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道德:当代有效教学的价值依据和伦理追求

2018-02-01 23:20徐树正
时代农机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道德价值

徐树正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 巩义 451200)

教学活动是最具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它不仅具有传承知识、积累经验等重任,还具有强烈的伦理内涵和道德使命,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师生互动等承载着特定文化体系的伦理要求。道德诉求是教学活动的首要价值目标,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功利主义价值观和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现代学校教育却失去了内在的价值基础,成了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牺牲品。所以,应当从教学道德视角审视教学活动中的道德失范问题,探索以教学道德促进教学活动的方法路径。

1 当代教学的道德迷惘

(1)教学价值取向功利化。学校教育是以公平对待每位学生、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基本价值目标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念肆意横行,这些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形成了功利化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在这种教学环境中许多学校和教师片面重视考试成绩、升学率等,带来了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的道德异化。比如,许多学校都将考试成绩、升学率等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标准,甚至通过不让差生参加考试、给差生开弱智证明、考试作弊等方式提高学校或班级的升学率,完全背离了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价值目标。

(2)教学评价模式应试化。在应试教育理念指导下,许多学校都采用了标准化、统一化、终结性的教学评价模式,以期末或升学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成绩来决定学生能不能进重点班、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等。在这种考试至上、成绩至上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机器”,每天都在为考试做准备,不停地记知识点、背概念、做习题等。当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考试成绩比较差时,教师就会以讽刺、挖苦、体罚、殴打等方式“教育”学生,这些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校教学丧失了德性培养功能。

(3)课堂教学过程异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学被异化为简单的知识教学、技能训练等,课堂教学的道德培养、人文精神、价值关怀、素养培育等完全被剥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片面重视知识灌输、理论讲解、技能训练等,忽视了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在德性修养、人格塑造、素养培育等方面的作用,学生的个性成长、全面发展、道德进步等变成了教学过程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品”。

2 道德迷惘的伦理反思

(1)应试教育体制的桎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功利主义思想渐渐渗透到政治、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认知、价值判断、社会实践的基本观念。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功利主义思想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目标功利化、教育过程应试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课堂教学成了简单的“流水线作业”,学生只能像机器一样被动地接受知识。此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发展等,反而忽视了学生的当下生活及其个性成长、人格塑造等;而学生也都将考学、读研、考博等作为学习目标,彻底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在“不择手段”地追求考试分数,从而使学校教学丧失了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怀。

(2)工具理性的僭越。工业革命以来,在启蒙精神、理性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共同作用下,以追求效率、实施控制为目的的工具理性开始膨胀,逐渐演变成支配人、控制人、统治人的主导力量。在工具理性思想影响下,学校教学也呈现出标准化、统一化、精确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趋势,并在过度理性化中丧失了教学所内蕴的本真精神和人文情怀。比如,数学、物理等学科在理论灌输、重复训练中扼杀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在死记知识点中遮蔽了学生的人文追求和价值理想,学校教学中最值得珍惜的理想、道德、人文精神、价值关怀等被抛弃到“以往的角落”,这无疑带来了学校教学道德的缺失。此外,在工具理性影响下,许多人都将知识看成客观的、确定性的、不带价值倾向性的东西,将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认知等排斥于学校知识体系之外。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成了严谨的、自洽的逻辑体系,就如同教科书上的结论一样,是绝对权威的、完全正确的、不容置疑的,学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科书上的知识,从而使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变成了干巴巴的知识灌输,导致了学生生活世界的枯萎。

3 教学道德的架构重塑

(1)道德观念培育:教学道德的内在架构重塑。首先,培育以平等对话为主要内容的教学道德。对话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对话过程就是主体间共享经验、自由探究的过程,巴赫金说过,对话既是生活的目的,又是生活的形式,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树立平等对话的道德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将课堂建构成师生互动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交流和互动中接纳教师的“意见”。

其次,培育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道德。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优等生在课堂上往往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对话机会,能够获得较多的正面鼓励和积极反馈;而差生则会很少拥有话语权和对话机会,无法在课堂上获得正面反馈,从而带来了学生发展机会不平等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视这种教学不公平问题,努力减少对学生的隐性歧视,为每个学生都创造平等的话语机会和充分的发展空间。

(2)道德规范建构:教学道德的外在架构重塑。从总体上看我国学校教学制度发展滞后,没有规范的道德标准、详细的道德内容等,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许多教学道德失范问题,这些摧残了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为此,应将以学生为本作为学校教学的出发点,积极推进教学制度和教学道德规范建设。

在伦理制度化的当代社会中,学校管理、教学评价、教师考核、教学安排等都呈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甚至出现了过度制度化的不良倾向。不可否认,教学制度化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但也会压抑或束缚师生的创造性,比如,在许多中小学教学中整齐划一的备课活动、教学模式、课外作业、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充斥着权威、禁令、顺从等意味,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对教学活动的过度规范也扼杀了教师的自由发挥和自由创造,导致课堂教学丧失人文情怀和价值关怀。所以,应当从教学道德的视角审视教学制度建设,取缔教学制度中的不正当、不合理的内容,将教师和学生从不合理的教学制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学面临着许多道德失范问题,如考试成绩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成了困扰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当从教学道德失范的问题出发,分析教学道德缺失的内在原因,探究教学道德培养的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道德价值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