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保障机制研究

2018-01-31 15:01辛健
新西部 2018年1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双创院校

辛健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新发展理念,国内高校积极响应,但因各高校类型不同,创新创业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国内语言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目前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定位较模糊、缺乏操作性等问题,这一方面是因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未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另一方面源于语言类高校相比其他类型的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方面不完善。要改变此种局面,必须做到深入理解“创新创业精神”,紧密联系实际,改革语言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

语言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维误区

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受到国内语言类高校的重视,语言类高校无需搞创新创业培养的思维误区制约了院校的进一步发展。转变思维,迎接“大众创业”的浪潮是大势所趋。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理解偏差

《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进行创新并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进行完善,对人才培养的机制进行创新,健全创新创业(双创)教育课程的体系,根据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的开展,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然而,语言类院校普遍存在文件精神解读偏差,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非综合类、理工类院校专属。有效地将语言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语言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方面的能力成为转变思维误区的落脚点。

(二)“双创”课程设计不足

目前,部分语言类院校对学生语言能力基础性教育投入很大,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不足。这表明语言类高校在创新创业类的课程设计方面存在滞后性,“双创”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设计。通识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传统课程模式较之慕课、翻转课堂及网络远程教育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型课程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仍占主体

以寻找正确答案为宗旨的教师驱动授课模式仍然占据着大部分语言类院校的课堂。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相悖。落实学生驱动课堂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将“双创”理念深度融合进现有课程体系是语言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四)“双创”配套制度保障缺失

相比综合类和其他类型高校的“双创”保障措施,我国语言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处于配套制度保障缺失的尴尬境地。“双创”人才培养需要大量有互联网基因的“新型实验室”的支持,VR、AR等技术平台引入的滞后导致创新创业平台迟迟难以搭建完成。政府、院校加大对创新创业配套制度保障力度是推进双创平台发展的基础。

构建语言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语言类高校应突出院校培养特色,坚持理念创新、教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摸索出一条国际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结合“双创”理念、在教学模式上要强化“互联网”基因,在师资引进上要突出国际化背景,探索一条符合语言类高校发展规律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学生驱动课堂的教学模式

语言类院校的专业特点是以理论为主导,辅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将以教师为中心的驱动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驱动学习模式。首先,在理论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培养或激励学生利用批判性思维方式。其次,在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的同时,让问题由进行仔细思考的同学回答,增强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二)重构课程体系

语言类高校根据“双创”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学科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结构比例,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中,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经济法理论》等公共选修课;举办创新创业系列讲座,与政府机关、企业公司等合作开发的计划项目,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引入MOOK,翻转课堂资源,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组建“双创”团队,参与“双创”大赛

语言类高校应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组建“双创”团队,同时在师资和资金方面给予保障,踊跃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比如教育部每年举办的“中美青年创客大赛”,迄今为止,已举办了七届,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组织“双创”团队参赛,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蓄积人脉,紧密联系国内创业团队资源,掌握最新行业动态。

确立语言类院校“双创”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确立语言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健全的保障机制可以大大激发校内创新创业团队热情,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

(一)组织常态化

首先,语言类高校应以设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的方式完成顶层结构搭建,一方面可以统筹协调创新创业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协调院校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其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中心的任务是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最后,设立院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室,为大学生从事“双创”活动提供场地支持。

(二)奖励专项化

为“双创”团队配套专项资金,给与相关师资力量和学生团队以资金奖励。一方面,通过设置创业大赛奖金,向社会推荐优秀创业项目等做法,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同时,语言类院校可以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等方面对创新创业师资给予倾斜。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和学校可以深度合作,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弥补院校经费的不足。

(三)孵化平台化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的搭建需要以市场和应用为导向,将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成果与市场紧密结合。首先,语言类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实习工作岗位。其次,语言类院校还可以和企业联合办学,开设特色班,其课程的教学由企业高管和高校教师共同完成。

结 语

新常态下,语言类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国家主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模式下,语言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极大,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优化教学进程,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同时在“双创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方面深化改革,激发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活力,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双创”人才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影.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2]周建,林彦梅等.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理论视野,2015(12).

[3]王俊.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与借鉴[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8).

[4]唐德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2017(7).

[5]赵建玲,朱静然等.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保障机制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

作者简介

辛 健 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双创院校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保障机制研究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中央发千亿“县级政府低保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