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好社保“交响曲”
——“改革开放40年:社会保障的贡献与经验”专题论坛侧记

2018-02-06 14:59尚芳
中国社会保障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交响曲经办社会保险

■文/本刊记者 尚芳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进入新时期,适应新形势,社保领域仍有诸多疑惑期待解答——呼声愈高的长期照护到底是亲养老还是偏医疗?构建多层次社保体系,职业年金风险该如何管控?应对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保筹资模式还可进行哪些突破?以人民为中心,如何打造群众满意的社保经办服务?9月2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主办的首届社会保障管理论坛上,各种论断的抛出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思考。

立足当前形势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国道路、中国实践、中国方案的形成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唱响“以人民为中心”主旋律的当下,涉及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方面的评价尤为引人注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王延中在题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模式初探》的主旨演讲中认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不断扩大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综合效用逐步体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了反贫困、收入再分配、社会稳定,推动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形成了中国社会保障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有积极借鉴意义。

“党中央制定的有关社会保障发展的正确方针,是指引我国社保改革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政治保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立覆盖全民的、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保体系的社会基础;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是促进社保事业发展的经济保障。”总结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经验,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毫不吝啬笔墨,总结归纳了10个方面。金维刚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模式的选择,应当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与所处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社会保障注重社会公平,但是追求的不是保障水平均等;要建立合理的社保待遇确定以及调整机制;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正确处理解决当前突出矛盾与建设长效机制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障由政府主导,但并非由政府包办;要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和基金规模。

“十大经验”不等于“十全十美”。社会保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不再年轻化的社会对社保有了新的要求——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主要有三个支柱,第一支柱包括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政府管理,属于强制缴费;第二支柱包括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是自愿建立(职业年金半强制),属于信托计划;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自愿购买,属于商业保险。”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职业年金部副总经理尹艳说,按照制度设计,企业年金属于自愿缴费,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都不参加,企业年金的发展目前处在困境。“职业年金好比一棵大树,它的树叶就是一个个风险点,包括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合规与监管风险、交易对手管理风险、准确性风险等。”与企业年金不同,职业年金属于强制性缴费,不存在扩面的问题,但是,由于职业年金规模巨大并呈快速增长,而且其管理环节多、风险管控节点多,因此风险控制必不可少。

“老年人在社会保障方面有三个基本需求,收入保障,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解决;看病就医,医疗保险可以保障。”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认为,“第三个就是老年群体当中的失能失智人员的照护需求,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制度安排,需要尽早补上这方面的空白。”对于长期照护,胡晓义提炼出三点认识: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宽的社会视角来估量长期照护的背景和目标,而不是仅作为某项既有社会保险制度的延伸;要将长期照护从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当中分离出来,建立相对独立的制度;长期照护应当以老年群体为主,不应泛化到所有需要照料的群体。胡晓义强调,长期照护重点在“照”不是“护”,要和医疗机构对住院病人的短期护理区别开。长期照护的重点是对失能老人在生活方面的照料,无论这种照料是发生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还是居家。

胡晓义还指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用社会保险的方式首先来缓解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家庭经济风险问题,这个切入点完全正确。但是,这项保险只是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当中的一部分,“保险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筹集和配置”,照护服务资源的供给和相关行业标准制订、实施两方面也同等重要。因此,还需要针对长期照护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保障体系。胡晓义最后强调了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并提出至少需要整合行政管理资源、促进公共资源和市场资源的结合、相互协调政府功能和家庭社会作用。

完善筹资模式

人口老龄化加剧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基本养老保险的抚养比趋低,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越来越弱。“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目前,老龄人口占到户籍人口22%以上。近年,江苏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增幅低于支出增幅,并呈加速态势。”江苏省人社厅农民工工作处处长陈汝军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结合江苏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践,他建议养老保险统筹必须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充分考虑人口流动对提高统筹层次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省级统筹水平。

如何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只要抓住一点——提高基金管理的层次即可,“将基金的收入、支出,基金流的管理都归集到省级一层”。

如何应对老龄化,如何实现社会保险制度的更可持续发展?山西省社会保险局综合业务处处长杨子忠认为应该完善职工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理由是:以职工工资作为社保缴费基数,使得企业成本与职工的数量成正比,企业会更加注重减少用工数量,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新兴业态的发展。以互联网和共享经济为特征的新业态对劳动关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社保筹资模式也随之产生很多问题:没有建立劳动合同的用工形式无法产生缴费;零散的用工时间造成社保缴费的难以计算;极其不稳定的劳动关系造成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成本居高。他建议,在现有统账结合模式总体制度的框架下,改革以职工工资作为单位缴费基数的筹资模式,代之于以企业利润为单位缴费基数。“不需要与人工成本发生关系,只需要提取企业所得利润收入,这对于税务征缴来说,基数易于掌握。”

如何改变养老保障筹资模式,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有大胆构想:以“社保增值税”替代部分养老保险缴费建立“国民养老计划”,重构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筹资模式。 “社保增值税”在国际上并非新鲜事物,它的基本原理是用部分增值税等间接税取代原有的部分社会保障缴税(费),并将增加的税收专门用于社会保障体系。汪德华认为,重构筹资模式,将可以最快速度、较低管理和实施成本实现合理可控的全民“老有所养”,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充分与稳定。

提升经办服务

伴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总体进程,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方面,经办队伍不断增多,社保经办机构由少变多、由弱至强,五级社保经办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经办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经办管理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持续推进。职能上,也从最初单纯的基金征收发展到全民参保计划,再到打造人民满意的社保经办服务体系。社保经办机构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当前正处在推动社会保险费征收职能划转和医保职能分设工作的关键时期,对社保经办工作理念、工作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人社部社保中心副主任刘睦平如是说。

“依法经办,加快制定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条例;标准化经办,完善社会保险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制(修)订和实施;信息化经办,把新的技术和新的手段不断地引入到经办当中,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一网通办’‘一卡通用’;推进社会保险诚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行风建设,达到群众满意的社保服务。”就如何适应新形势提高社保经办能力和水平,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谭中和从5个方面进行归纳。

6月8日,人社部印发了行风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三年阶段性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相关要求。窗口单位直接面对群众,其作风好坏不仅关系到人社部门的口碑、公信力和执行力,还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好作风造就好门面,窗口就是晴雨表和指示剂,针对社保经办窗口‘两长、两多、两不’的问题,我们采取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来经办业务;以部门间数据共享来代替参保单位跑腿;加强对内和对外监督,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就如何加强作风建设,提升经办服务,中央国家机关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待遇核定处副处长魏岸岸介绍了相关经验。■

猜你喜欢
交响曲经办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推进社保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社会保险
村庄交响曲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互联网+社保经办:用便捷提升幸福感
医保经办管理期待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