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切型传递的加速度表现

2018-02-05 04:43陈奎孚姚海蓉张云文
物理与工程 2018年2期
关键词:刚体例题约束

陈奎孚 姚海蓉 张云文

(中国农业大学 1理学院74#, 2工学院,北京 100083)

圆轮在刚体平面运动和复合运动的训练中频繁出现,然而长期以来,主流理论力学教材和教辅对涉及圆轮的运动学分析存在若干疑问。本文将建立相切型传递的加速度关系,利用该关系澄清长期以来的疑问。

1 若干疑问

1.1 疑问1

图1 相切型机构

分析图1所示的“相切型”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案例[1-3]。采用点的复合运动分析这个案例时,我们会反复强调动点不能选择为杆与盘的切点。一般做法是以杆为动系,轮心为动点。这样做的最重要依据是:轮心到杆的距离不变,因此以杆为动系,看到轮心的相对轨迹是平行于杆的直线,而后者的分析非常容易。图1在教学上很典型,但是很难推广到工程上经常遇见的非圆情形[4,5]。

1.2 疑问2

图2 圆轮纯滚动

1.3 疑问3

刚体接触对应一个约束,减少一个自由度。图2的纯滚动,不仅轮与地面接触,而且纯滚动,这又是一个约束,应再减少一个自由度。发生平面运动的圆轮具有3个自由度,扣除约束的两个自由度,还剩一个自由度。也就是说,对图2的模型应该只能再指定一个加速度分量了,然而图2的轮心加速度aO的两个分量(一个水平,竖直分量为零)往往是全给定的。因此aO信息肯定是冗余的。究竟哪个分量冗余呢?能否利用这个冗余信息回避对vO=Rω求导呢?

1.4 疑问4

把图1中的圆轮换成椭圆轮,那么目前教辅所提供的方法就很难实施。同样如果把图2的圆轮换成椭圆轮(比如橄榄球),则vO=Rω就很难使用,更无法求导。更为一般情形是两个接触边缘都是任意的平滑曲线。这种一般情形更有理论统一的价值,但几乎现有的教材和教辅都对此避而不谈。当然也可以想象,答案即使找到,也可能比较繁冗,在课堂教学上很难实施。然而,既然有这种非圆情形,并且工程上有其应用,那么对科学的执着就应该找到对应答案。找到了答案,一方面使这个科学问题得以封闭,另一方面也可居高临下地来审视特例,丰富课外学习材料。

2 加速度分析

因为复合运动分析很难处理非圆情形,所以本文直接从平面运动分析入手。

在图3(a)中,两个平面运动刚体Ⅰ和刚体Ⅱ在t时刻相切,切点在两个刚体上位置记为A和B。两个刚体在切点的曲率半径分别为ρⅠ和ρⅡ;OⅠ和OⅡ分别为对应的曲率中心。刚体Ⅰ和刚体Ⅱ的转动角速度分别为ωⅠ(t)和ωⅡ(t);切点处的速度分别为A(t)、B(t);加速度分别为aA(t),aB(t)。

图3 两个刚体相切(a) t时刻; (b) t+Δt时刻

2.1 速度关系

因为A和B接触,而刚体又不能变形,所以A(t),B(t)在公法线上投影相等,即二者有如下关系

A(t)=B(t)+vr(t)τ(t)

(1)

其中,vr(t)是A点相对B点的速度大小;τ(t)是公切线方向矢量。

在Δt之后,两刚体的切点分别变成A′和B′,相应的速度分别为A′(t+Δt)、B′(t+Δt),如图3(b)所示。同样有如下关系

A′(t+Δt)=B′(t+Δt)+vr(t+Δt)τ(t+Δt)

(2)

注意t时刻的A和B,现在分别移动到了A″和B″, 各自速度分别为A″(t+Δt)、B″(t+Δt)。采用基点法,可建立A′和A″的速度关系,即

A″(t+Δt)=A′(t+Δt)+ωⅠ

(3)

(4)

2.2 加速度关系

式(3)减式(4),并把式(2)代入得到

(5)

根据定义

二者相减得

(8)

将式(1)和式(5)代入式(8)整理得

aA(t)-aB(t)=L1+L2-L3

(9)

