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壳鱼神经坏死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建议,有助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2018-02-02 08:12唐绍林卢稀雷燕王娟席云清广州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当代水产 2018年1期
关键词:笋壳鱼苗死亡率

■ 唐绍林 卢稀 雷燕 王娟 席云清 (广州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笋壳鱼是泰国笋壳鱼(云斑尖塘鳢)、澳洲笋壳鱼(线纹尖塘鳢)和杂交笋壳鱼(线纹尖塘鳢♂×云斑尖塘鳢♀)的统称,属鲈形目塘鳢科尖塘鳢属,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名优水产养殖鱼类,肉质极佳,售价一直很高且稳定,养殖效益好。

近几年笋壳鱼鱼苗养殖阶段经常发生一种以“上浮、黑身”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死亡率高,通过发病症状、流行特点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神经坏死病毒病。2017年结合利洋公司科研项目,对佛山、中山、珠海、江门地区笋壳鱼发生该病的池塘和当地未发病池塘(做对照比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部分发病鱼苗来源的笋壳鱼繁育场进行追溯调查,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并据此提出当前防控该病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图1 严重发病塘笋壳鱼苗大量上浮

图2 发病笋壳鱼鱼苗

图3 发病的笋壳鱼鱼苗

1 流行特点

1.1 传染源 、传播途径

神经坏死病毒可以垂直传播,笋壳鱼神经坏死病毒病在孵化场和放养到进行成鱼养殖的池塘以后都可发病,而在孵化场环境相对封闭,根据神经坏死病毒在海水鲈形目鱼类的传播特征,也怀疑是笋壳鱼亲鱼带毒,鱼苗因为垂直传播携带病毒,在不良环境下发病,而环境稳定的情况下,鱼苗虽然带毒,但一般不发病。

亲鱼、鱼苗投喂海水冰鲜鱼和海水冰冻丰年虫(鱼苗投喂),据资料报道海水冰鲜鱼携带神经坏死病毒的几率很高,经深圳动植物检验检疫局贾鹏博士等检测鱼苗投喂的冰冻丰年虫,多个批次都携带该病毒,笋壳鱼鱼苗也可能因为摄食丰年虫后传染发病。2016年之前,发病率较低,可能与投喂丰年虫少有关;2017年投喂丰年虫的池塘增加,发病率明显超过往年。投喂冰冻丰年虫的笋壳鱼苗池塘发病率高,适宜水温范围内池塘发病率在85%以上;投喂冰冻丰年虫的笋壳鱼发病后死亡率在50%~100%。投喂活体鲮鱼幼鱼的笋壳鱼鱼苗池塘发病率不足10%,发病后死亡率5%~80%,多数发病后只有少量死亡。

1.2 易感群体特征

目前确诊的病例中,泰国笋壳鱼(学名云斑尖塘鳢)、澳洲笋壳鱼(学名线纹尖塘鳢)和杂交笋壳鱼(线纹尖塘鳢♂×云斑尖塘鳢♀)都有发病,尚不能确定那个养殖种类(品种)更易感。泰国笋壳鱼和杂交笋壳鱼都有发病后死亡90%以上的案例。

主要发生在笋壳鱼寸片下塘后30d,全长2~10cm以内。超过10cm基本不发病。目前见到的病例以3~6cm为主要发病规格。与其它海水鱼神经坏死病毒病只在鱼苗、鱼种阶段发病相同。但在其它海水鱼发生神经坏死病毒病都是越小的规格越容易发病,而笋壳鱼在2cm以下的培育阶段一般不发病,可能与水体环境相对稳定有关。

1.3 水质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目前调查的病例在珠三角地区,发病时间为5月~9月下旬,土池水温在25℃~32℃,最适发病水温27℃~30℃。25℃以下笋壳鱼育苗少,未见到发病病例;33℃以后原来发病的池塘死亡量明显下降。有的养殖场3~4月份育苗和养殖都在大棚里进行,水温超过25℃,也会发病。秋季进入10月中下旬以后水温下降到30℃以下,这时还有少数池塘进行笋壳鱼苗培育,这时又会有池塘发病。

寸片鱼种投放池塘后,如遇“白撞雨”或连续大雨后发病率非常高,是该病的重要诱发因素。最近几年笋壳鱼放入池塘进行成鱼养殖,主要就是放苗后下大雨后发病,“白撞雨”或连续下雨对水质环境影响大,很容易造成气泡病和缺氧,鱼苗产生强烈应激而发病。特别是放苗后前7d是发病高峰,7d以后发病率明显降低。

