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皇城相府在建筑布局上有何考究之处

2018-02-05 04:17裴葳蕤
建材与装饰 2018年4期
关键词:内城相府陈廷敬

裴葳蕤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1 皇城相府名字的由来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是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陈廷敬自幼聪敏过人,5岁入学堂,9岁能写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决策集团的主要成员。

皇城相府原叫“黄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更名“皇城”[1]。关于它名字的改变,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据说陈廷敬在朝为官,很受康熙皇帝尊重。陈廷敬的妈妈张氏六十多岁时,就提议要儿子带她去北京看看皇城。陈廷敬想,从老家到北京要翻山越岭两千多里路,按当时的交通条件,异常艰难,于是模仿北京皇城的样子修了一个小皇城,谁知陈廷敬修皇城的事被人密报了朝廷,康熙让三千军队直奔山西阳城。陈廷敬就让工匠们连夜刷色,把一座城堡全变成了黄色。御林军到了阳城,看到只是一座黄色小城堡,就规模大小来说,不足北京的1/5。所以此“黄城”非彼“皇城”,大家“黄城”、“皇城”的叫着,“黄城”就成“皇城”了[2]。

2 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

皇城相府特色鲜明,是明清两个时期的建筑,鲜明的体现出官宦邸宅、纪念性建筑、庙院宗祠、集古代民居、书院学堂、防御工事等相融合的独具匠心的建筑风格。这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筑,自古以来,我国也很少有这样鲜明的建筑风格,十分罕见,别具一格,具有特色。由于皇城相府的“皇城”特色,其才能够在众多建筑中独树一帜[3]。在皇城相府的外城构造是模仿北京城而建造的,其中的屋顶、开间、彩绘等都是仿照民间建筑,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其布局和建筑风格,在许多方面沿袭了北京城的模式。

2.1 建筑布局

山西皇城相府的建筑布局有以下特点:

(1)它整个是一个对称格局,以北京城里的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它的外城的大小是按照石牌坊北侧的三条片轴上和一条中轴线上。其中,以中轴线上的建筑群为首,外城其他建筑为次。轴线中部的点翰堂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如故宫一般。

(2)外城的平面布局呈棋盘状。在中轴线上的建筑和两侧的偏轴线上的建筑错落有致,和一条线上的房屋建筑区隔开来,层层叠叠,横纵分明,整体如同棋盘状错落有致,清晰可见。

(3)皇城相府建筑大气,规模大,规格高,占地面积大,可以和北京城里的故宫相媲美。其内外城的布局,格局都有鲜明的“两套”城的建筑特色和思想;内外城墙西靠近西山岭,东靠近樊山,地处两地之间,地势保守,难攻易守,内城有庄严的关帝阁和陈氏宗祠等庙宇,还有各具特色的民房与官邸,皇城相府俨然成了古代北京城。

皇城相府整体建筑布局与传统印象中建筑的布局有较大的不同之处。①皇城相府有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即所说的“双城古堡”,且内外城均不是像故宫一样规矩的长方形,而是近似长方形的不规则形状。这是因为皇城相府依山而建,内城在修建时根据山势走向做出了调整。②皇城相府内城院落坐东朝西,外城院落坐北朝南。这也是皇城相府独特的一点。因为皇城相府依山而建,山在东,水在西,如果按照常规选择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就无法成为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所以皇城相府的内城院落坐东朝西,背靠樊山,前临樊溪,坐实朝空,布局完整。而皇城相府的外城之所以回归传统的坐北朝南,是因为当时樊山已经被内城所遮挡,不必再考虑山水布局,因此将外城的院落布局改为坐北朝南,以便与传统建筑布局保持一致。另外,从图1~2可以看出,皇城相府除了因山水而做出布局调整的内外城轮廓来看,内部院落布局依旧遵循着方正规矩的传统建筑布局,整体上呈现出整齐划一的风格。

2.2 建筑风格

从河山楼俯瞰皇城相府,整体建筑风格规整封闭,色彩朴实无华,造型稳重严肃,因山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却又不显杂乱无章,深沉的官宅建筑与极具地方特色的窑洞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北方建筑的豪放大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皇城相府的园林。皇城相府内有一个止园,总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园内充分借鉴了南方园林的建筑风格,亭台楼阁,假山流水,树木繁盛,建筑色彩明快淡雅,造型轻快活泼,漫步其中,仿佛置身江南园林,无处不体现着南方建筑的温婉细致。

3 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

在明朝末年,为了防范当时全国十分严重的“流寇之乱”,建立了皇城相府,因此皇城本身就具备防御的功能,这也是它为何坚不可摧的原因之一。皇城相府由内城和外城组成,设了9道城门,有院子19处,房屋640多间,道路四通八达,接连不断,组成了连环套,可谓是外城套内城,内城连外城,内外相接连的布局,稳固保安全的坚固堡垒。内外两城有着高大的城墙,坚不可摧巍峨如山;城楼、角楼相互抵指,错落有致,清晰可见,起到了防御的作用;楼房的第三层以及以上楼层皆有窗户,楼顶处还有谍、垛楼;楼房的底部深入地底,有水井、磨、碾等设施,并有通往城外的暗道,因此,皇城相府是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

