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断扩展的内涵

2018-01-30 18:15王群
北极光 2016年10期
关键词:扩展内涵

王群

摘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是不断深化动态发展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环境教育(EE)、环境人口与发展教育(EPD)、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和后可持续发展教育(Post-ESD)。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扩展

一、环境教育(1972~1992)

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发展”成为世界性主题,整个世界都致力于快速的经济增长。人类社会百多年的工业化,伴随着人口的爆炸性增长,疯狂般开发自然资源,全球性资源过度消耗,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环境日趋恶化,生存危机日益加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严重的全球性环境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空前紧张,社会危机日益加深。面对如此现实,人类社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不得不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为“现代人和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引导全社会自觉地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其最佳途径就是环境教育。为此环境教育就在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下应运而生了。

世界环境教育的推进历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明确了环境教育的性质、对象和意义,并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国际合作框架。这次大会推动了国际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被认为是全球环境教育行动的开端。1975年的贝尔格莱德“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制定了“为了环境教育的全球规模框架”,发起全球范围的环境教育规划,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环境教育的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指导政策。1977年发表的《第比利斯宣言》,首次确立“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参与”等环境教育目标,奠定了全球环境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体系,这标志着国际环境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87年召开的莫斯科“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大会”,在审视了第比利斯大会以来的环境教育进展情况之后,提出了环境教育和培训的国际战略草案,确定1991年至2000年为“世界环境教育十年”。

全社会推进环境教育的同时,环境教育的概念得到了扩展。1970年的一个“学校课程环境教育国际工作会议”提出,“环境教育是价值认识、概念澄清的过程,其目的是发展一定的技能和态度”。同年的一次研讨会提出,“环境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个人理解他们的自然环境特征、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管理自然环境的需要”。《贝尔格莱德宪章》指出,让“全世界的人进一步认识和关心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在城乡地区的相互依赖性;为每一个人提供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和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個人、群体和整个社会行为的新模式”。第比利斯大会强调,“环境教育能帮助人们获得对环境的完整认识,并使人们对环境采取更为理性的、更适合社会需要的行动”。随着环境教育概念的扩展,环境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扩大,内容也不断丰富起来。最初的环境教育以自然研究为主,现在的环境教育则结合了社会研究,也就是以社会问题视角来研究环境问题。环境教育涵盖环境意识教育、环境伦理道德(态度)教育、环境法制教育、环境行为(参与)教育、环保知识教育和环保技术技能教育等几个方面。可见,这个时期环境教育的内容是纯粹的环境教育,因此,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发展的初始阶段。

二、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1992~2002)

人口的增长需要发展经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需要环境支撑,环境问题又制约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在全世界都在积极努力地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而推进和深化环境教育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人口和经济发展是一个共生共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系统,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环境、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因此,就环境、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问题的讨论开展起来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书中第一次科学地定义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发表《里约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向可持续发展重建教育”,宣告“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责任”。由此,环境教育融合了人口和发展教育,内涵扩展至“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1995年,雅典环境教育地区间研讨会要求,“要把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要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将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1997年,“环境与社会国际会议”的《塞萨洛尼宣言》指出,环境教育是“为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可见,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新的教育模式。这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通过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改善人类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启动了“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PD)”项目,密切联系和融合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EPD教育项目开始于1998年。

可持续发展教育由环境教育向环境、人口与发展教育过渡,教育的内容也随之扩大。教育内容纳入了环境(资源)教育、人口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教育。其目标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科学意识、科学态度和相关科学技术教育,提高受教育者对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关系的认识,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发展受教育者对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和主体精神。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发展的第二阶段。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2002~2012)

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扩展到了环境、经济、社会等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也随之扩展到了“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ESD)”的高度和广度。endprint

2001年10月,安南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生活在同一星球上,由一个决定我们生活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关系的微妙而错综复杂的网络,把我们联系在一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所有生命依存的生态系统、对彼此作为整个人类大家庭的一分子、以及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承担更大的责任。”2002年,约翰内斯堡会议确立“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事业要在经济增长、资源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三个关键领域统筹行动。同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定2005-2014年为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年,《联合国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正式发布。这样,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进入了第三个阶段——ESD教育阶段。中国EPD教育也在2006年被重新定义为中国ESD教育。

按照“10年计划”,“教育要能够培育可持续未来所需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要进一步强化、补充体现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要求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成为以“四尊重”(尊重当代人与后代人、差异性与多样性、环境、地球资源)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可持續发展教育主要领域的主题扩展到:在社会文化领域开展和平与人类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人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两性平等教育、政府管理教育、文化多样性教育;在环境领域开展资源教育、可持续性城市化进程教育、气候变化教育、灾害预防教育与生物多样性教育;在经济领域开展消贫教育、市场经济教育、循环经济教育、可持续农业教育等。

四、后可持续发展教育(2012以后)

为了部署2014年联合国教育十年结束后的工作,2012年,巴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发布《我们希望的未来》,决心巩固和继续推行可持续发展教育。2013年,教科文组织大会赞同将《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作为“联合国教育十年”后的工作内容。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启动了该行动计划。2015年9月,联合国会议通过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下一个15年世界发展提出了目标。同年12月,“教育2030行动框架”发布,教育的使命扩大至全纳、公平和全民终身学习。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进入了后可持续发展教育阶段。每个人都应当有机会接受全面与公平的优质教育,并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成为主要议题。公平教育、全纳教育、(性别)平等教育、终身学习、优质教育、言论自由、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等成为这个阶段的教育内容。endprint

猜你喜欢
扩展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多维传播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功能与拓展研究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财务管理内容扩展的路径与方法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