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护理体会

2018-01-31 09:38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44期
关键词:肺性肺源肺心病

周 玉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简称为肺心病,主要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等慢性病变所造成的肺组织结构和肺器官功能异常,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导致的右心扩张、肥大、或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1]。其特点为发病率较高,且病程一般较长,病情发展迅速,极易引发系列危急并发症。因此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采取正确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将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6 月至2017年10月该院急诊科诊疗的10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患者。所有患者均经X线、心电图、超声等影像检查确诊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男性患者54名、女性患者46名;年龄范围在50~78岁之间,平均年龄(68.98±5.12)岁;病程3~15年,平均(8.12±5.36)年。

1.2 方法

1.2.1 病情监护护理加强患者的病情监护。(1)可对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正确评估,通过仔细观察呼吸频率、呼吸表浅以及干湿性啰音等均利于对患者病情做出更加精准的评估;(2)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等命体征变化情况。尤其是部分高龄患者出现重度感染时,体温易出现不升反降的现象,且意识逐渐开始淡漠,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时刻提高警惕[2]。(3)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功能不全。患者如出现心悸、气促、恶心、腹胀、心率紊乱、体循环障碍等症状均表明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4)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肺性脑病。肺心脑病往往在夜间发生,临床症状表现为谵妄、意识、睡眠障碍等,意识清醒患者会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5)注意内环境的改变。患者一旦发生呼吸衰竭极易并发酸碱失衡或因长期饮食状况不佳导致低钾、低钠等发生生化改变,症状具体表现为食欲不振、神经兴奋性、意识改变等,而这些症状与肺性脑病十分相似,因此必须加以鉴别或者进行化验诊断。

1.2.2 氧疗护理 有效氧疗对于患者的缺氧状态以及临床症状可起到明显的缓解和改善作用,可进一步保护患者的心、肺功能,有效防治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吸氧大多采取低流持续吸氧方式,1-2L/min,浓度在 15%~ 25%,因此必须合理控制氧气浓度,避免因浓度过高而产生肺性脑病。吸氧时尽量使用湿化氧气,如此可有效避免患者呼吸道形成干痂的状况;冬季时还需注意保持氧气的温化,吸入气体需保证在23.5℃左右,如此可防止低温对患者呼吸道造成刺激。此外,需定期分析患者血气变化,并根据血气变化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吸氧参数。

1.2.3 皮肤护理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情危重,生活无法自理,基本卧床休息,极少下床活动,因此应对患者实施皮肤护理。定时帮助患者翻身,用温水为其擦洗皮肤。尤其对于昏迷或大小便失禁者更应保持其皮肤的清洁度,及时为患者患上干净的被服,预防压疮的发生。此外,实施皮肤护理期间,为避免患者感冒,病情加重,必须加强保暖。

1.2.4 对痰液、体温及白细胞的观察 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患者大多是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如体温与白细胞同步升高则证明患者存在感染,而体温与白细胞正常也可能存在感染。原因如下:(1)该疾病患者病情易反复发作,能量消耗较大,体质比较虚弱,因此对急性炎症的反应并不明显;(2)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将大大降低患者免疫力;(3)由于患者呼吸困难,能力消耗较大,极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呼吸障碍坐等症状,从而产热减少,另由于患者呼吸、大汗等散热因素,将导致患者体温与白细胞难以上升。因此应全面观察病情发展情况做做出准确性评估,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提供可靠依据。

1.2.5 并发症的护理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均并发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患者需保持卧床休息。一般及时控制感染就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以及心衰症状。若呼吸功能未改善就为患者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将大大降低治疗效果且导致患者出现中毒情况,因此需观察患者病情并酌情考虑是否使用此类药物,注射前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变化,注意控制推注速度,避免患者出现药物中毒情况。此外,为避免患者心脏负荷加重还应合理控制液体输入量和输入速度;并发肺性脑病患者,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展状况,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头痛、判断力下降、意识恍惚、抽搐等症状时,需立即告知医师。并做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准备工作以及急救药品等,保证抢救的及时性。此外,患者可能会并发休克、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疾病,因此,应加强观察护理,帮助患者顺利渡过急性期。

2 结 果

100名患者中,3名患者因高龄、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其余97名患者临床症状均取得明显改善而顺利出院。

3 讨 论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由于具备病情重、变化多等特点,极易引发其他系统并发症。因此急诊护士必须对其加强巡视察并详细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熟练掌握药物剂量、药物用法以及用药不良反应等,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缓解病情,有效防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健康教育干预和心理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建立康复治愈的信心,养成正确的生活饮食习惯,从而减少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病情加重或并发症发生情况。综上,护理人员应根据每个患者实际情况在系统化护理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合理化的护理方案,实施综合护理模式,才能对患者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猜你喜欢
肺性肺源肺心病
陈朝金教授运用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探究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伴2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关注肺性脑病
蒙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作期66例临床观察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
探讨舒适护理干预在肺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全面护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85例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肺心病中医病名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