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广过程中的思与读

2018-01-30 21:26于婷婷
北极光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书籍读书过程

于婷婷

“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后提出以后,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把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未来的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境界,突出地提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面前。近些年来我国在此方面不遗余力的进行大力推广与扶持,然而,我们的社会阅读率并没有呈现出一种显著提升的态势。很多人提到读书依旧显得兴趣缺乏、或者无关紧要。那么究竟是我们的政策理念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这值得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深入思考。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就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提出过论断,认为这是两个本质一致互有联系又相区别各有侧重的概念。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教育通常是就政府社会等外因层面而言,而学习则是社会公民自身的主体意识使然。比较理想的状态下,两者都为终身制,但受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绝大部分的国家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只能尽可能的鼓励延长这个过程,并借此推动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在综合国力这项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富强的重要指标中,实际上也包含公民整体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因为它代表着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而目前GDP总量已经雄踞世界第二的中国,曾经也是一个非常热爱读书的民族。

古代中国曾有“不读书,毋宁死”的说法、也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尽管这些想法很多时候带着时代的局限性,却也如实的反映了当时“读书至上”的社会风尚和认知。这种思潮或许因时代的变迁而有细微的调整,但总体上却始终保持着对读书的尊重并一脉相承,影响着后世子孙。比如,古代与现代中国人常常会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读书?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荀子·儒效》中提出“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明朝思想家王阳明也提出“知行合一”,总结起来就是:“知”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用”。这些想法即使现在看也是正确的。而到了近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则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甚至为此改名。可见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学不是目的,而是过程,最终目标还是“学以致用”。但这种“用”并非仅指谋生手段,而是涵盖了个人修养、综合技能、胸襟情怀等许多层面。到了现代社会,由于经济模式变革、生活节奏加快,再加之西方近代各种思潮的冲击,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在读书方面虽然依旧热情不减,但在读书的初衷和目的上却产生明显的认知变化。尤其是近些年在社会上大行其道的“成功学”,很多人在将“财富=成功”的观念列入人生信条的同时,也将“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当成了座右铭。诚然,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无可厚非,但我们的世界毕竟是一个多元世界,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是极其复杂的。一名开豪车、住别墅的商人或许在很多眼中是成功人士,但谁又能断言一名著作等身却两袖清风的学者就是不成功的呢?何况任何成功只是一时的,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会永远成功下去,唯有通过读书和学习获得的知识是永恒的。笔者相信,儿童在翻开书本的那一刻都很单纯,都是源于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的本能的渴望,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才让他们逐渐改变了初衷。我们渴望成功,却不应一味的追捧和受制于成功。它应该是一种可以预期的境界,但它既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不该被过分物质化。我们应该珍惜并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被结果困住了脚步。

讨论完“读书为了什么”的根本问题,接下来要说的是“读什么书和怎么读”的问题。当然,对于普通人而言读什么多数时候完全是一个非常私人的、主观选择的问题。高度的民主和日渐丰富的社会资源给予每个公民自由选择阅读书籍的权利,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现代人一个经常会罹患的心理疾病,“选择困难症”。在没有正确导向的前提下,一些夸大社会阴暗面、充满煽动性、甚至是反社会倾向的书籍鱼目混珠。对于那些缺乏辨识度或是三观比较淡薄的年轻人就会造成不良影响。我们的国家和政府虽然一直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努力,但仍然无法完全杜绝这些毒草在民间蔓延滋生。拜金主义、投机主义、享乐主义、崇洋媚外等等,好在它们毕竟不是社会主导,也永远无法取代主流意识,国家在不断调整政策、加强思想建设的同时,也开始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正能量。我们要警惕和注意的是,不要让年轻人思想的高地被这些糟粕长期占据,毕竟他们才是社会未来的主人。

至于怎么读的问题,有不少学者认为“网络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纸媒已死。尽管有人觉得这是危言耸听,但环顾我们的四周,除了零星的报摊和书店,你还能看到多少纸质媒体呢?对比之以前人手一张报纸或书籍的盛况,现在人手一台手机或电脑的情形在过去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其实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纸媒,都只是一种信息载体,本身无好坏可言,甚至可以说数据化的书籍可能更适合未来社会的发展。但问题在于,网络对于信息强调的是时效性和丰富性,它更新的速度和数量是纸质书籍永远无法企及的,毕竟书籍从收集资料、撰写、编辑、出版印刷再到流通需要相当长的过程,但其所具有的系统性、连贯性、以及专有性却也是网络所缺乏的。两者各有利弊。当我们沉迷于网络中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并乐此不疲的点击阅读时,却忽视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背后潜藏的“信息陷阱”——网络资源中,实际上充斥着大量重复的、无意义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虚假信息。如果我们在无意识中慢慢养成阅读这些碎片化信息的习惯后,就很难再去构建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毕竟如果我们选择了一本书,那就意味着我们只能从头看到尾;但网络中庞大的信息量,却让我们必须面对更多的诱惑。当然,我们到也无须过分担忧,毕竟新东西再好,也有旧的东西无法取代的地方。

综上所述,阅读推广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读书,而读书的目的理应是为了更好的完善我们的人生。如果据此就认定读书必须成功,不成功,读书就毫无意义,那则是本末倒置。因为即使你暂时不成功,读书也不是一件坏事。世界上无数的成功人士的例子告诉我们:读书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会去读书。只是在读书时,我们需要面对许多问题,并在思索答案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才能进步。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籍读书过程
鲁迅与“书籍代购”
我爱读书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我们一起读书吧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