池塘水质清瘦明显比肥水池塘发病率高,清瘦水质池塘发病后把藻类培养起来后,日死亡量下降。池塘“倒藻”容易诱发发病,池塘蓝藻过多,水质差,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正常水质。可能藻类对水质的净化,起到改善水质环境的作用。据深圳动植物检验检疫局贾鹏博士等检测笋壳鱼发病池塘中枝角类等甲壳动物携带神经坏死病毒,清瘦水体往往是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的结果,也可能是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后被笋壳鱼摄食造成鱼苗发病。

1.4 生产管理操作对发病的影响

笋壳鱼亲鱼通过人工注射催产剂产卵,孵化出的鱼苗发病率高;而在产卵池塘中自然产卵的,卵的成熟度高,质量好,孵化后的鱼苗体质好,发病率明显比人工催产的低。

苗场在鱼苗培育过程中,水花鱼苗密度大的池塘,发病率高;而密度较低的池塘发病率低。

寸片出售时鱼苗的捕捞方式等操作也对发病有很大影响,降低水位后使用定置张网收集鱼苗的方式,水位浅、鱼苗在网中停留时间长,应激大,之后鱼苗放养到养殖池塘发病率高;而用拉网深水位捕捞,鱼苗收集在网中,密度低,筛选、包装操作快,应激小,发病率低。

鱼苗从鱼苗场向养殖池塘运输过程中密度过大、运输时间长,鱼苗应激大,放养到池塘后也容易发病。

发病池塘中没有“上浮”的鱼苗吃食仍然积极,大量投喂后死亡率升高,发病后少量投喂死亡量会下降。但是不同的发病阶段投喂量对死亡率的影响不同,发病的后期即使不投喂,死亡量也降不下来。

发病后如果不能正确诊断,按照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的处理方法消毒和杀虫剂杀虫,发病鱼因为药物刺激,死亡率增加。

2 防控建议

2.1 防传染

调查表明不同孵化场来源的笋壳鱼苗都有发病,亲鱼带毒垂直传播可能是病毒的重要来源之一,保证亲鱼不携带病毒是防控神经坏死病毒的第一道门户。通过检测受精卵等方法检查亲鱼是否带毒,清除带毒亲鱼。新进亲鱼通过检测确保不携带病毒,再引入繁殖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和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是目前危害笋壳鱼养殖最重要的疾病,笋壳鱼繁育场做好这两种病毒的净化,可以大大提高笋壳鱼的养殖成功率,提升繁育场笋壳鱼苗的质量和信誉。

由于部分水生生物携带神经坏死病毒,养殖期间特别是前期用水做好“消毒”处理非常必要,如果养殖池塘上个批次发生过该病或周围池塘发生过该病,再次养殖笋壳鱼前必须用生石灰或其它药物彻底清塘,杀死底泥中的螺、蚌等软体动物。进水后大剂量药物“消毒”杀死枝角类等浮游动物。

2.2 保持水质环境稳定

水质环境的剧烈变化是诱发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白撞雨”或连续大雨后发病率非常高,下雨前后应及时稳水、抗应激。发病严重的放苗前期水质更不易稳定,建议放苗前水质培育时间延长,待20d以后水体中生物种类丰富、数量多时再放苗。放苗后及时补肥、调水,保持水体稳定,避免藻类大量死亡、水变清。在无法保证鱼苗不带病毒的情况下,保持水体环境稳定,特别是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是防控该病的重要措施。

2.3 从生产管理操作方面防控

笋壳鱼亲鱼尽量在池塘中自然成熟、自然产卵,避免通过人工注射催产剂产卵,提高受精卵的质量和鱼苗体质,有利于降低鱼苗神经坏死病毒的发病率。在鱼苗场拉网、筛选和运输过程中避免密度过大、时间过长、缺氧等应激情况发生,而诱发神经坏死病毒病的发生。

尽量避免投喂不明来源的生物饵料,如海水冰鲜鱼鱼浆、冰冻丰年虫等,如需投喂,最好经过检测不携带神经坏死病毒。建议前期投喂红虫(水蚯蚓)为主,之后逐渐过渡到活的鲮鱼仔或冰鲜鱼。一旦怀疑发生神经坏死病毒病,应减少投喂,投喂量大、发病鱼饱食的情况下死亡率高,又不能停食,停食会严重互相残食。

发病后避免杀虫、消毒等操作,杀虫剂、消毒剂会刺激发病鱼死亡增加,诱发潜伏期的个体发病。发病后如果有细菌继发感染如烂头、烂尾等,可用刺激性小的聚维酮碘低剂量消毒处理。

猜你喜欢
笋壳鱼苗死亡率
笋壳废弃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1斤鲫鱼能卖10元!现鱼苗紧缺,养殖面积和产量锐减!对这条鱼,养殖户是忍痛放弃还是继续坚持?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笋壳浸泡水解厌氧产气试验
文渝光:笋壳画第一人
黑鱼苗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