其中

这3个极限的分析过程相对冗长,我们将其放在第4节,结果分别为式(28)、式(31)和式(32)。把这3式代入式(9)可得

(10)

式中诸量均为t时刻的取值,为书写简洁,已把诸量随t变化的标记“(t)”去掉了。

式(10)也可将切向和法向分开写,即

图3中刚体Ⅰ和刚体Ⅱ在接触点都是凸的。如果有一个凹的,比如刚体Ⅱ为凹, 则式(10)和式(12)中的ρⅡ取-|ρⅡ|即可。

3 运用

本节讨论式(11)和式(12)的应用,并解答第1节的疑问。

3.1 纯滚动情形的退化

相切型的约束关系已经要求了两个接触点的速度沿公法向投影相等。如果进一步约束为纯滚动,即两个接触点的切向速度也相等,也就是vr=0,则式(11)和式(12)退化为

这就是纯滚动约束的加速度关系。

进一步,如果刚体Ⅱ为静止的地面,则有

这就退化为被苦苦寻找的速度瞬心加速度了[6-8]。

3.2 加速度约束关系

其实,杆系分析也需要补充加速度约束信息,只是没有特别强调罢了,比如图4的机构。根据约束性质容易确定A和B两点的速度方向(沿各自的滑道方向)。但这个信息并不自动蕴涵对加速度的约束,因为A和B两点速度都沿轨迹切向,但加速度不是这样。A点加速度还是沿轨迹切向,但是B点的加速度则不是。实际上A点加速度理所当然沿切向的论断是把对速度求导过程隐藏起来了。对B点,虽然没有明显的求导过程,但事实上,法向加速度大小是在自然法的知识点通过求导确定出来的。图4杆系的处理也可统一地说成:约束在加速度上的显式表现为法线加速度是已知的(速度已知)。对A点,法向加速度为零,进而推断出全加速度沿切向。最一般的情形是式(12),只是记起来比较费劲而已。

图4 杆系示例

由于圆轮要对vO=Rω求导与杆系“反对”求导的认知冲突,以及前者运用场合受限的缺点,所以笔者建议使用加速度约束,即对纯滚动圆轮补充式(15)的约束关系(为了应试训练而对vO=Rω求导,则是权宜之计)。更一般地,对两个平滑刚体接触情形的加速度分析,应直接使用式(12)(或式(14)或(16))。这样处置可消除疑问2。

3.3 圆轮纯滚动的冗余信息

在图2圆轮纯滚动模型中, 轮心的加速度aO是已知的,这相当于给定了两个条件,而A点相切又给定了一个条件(式(14)或式(16)),而平面运动刚体只有3个自由度,那么只用上述3个条件(不用纯滚的切向加速度约束式(13)或式(15))是否就可以确定轮子的所有信息了呢?

前面的讨论消除了疑问2和疑问3。至于疑问4,因为图3模型适用于任意平滑边缘的接触关系,因而式(11)~式(14)都是通用的。这样疑问4得以自动消除。

至于疑问1,下面通过具体示例来阐述。

例题1

解答 取O1A杆为物体1,偏心轮为物体2。速度分析如图5(a)所示。式(1)沿公法向投影

即有

图5 例题1图(a) 速度分析; (b) 加速度分析

为求下一步的加速度,式(1)沿公切线投影

得vr=v2sin60°。

加速度分析的相关信息如图5(b)所示。由式(12)有

例题2

图6 例题2图(a) 椭圆凸轮机构; (b) 加速度分析

解答 取O1A杆为物体1,椭圆轮为物体2。因为速度不涉及曲率,所以速度分析和答案与例题1完全相同。

加速度分析如图6(b)所示。由式(12)有

例题1和例题2表明相切型问题的加速度分析可通过本文的传递加速度关系来完成,且具有通用性,当然代价是要使用相对复杂式(11)和式(12)。采用点的合成运动来处理相切型问题,只能分析圆轮问题,而此类题目甚少,所以教学和考核中过度强调这个方法就值得商榷了。

4 相关极限的分析

本节证明第2节所需要的3个极限。

4.1 与角速度相关的极限

为了清晰起见,图7突出了两个刚体在t和t+Δt两个时刻的角度信息。把t时刻单位切向矢量τ(t)与刚体Ⅰ固结。图7中ΔθΙ是在Δt内,τ(t)转到τ″的角度,本质上也就是刚体Ⅰ转过的角度,因此

