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县的水土保持模式及治理成效

2018-02-01 13:14张青梅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和顺县坡耕地水土保持

张青梅

(和顺县水利局)

1 自然概况

和顺县位于太行山中段西麓的清漳河上游,东临河北省,南毗左权县,西连榆次区与榆社县,北接昔阳县和寿阳县。全县总土地面积2 250 km2,土地面积位列晋中市之首。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 438 km2,占到总土地面积63.91%。总人口13.6万人,人口密度仅60.4人/km2,低于全市其他县(市、区),属经济欠发达山区县。

县域整体以中低土石山区地貌为主,平均海拔1 360 m。土壤种类以褐土为主体。植被质量不佳,以草灌为主,森林面积小。气候类型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6.7℃,极端最高气温35.8℃,极端最低气温-32.1℃;年均降水量513.9 mm,主要集中在5-9月,约占83%;年蒸发量1 674.2 mm,无霜期168 d。主要河流为清漳东源、清漳西源、松溪河、木瓜河等四条,均为清漳河支流,多平均径流量2.2亿m3,20 a一遇洪水总量9 378.6万m3。

和顺县跨海河、黄河两大流域,地貌类型以土石山区为主,黄土丘陵沟壑区为副,水土流失主要来自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均输沙量374万t,年土壤侵蚀模数2 600 t/km2,土壤侵蚀强度以轻、中度为主。主要土壤侵蚀形式为水蚀。水土流失面积主要分布在海河流域,达1166.4km2,占到81.1%,黄河流域占比不达20%。

2 水土流失成因与危害

2.1 水土流失成因

水土流失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集中在水、土、坡三个方面,人为因素主要为不合理生产建设活动。

2.1.1 降水集中

降水年内分布不均,5-9月占到80%以上,雨型多为中雨到暴雨。从2016年降水统计资料看,年降水量达760.0 mm,6-9月份降水量550.1 mm,占年降水量72.4%。降水集中且强度较大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因子之一。

2.1.2 土壤易蚀

根据土壤普查资料,和顺县除部分森林土壤外,多数为结构性差的黄土,土壤呈屑粒结构,持水能力差,在暴雨条件下极易形成地表冲刷。

2.1.3 坡度较陡

和顺县属中低山地貌,据资料,地面坡度大于25°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0%,坡度较陡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又一重要因素。

2.1.4 人为活动

和顺县加剧水土流失的人为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过度放牧,导致地表植被生长不良,覆盖率低,难以形成绿色保护,加重水土流失;二是开矿、筑路、建厂等建设生产活动强烈,扰动地表,毁坏植被与水土保持设施,加重局部水土流失。

2.2 水土流失危害

2.2.1 破坏土地,降低生产力

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坡耕地砂砾化严重,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

2.2.2 堵塞河道,淤积水库

汛期暴雨形成的洪水,把大量坡面泥沙冲入下游河道,致使河道淤塞,河床抬高,水库淤积,严重影响防洪与供水。

2.2.3 生态失调,旱涝频繁

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失调,大小水旱灾害几乎年年都有,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而且危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 水土流失防治成效

3.1 水土保持成效

据统计,至2016年底,全县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2万hm2,治理度达到62.7%。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063万hm2;营造水土保持林4.771万hm2,人工种草0.315万hm2,封山育林2.036万hm2;修建塘坝、淤地坝、谷坊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 380座。这些治理措施,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大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和脱贫贡献率。

3.2 水土保持模式

和顺县东南部为石质山区,中西部为中低土石山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主要在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形成了不同的典型治理模式。

3.2.1 土石山区治理模式

土石山区具有裸岩面积大、山势陡峻、土层较薄、居民较少、天然次生林面积较大、植物种类较多、水土流失较轻等特点,其治理措施布局:一是治河造地。在河川和山间盆地规划治理河道与滩涂,建设基本农田,实行精耕细作,发展城郊农业;二是退耕还林。适度退耕距村较远、小块分散、不宜农耕的坡耕地,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或种植优质牧草;三是荒地造林。充分利用“四荒”地,开展植被建设,土壤水分条件好的阴坡栽植油松、落叶松等乡土树种,土层较厚、避风向阳的零星地块插花栽植核桃、花椒、仁用杏等经济树种,立地条件较差的坡面以山杏、山桃、沙棘、柠条等灌木树种和刺槐为主,沟底坡脚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域成片或零散栽植杨、榆等速生丰产树种;四是建设小型蓄水工程。在河床基岩透水性差、河道地形条件较好和有固定小泉小水地方,建设人字闸等小型蓄水工程,发展节水灌溉;五是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建设有规模、上档次的干果经济林园区,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实行封禁治理,发展生态旅游。

3.2.2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治理模式

黄土丘陵沟壑区具有土层较厚、坡耕地多、植被稀少、居民集中、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其治理措施布局:一是修建梯田。选择近村、缓坡、交通便利、集中连片的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重点小流域要求达到人均0.1 hm2,并实施培肥改土,有条件的发展山地微灌;二是打坝淤地。在小流域沟道内,采取主、副结合打坝淤地,配置必要的骨干坝,并在支沟修建小谷坊;三是旱井蓄水。在坡面、庭院、路旁等径流集中的地方,打旱井拦蓄,解决用水困难;四是植被建设。对于荒坡荒沟,大力种乔种灌,改良天然荒地,发展用材林和防护林;五是发展经济林果。退耕避风向阳、较集中连片的坡耕地,发展山地果园,解决农民群众花钱问题。

3.3 水土保持主要经验

在多年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经过精心探索,实践总结,也得到了一些基本经验。

3.3.1 建设基本农田是基础

和顺县土石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5%以上,且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基本农田缺乏。多年来,我们持续不断地狠抓坡耕地修梯田、打坝淤地和治滩造地,有效增加了基本农田面积,作物单产不断提高,保证了粮食安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3.3.2 实施重点项目是关键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和顺县成功实施了三期的中央投资水土保持国债项目和山西省太行山水土流失防治项目;2008-2012年,实施了第一期国家太行山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和巩固退耕还林水利项目;2013-2016年,实施了第二期国家太行山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这些重点项目,投资较多,为快速治理水土流失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2011年,还实施了县城南、北河综合治理地方重点工程,集治河和水土保持绿化为一体,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保障了沿河居民和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

3.3.3 吸纳社会投入是手段

从20世纪80年代的户包治理,到90年代以来的股份治理、“拍卖”治理和大户治理,不同时期县政府均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给治理者稳权定心,从而有效地吸纳了社会闲散资金,扩大了综合治理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投入的不足。

3.3.4 创新治理观念重实效

随着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验的推广,为了提高治理规模与效益,不断创新治理观念,使治理措施体系逐步成熟完善。如在90年代后期以来,针对干旱严重状况,将山地积雨微灌纳入治理措施体系,有效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水土流失治理由小流域为重点转向大中流域整体规划治理;将城市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等新理念融入综合治理,开辟了生态建设新领域,收到了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和顺县坡耕地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和顺县科协: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三个农产品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序列
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助力建平县脱贫攻坚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
和顺县食用菌企业经营与质量管理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