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

2018-01-31 07:39毛文璐
关键词:总书记特色时代

毛文璐

(湖南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 湖南 长沙 410006)

伟大的理论必然表现出真理与品格的双重感召力,让人深思并获得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真理,其理论品格更是熠熠生辉,给人带来双重的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以他创立的光辉的革命理论指引着我们,而且以他在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中锤炼出的崇高的品格和风范感召着我们,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理论层面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科学真理,又要在情感层面上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品格力量。

一、强烈的问题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凝结的思想智慧,体现了新时代中华儿女奋斗路上智力成果的最高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背景与主要矛盾紧密联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突出体现为如下三方面:

第一,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关注的是当代中国发展路上亟需解决的难题,关注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抽象提出新时代这一范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特殊化、个性化应用,突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在当代的应用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奠定了条件[2]。

第二,阐明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等具体的政策化的理论分支和战略方案,说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全局意识,充分认识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进程,从实质上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进程。

第三,提出“时代之问”并给出中国方案。在人类面临新的重大抉择之时,在国际社会为逆全球化趋向忧心忡忡之际,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了这一时代之问,给出了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主席高度概括的:“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2]展现了中国全方位开放的广阔胸襟和与全世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的态度。

二、真挚的为民情怀

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也是我党赢得人民信任、取得执政地位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3]由此可窥见习近平总书记为民众谋福祉的初心。具体看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为民情怀突出体现为如下两方面:

第一,以民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发展的画卷上都必须有人民安居乐业作为底色。为人民谋幸福才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奋斗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4]由此我们可窥见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睿智之思。

第二,为民服务的公仆思想。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发展历程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靠的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这是习总书记伟大爱民情怀的集中体现,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习总书记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挚之思,这种思想传承了以民为本的精华,秉持了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印刻在习总书记一路走来的从政经历上。

第三,扶贫攻坚的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一种后顾性的科学思维方法,着眼于在最坏的打算中实现最好的结局。社会发展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共同推动的,社会虽有分工,但每个人都是辛苦出力的一份子,理应共享发展成果。扶贫攻坚的底线思维,不仅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智慧,更是其担当意识、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5],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考虑到全体人民的忧民之思。

三、深厚的文化底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其思想中饱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烙印。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忧国忧民。当选总书记后首次公开讲话,习主席就坚定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血液中流淌着对祖国发展前途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了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其念念不忘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中国这头雄狮的觉醒”等都是其心系国家命运、忧国忧民之思的集中体现。习主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6]。这种自信也是建立在其对中华文明的深厚感情的基础上的,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品格特征。

第二,勤学善思。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勤学善思,创造出无数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智慧成果,也涌现出勤学善思的优秀人物事例,如凿壁借光的匡衡,映雪囊萤的孙康。《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道出了“学”和“思”的关系。“学”是发展之源,直接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赓续传承“劝学思想”,博学多思,自身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积淀,还为党员领导干部开出书单,勉励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自觉接受经典训练。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青年学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鼓励年轻一代学好文化课知识,念好“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真经,只有达到“学思”的统一,才能改造世界。

第三,修身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从东汉张衡的“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三国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深刻把握“修身思想”的精髓要义。秉承“修身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把“严以修身”摆在首位,反复强调做人是做官的前提。他不仅自身具有极强的自我约束力,还要求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告诫大家“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通过在全党推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顿,有效解决了当前领导干部失政失德的问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习近平独特的个性特点。

四、扎实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不断发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国当前面临一个新的时代环境,需要利用新的理论和观念来解决新问题,新矛盾,而不能停留在用过去的眼光和僵化的思维来审视已变化的环境。可以说,扎实的实践基础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攻克经济建设难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狠抓经济建设,让所有人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尤其在打破落后的、产能过剩的产业结构上,习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创了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新局面。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总的来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体现了习近平对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发展思路的深刻把握[7]。

第二,突破文化建设难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8]中华民族是被深厚文化土壤孕育的民族,经过千年的流传亘古不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路上迸发出强有力的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的文化建设目标,体现了习总书记的文化建设路径之思,也体现了习总书记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用于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决心。

第三,稳抓生态建设难关。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建设难题。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的压力下,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绿色发展的发展观,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创新提出“生态补偿机制”,“河长制”、“湖长制”等都是新时期生态建设的创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外,能真切感受到家乡的变化,获得幸福感。总之,习近平总书记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造福中华子孙,功在千秋的伟大实践。

五、非凡的开拓胆略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开创者只能走自己的路。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许多之前未曾碰到的难题,尤其近年来人口、环境、经济等发展变化较快,面对不断出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迎难而上,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给出了新方案,其开拓胆略的理论品格具体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把控全局的战略定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对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科学谋划和战略谋划。如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期,中国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因而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尤其近年来互联网经济、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城乡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变,社会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激流涌动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尽显把控全局的战略定力[9]。

第二,滴水穿石的恒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滴水穿石的恒力。关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10]。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的关键阶段,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使出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不断提升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将坚定的理论品格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胜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上干出一番成绩。

第三,抓铁有痕的刚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抓铁有痕的刚性品格。在治国理政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一分部署,九分落实”[10],要求党员干部在困难面前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和气魄。在党建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腐败行为零容忍,在全党上下形成反腐高压态势,拍苍蝇,打老虎,极大扭转了中国官场生态。在建设中,习近平要求干部追求“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从而“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11],号召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尽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铁有痕的刚性品格。

六、高远的世界眼光

习近平在风云巨变的世界大势下,可以准确把握各种尖锐的矛盾,给出睿智、科学、准确的判断,具有高远的世界眼光,具体有如下三层含义:

第一,宽广的文化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既善用中华文化元素,又兼顾别人的表达习惯,内源于心,外陈于情,在中外融通的话语体系中以说俗语、讲故事、引寓言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凸显了大国领袖的正大气象,也凸显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睿智的中国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肯定全球范围内全人类的智慧结晶,鼓励吸收全球各族人民的智力成果为社会主义服务。习近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也指出吸纳外国优秀文化,要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思想,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些东西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第二,准确的时局把握。在时局的把握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以政治家和卓越战略家的恢宏视野,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善于对新形势做出正确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提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美两个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发展繁荣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更多了,肩负责任更大了,合作空间更广了”[12],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与全人类命运紧密关联的新理念、新主张,尽显中国这头“东方雄狮”的大国气魄、大国风范和大国担当,占据了人类道义制高点。

第三,和平的发展道路。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没有称王称霸的野心,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中,继承了这种优秀的历史文化,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这个“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在台湾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坚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他提出的“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等观点,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文明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在全球矛盾关系问题的解决上的胸怀和气度。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土壤,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推动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光辉范例,在人类问题的解决上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也给世界上既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又希望加快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参考,是体现出真理与品格的双重感召力的伟大科学,对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启迪。

猜你喜欢
总书记特色时代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特色种植促增收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