(17)

ΔθΙ=ΔθA+Δθm

(18)

图7 两个相切刚体的角度关系

把它代入式(17)得到

(19)

式(19)右边第一项可写成

等号右边第一个极限按定义为1/ρⅠ。对于曲率有界的边缘(平滑),上式右边第二个极限为1。因而式(19)可写成

(20)

图7中ΔθⅡ和ΔθB是与ΔθΙ和ΔθA分别对应的量。同样有

(21)

4.2 与相对速度相关的极限

注意图7中矢量关系:

两边除以Δt后取极限得到

(22)

把式(1)代入式(22)得

(23)

4.3 3个关键极限

式(20)、式(21)和式(23)联合,可求得如下3个极限:

它们是随后分析的关键。

4.4 公切向单位矢量的导数

图8 公切向单位矢量的增量分析

τ(t+Δt)-τ(t)的大小为2sin(Δθm/2)≈Δθm,因此

把式(26)代入有

(27)

4.5 式(9)右边第一个极限

重组式(9)右边的第一个极限

进一步可写为

把式(27)代入有

(28)

4.6 式(9)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极限

容易把第二个极限变为

(29)

(30)

式(25)右边的第二个极限已由式(24)给出。这样就得到了

(31)

同理可以得到第三个极限

(32)

5 结语

本文导出了相切型传递的加速度关系,使得这一科学问题得以封闭。在推导过程中建立了若干关键极限,后者不仅是本文的基础,也将是相关问题的研究基础。

利用导出的一般关系审视了纯滚动、加速度约束等相关疑问,澄清了相关问题。

将导出关系运用于两个例题,其中一个例题用复合运动分析难以解决。从所导出关系出发,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都比较简洁。

[1] 范钦珊,王立峰.理论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5.

[2] 陈奎孚,王建立.合成运动分析的五“相”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6(1):1-5. CHEN Kuifu,WANG Jianli. Five classes of composite movement analysis[J]. Journal of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 2009, 26(1):1-5. (in Chinese)

[3] 陈奎孚.理论力学自主学习辅导[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12:159-161.

[4] 陈续扬,常勇.平底直动推杆盘形凸轮机构的运动保真性研究[J].机械设计.2015,32(10):19-23. CHEN Xuyang, CHANG Yong. Motion fidelity research of plate cam mechanism with flat straight push rod[J]. Journal of Machine Design. 2015, 32(10): 19-23. (in Chinese)

[5] 柏子刚,陈计军.凸轮机构廓线精确设计与运动仿真.现代机械[J].2010,(5):15-17. BAI Zigang, CHEN Jijun. Cam profile to accurately design and motion simulation[J]. Modern Machinery. 2010(5): 15-17. (in Chinese)

[6] 陈奎孚,汪倩华,张云文.速度瞬心的加速度特性及其应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6):34-37. CHEN Kuifu, WANG Qianhua, ZHANG Yunwen. Characteristic of acceleration of instantaneous velocity center and its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99,4(6):34-37. (in Chinese)

[7] 鞠国兴.也谈刚体在固定曲面上作纯滚动时接触点的加速度[J].大学物理,2010,29(9):2-3. JU Guxing.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contact point of a rigid body rolling without sliding on the fixed surface—revisited[J]. College Physics. 2010, 29(9): 2-3. (in Chinese)

[8] 陈奎孚,何卫.一种分析瞬心加速度的简单几何方法[J].大学物理,2017,36(6):25-27. CHEN Kuifu, HE Wei. An apprehensible geometrical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acceleration at the instantaneous center of rotation[J]. College Physics, 2017,36(6):25-27. (in Chinese)

[9]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理论力学(Ⅰ)[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4-215.

[10] 周又和.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234-235.

猜你喜欢
刚体例题约束
重力式衬砌闸室墙的刚体极限平衡法分析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三线摆测刚体转动惯量误差分析及改进
约束离散KP方程族的完全Virasoro对称
车载冷发射系统多刚体动力学快速仿真研究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
地震作用下承台刚体假定的适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