。初来乍到的朱迪作为警校的第一名却被安排给违章的车开罚单,在动物城这个繁华的大城市中她租住的房子破旧又拥挤,上班第一天原以为帮助了狐狸尼克却不料是奸商的一场骗局,好像所有发生的一切都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现实世界中,食草动物总会处于相对弱势的情形,不论你是怎样的努力和优秀,别人总会戴着有色眼镜来衡量你。原以为在这里的每个人都会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事实却是没人在乎你的梦想,每个来到动物城的人都想脱胎换骨,但最终你只能成为你自己。

至此,从家庭生活状态里跳脱出来的朱迪,已经完全进入了以“动物城”为代表的社会大环境里。她要面对的,是抛弃他人对弱小动物的固有成见,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得以生存。离开家乡和一眼望到头的人生道路,是不甘于循规蹈矩的人生,为了更好地生活,也是为了探索自己究竟会拥有怎样的人生的好奇与愿望。然而迥异的各族动物并存,同时也在反向强化一个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事实——彼此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就是在这样一个动物群集、唯独“人不在场”的故事里,每一只动物都扮演着人的角色。“动物城”所反映的实际上就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在这里怀揣梦想前进的人都会有挫折感和无根的状态,也许不被认可往往才是生活的常态。这种反差折射出了一種无奈,更折射出了现实的残酷,在电影中形成了一对“二元对立”的结构,这也是全片的主要矛盾。

(二)“自我”状态和“超我”状态的对立

《疯狂动物城》的巧妙之处在于它的世界观搭建和设计,解决了所有的冲突——猎物和捕猎者的冲突、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冲突、不同体型的动物生活起居上的冲突、不同生存条件气候环境的冲突。在影片中,“自我”和“超我”这一对二元对立要素,是人物历经蜕变后形成的结构矛盾要素。朱迪怎样从一个弱小的食草动物变成正义的警察,实现了“自我”向“超我”状态的跨越,也许这就是成长和蜕变。兔子朱迪和狐狸尼克拥有着相似的童年阴影,只不过前者更加坚定了信念,后者则没能获得与偏见抗衡的勇气。也正是基于这种差异,兔子朱迪在《疯狂动物城》的剧情推进中起到的是动力作用,没有她的坚持和执着就没有真相的水落石出,但是狐狸尼克则趋近于“关键先生”的角色,是他通过树獭查到了大先生的线索,是他带着差点就被革职的兔子朱迪继续查案,是他想到借由交通监控寻找黑豹的下落,也是他消融了来自兔子朱迪的无心伤害决意帮助她完成使命。狐狸尼克之所以能够做到兔子朱迪空有一腔热血却无法办到的这些事情,是因为他在“破罐子破摔”的成长岁月里始终混迹于社会的夹缝中,他比热爱这座城市的兔子朱迪超出百倍的熟悉这座城市,所以他也是整场阴谋里唯一一个置身事外的失控者。至于他和兔子朱迪的“反差萌”,同样可以用王尔德的俏皮语录来做出精辟的评价:“任何人都能对朋友的不幸感到同情,但要消受一个春风得意的朋友,则需要非常优良的天性。”endprint

影片的故事从开始就把朱迪的人物性格设定在了一条只能成长的路上,她没有选择。而在开始遇见的那些人,他们会陪着朱迪一起长大。狐狸和兔子的联手历险,就是我们人生周遭和生活际遇的一次镜像。他们经历了疯狂动物城中的一切阶层,见证了温顺的与残暴的生物,看到了光亮之下和阴影之中的生活,明白了一个生命如何被权力扭曲,如何被偏见伤害。它看起来讲的是一场发生在动物城中的疯狂大冒险,但其实它也每天上演在我们这个疯狂又美好的人间剧场中。

(三)关于“善”与“恶”认知的对立

在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常常用狮子和豺狼表示统治者,用狐狸和蛇象征狡猾与邪恶的人。在动物城这个现实世界中处处有着物种偏见:兔子不适合做警察,狐狸都是骗子,食草动物都软弱,食肉动物很残暴……可以说直面了各种偏见。但《疯狂动物城》最想反对的,正是这种脸谱化的解读。向来胆小的兔子却凭一腔热血当上了警察,一贯狡猾的狐狸也可以是善良真诚之辈,体形渺小的动物鼩鼱成了黑帮老大,体形硕大的北极熊却是一口意大利口音“教父”的马仔。

刻板印象是本片第一个试图诠释的概念,它是一种关于人们喜欢什么的假设,不管这种假设是对还是错,它是一种认知的加工方式,是人们为了更有效的处理信息而进化来的天生本领。我们几乎对于任何事物都会存在刻板印象,比如兔子就是爱吃胡萝卜,以至于尼克看到朱迪的車上带着蓝莓的时候都非常吃惊:“原来你们还种蓝莓?我还以为你们只种胡萝卜。”又比如对于动物性格的刻板印象,温柔而可爱的兔子、狡猾而心坏的狐狸、勇猛而阳刚的豹子、纯真而驯良的绵羊、憨厚而温顺的北极熊、傻白甜的小仓鼠、慵懒而迟钝的树懒……以上的种种内容,都是人们遵照常识与“大多数”而形成的对于一个群体的固定判断,这些判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的是刻板印象,而基于负面的判断就形成了偏见。最有趣的是,影片却逐一打破了这些刻板印象和偏见,有意要跳出人们的思维定势而营造剧情上的冲突感以及角色性格的张力。

影片用剧情的反转告诉并提醒了我们:强者与弱者和善恶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即便身为弱小者,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相对强大者也是错误的,更是没有道理的。固有思维中的“弱者”才是“善”,“强者”就是“恶”,这是导演留给观众的空间,也是一对强有力的关于“善”与“恶”认知方面的二元对立关系。不仅是人性的善与恶,更多的是完整地展现了朱迪在成长过程中的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过程,世界是多元的,人性更是如此,不会只有简单的善与恶之分。

这个动物城简单而美好,残酷而真实,在笔者心中它帮观众用平行映照成人世界的动物城,快速架构出一个可以理解和认知到的真实世界,用每一个动物角色和他们的关系,帮观众们搭建出了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在它流畅紧凑的讲述中,永远都藏着有关人性和世界的朴素真相,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无限可能。endprint

猜你喜欢
二元对立疯狂动物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小城畸人》中二元对立的消解
《长腿叔叔》中女性主义代表
《疯狂动物城》玩转政治寓言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
块茎、流变与解辖域化的语言——得勒兹后结构主义语言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