4 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皇城相府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与制度。总体来说,皇城相府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

4.1 儒家思想

以孔孟为代表人、以有等级的“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思想文化,在皇城相府中处处可见儒家文化的体现,最为典型的就是儒家宣扬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和由此引申的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此,以点翰堂和小姐院为例进行对比。从建筑功能来看是翰林院掌院学士点定文章的地方,也是皇城相府的迎客大厅陈家女性日常生活的场所,地理位置位于南北纵轴线上的中心部位,凸显出它的地位与权贵位于相府后宅,处于相府一角,具有浓厚的附属气息。

图1 点翰堂

图2 小姐院

从建筑风格上讲气势宏伟,采用五间七架结构,大气威严卷棚顶,无屋脊与脊兽,在建筑规制中属于最低等级的,常用于园林建筑。

装饰上,精美有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多采用麒麟、龙纹、四艺吉祥(琴棋书画为背景的图案)和民间八宝(玉鱼、和盒、鼓板、磬、龙门、灵芝、松、鹤八种祥瑞之物的图饰)等图案,彰显主人的风雅高贵和门第显赫多采用葡萄、鸳鸯等寓意多子多福夫妻恩爱的图案,反映出古代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行为必须恪守妇道的封建道德观念。

屋内布局上,大厅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书“点翰堂”匾额,两侧悬挂康熙皇帝御笔“龙飞凤舞”和“博文约礼”牌匾置有用来学习女工的刺绣用品和用来学习书画的书桌。

通过点翰堂与小姐院的对比不难看出,皇城相府深受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等级制度无处不在。大到整体建筑风格和建筑选址,小到门窗装饰,无一不在显示着男尊女卑的儒家礼制思想。

4.2 独特的官文化

皇城相府是清一代名臣陈廷敬的故居,而陈廷敬生平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师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短短一句话概括了陈廷敬一生。这些辉煌的成就自然离不开陈廷敬坚守的为官之道。皇城相府作为陈廷敬的宅院,凸显出独特的官文化。这些“官文化”主要体现在皇城相府的建筑布局和装饰上。

4.2.1 饰图以青莲、仙鹿为主

“青莲”谐音“清廉”,寓意当官应两袖清风。陈廷敬在文学方面颇有成就。康熙曾夸他的文笔可与李白、杜甫相媲美。相传有一次康熙皇帝请陈廷敬帮他在扇面上题字,陈廷敬拿过扇面一看,扇上画有青莲一支,仙鹿两只,陈廷敬当下就明白了康熙的意思——为官要“路路清廉”,遂作诗表明了自己的决心。陈廷敬任吏部尚书时,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7]。”

4.2.2 悬挂康熙画像与御笔

点翰堂,悬挂着康熙御笔“点翰堂”匾额以及“精研书史知古今,慎典细编见泰平”的御笔楹联;内宅正堂中还悬有康熙皇帝画像。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皇帝龙恩浩荡的感恩,也是对皇权的敬畏,以及对自己身份地位的宣示,还有向皇帝表明自己忠心的决心。

4.2.3 建筑布局讲究“师法自然”、“和而不同”

皇城相府在建造内城时依山而建,充分考虑山势走向和周围环境,层层递进的藏兵洞就是“师法自然”的最好例证。而北方豪放的建筑风格与南方精致的园林艺术相结合,威严的官宅建筑与极具地方特色的窑洞相结合,风格迥异而不显突兀,使得皇城相府整个建筑风貌极具特色而且和谐,达到了“和而不同”的效果。

综上所述,纵观整个皇城相府,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浑厚坚固里透着古朴庄严,曲径通幽处尽显大家风范。小到日常生活的井碾磨,大到传承后世的石牌坊;文到琴棋书画后花园,武到刀枪剑戟藏兵洞;明有亭台楼阁映河山,暗有坑道互通护城庄。每一座建筑,布局之讲究,雕刻之精美,寓意之深奥,无不融入了明末清初的刻骨印痕,拥有极高的观赏与研究价值。流连其间,可见御碑之繁多、御书之丰富、保留之完整,也为国内少见。

[1]杨靖.山西传统官邸建筑空间形态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6.

[2]张兰侠.山西皇城相府门窗装饰艺术与文化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3]郝 芸.山西晋城民居中的砖石雕刻艺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内城相府陈廷敬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北京内城河湖水质情况分析及思考
万众一心
旅游搭台 文化唱戏 2019年山西省“免费送戏进景区”省级启动仪式在皇城相府成功举办
基于英美国家实践的中国内城贫困问题化解思路*
“宽大老成,几近完人”的陈廷敬
纵然有十分英勇,便也有十分孤独
边城雁不孤
济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