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魅力的语文课堂结束语研究

2018-01-31 19:53刘玥张琼
新一代 2017年20期
关键词:教学艺术语文课堂

刘玥 张琼

摘 要:在新课改这个大背景下,许多优秀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实践探索中,他们对语文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艺术有一定的建树。李镇西老师的课成为一大批中小学语文教师学习的蓝本。本文另辟蹊径研究课堂中的微小部分——课堂结束语。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课堂结束语

语文课堂结束艺术属于语文教学艺术范畴,故研究语文课堂结束艺术首先要清楚语文教学艺术这一概念。教学艺术和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教学艺术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对于教学艺术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采用的是学术界广泛运用的定义:教师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创造性、情感性的教学语言分析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

《四溟诗话》中说到:“器具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我们可以将语文课堂结束语,看成是一节课的结尾,也是下一节语文课的开始。好的课堂结束语不仅可以沉淀所学,还可以给课堂锦上添花。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课堂结束语往往因教学时间、教学理念等诸多因素阻碍而被迫删减,失去课堂结束语的整堂课成了“断臂的维纳斯”。

一、联系生活,产生共鸣

语文课堂真正的魅力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中认识社会,李老师在设计课堂结束语时,往往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起点,自然而然的融入真实的生活内容,在使用上多根据具体课文,为学生搭建生活感知与课文学习的桥梁,让学生自发的联系生活实际,与课文和作者产生共鸣。

李老师讲授《孔乙己》时,以这样几句话结束了这堂课:“现在,我们又来到了21世纪的门槛,我们通过《孔乙己》回眸本世纪初中国那充满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进而展望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同学们也许会情不自禁得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以及自己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感。”[1]这一段课堂结束语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心系社会,正确认识自我价值,面向未来,给学生心灵带来强烈的冲击,同时扩宽了学生思维的深度,课文思想意义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结束语最令人感动:“但是今天,在老舍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从中读到了老舍在文革中的影子!老舍先生没有堕落,用生命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画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叹号!也树起了一座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风雨中的雕像!”[2]

李老师在这堂课的结尾,将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状况进行简单的介绍,联系实际生活中知识分子人格塑造之不易,目的简单直接,为学生由祥子联想到老舍搭设支架,并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素养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二、引向课外,扩宽视野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呼吁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在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阅读面的同时,弥补课堂教学的缺失。李老师有时用简单明了的话语向学生拓展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有时在学生学习了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该作家及其写作风格、艺术手法的印象,给学生介绍该作家的其他作品,顺理成章的将语文课由课内拓展到了课外,进一步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善于读书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比如《再别康桥》一课:“《沙扬娜拉》是徐志摩陪泰戈尔访问日本时写的。作者就写了一个画面,但这个画面令人难忘,真是‘不胜凉风的娇羞,类似的新诗还有很多,不光是徐志摩,还有其他诗人的诗,同学们课后不妨去找来读读。”[3]同学们在学习《再别康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阅读,更多地了解徐志摩,了解优秀文学经典。

三、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的结束应该给学生一种课已下但兴致未尽的迷茫感,一种不愿意结束不愿意离去的失落感,一种犹如失恋的孤独感。运用悬念作为结束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引起学生对问题的追思与遐想。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巧设悬念,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李老师教《祝福》这篇课文的时候共用了四个课时,在第二课时结束时,他提出这样的疑问:“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4]同学们脸上的的表情出卖了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兴趣,大家重新阅读课文,小组小声讨论起来,有同学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的,也有认为她是自然死亡的。李老师将意见不同的同学分成两派,进行辩论,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氛围达到燃点。李老师在课上并没有表明对祥林嫂之死的看法,而是表示:“她究竟是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但“比弄清她究竟具体是怎么死的更重要的是——究竟哪些人把她逼死了?谁是元凶?我们下节课就来讨论这个问题。”[5]对不能一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要抓住本节课与下节课内容承上启下的点,于紧要处留下悬念。留悬念分三步:首先、抛出问题,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其次、营造气氛,一般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良好对话氛围;再次、做好铺垫,从巩固所学知识出发,为下一课时做好铺垫。

李镇西老师以自己敏锐的艺术感受、丰富的艺术想象、深廣的艺术伦理、独到的实践经验,在语文教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成为具有李镇西个性的语文教学专家。他的课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使学生受益匪浅,除了有新颖别致的导入、环环相扣的讲解、自然真诚的互动、学贯中西的课外知识之外,其独具魅力的课堂结束艺术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课堂结束语是一节课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我们广大青年教师孜孜不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2]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李镇西.李镇西:我的语文课堂(上).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4][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艺术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