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教育体制对学生科学创造的影响

2018-01-31 14:37王生艳王升文杨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4期
关键词:教育制度课程设置影响

王生艳 王升文 杨华

摘 要 创造力除了本身的智能、动机、人格等内在条件之外,尚需有利的环境与之相互作用才能发挥。在科学创造的诸多相关因素中,教育影响最为关键,从人的身心发展来讲所受的教育决定了是否有创造性的思维,而教育制度就营造了教育氛围从而对培养创造者的人格、动机、创造活动等产生影响。本文从当下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角度来探讨哪些因素影响着学生科学创造力。

关键词 教育制度 课程设置 科学性教学 学生 科学创造 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6.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社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重视用创造性教育方法开发学生智力,要有对学生一生发展的终身教育思想,要以造就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学生作为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获取信息、对对象的观念性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的扩张、推延、和创造,达到创新层次。

1学校教育理念及考试制度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一方面,在升学压力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教育已经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高考在教育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的头脑充满了考试内容很难找到创新的“领地”。在学校制度方面,人为地将学校划为“重点校”“一般校”,又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这些举措在客观上扼杀了一部分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但是应试教育也非智力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而我国的应试教育恰恰忽视了对人的智慧的开启。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已有的知识并把考试作为最终的评价手段。

另一方面,我国现代教育思想是以统一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制度是统一的制度,理论上和逻辑上不因人而异。但创造力是个体性的,不是群体性的。因此,制度化的现代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在理念上并不一致。

2课堂教学形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中国的课堂教学形式属于重知识、重灌输的形式。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及标准的答案。灌输式的教学形式中必然产生一种现象:学生问题意识淡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疑可问;(2)不敢问;(3)不知怎样问;(4)没有机会问。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而中国目前教育制度中这种忽视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方式显然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3学校人文坏境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3.1教师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S?阿瑞提认为:“天才的潜在性要比天才的实际出现更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应该寻找能够激活潜在性的各种方法。”可见教师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性:(1)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发展;(3)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4)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5)师生关系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3.2同伴关系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托兰斯用材料证明:同伴的压力会破坏创造性。三年级以后小学生的创造性测验持续下降,即“四年级的衰退”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四年级前后表现出一种与他们伙伴保持一致的趋向,并逐步增加,不断增长的保持一致的压力,会降低儿童在探求新的解题思路方面的冒险意愿。因此,要有良好的同伴关系来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同学间尊重各自的创造性,互相交流各种思想和观点,互相鼓励彼此的独创性表现进而来提高创新能力。

3.3课堂气氛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開放”式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它的基本特征是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等。这种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探究、自我指导的学习,而不是分等级的或权威式的教学。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比传统课堂教学更有助于促进教育者创造力的发展。

4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几点建议

(1)改变学校教育理念,树立个性教育意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现代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教育理念。而科学精神的培养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和发展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能引导人走向完满的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

(2)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以考试为目的而学习,把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标准,也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标准,扭转死记硬背的传统考试局面,考察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改善单一的答卷式应试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策略。可以进行综合能力的评定,使教育评价从内容到形式灵活多样,使考试成为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

(3)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其次,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气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试,不是分数。在这样一个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理念需要与时俱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虽然我们已逐步开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未来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做更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郭万宏.新课改中学生创造精神培养[J].教育广角,2008:10+287.

[2] 李明元.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05).

[3] 朱仁甫.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N].光明日报,2003-12-06.

[4] 赵川平.国内外大学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0(07):17-18.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制度课程设置影响
现代化管理——做个有责任感的园长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中美高校美术教学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