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知识产权世纪飞跃

2018-02-07 04:21
中国法律评论 2018年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知识产权

王 淇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知识产权的异军突起不仅仅是简单的政府决策或者民间智慧的表现,它还蕴含着国家发展动力、治理方式、制度安排和融入世界的全新走向,从而实现了知识产权的世纪飞跃,推动了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一、知识产权的改革开放基因

知识产权为什么能在改革开放之始即会落地生根,这一问题的探究至关重要,换句话说,知识产权何以能超越本土文化、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华夷关系,这本身就是奇迹。那么,在追寻“三个超越”奇迹发生的根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产权与改革开放相互成就的内在机理,以及知识产权日后世纪飞跃的内在逻辑。

(一)改革开放的宗旨

从相关历史文本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首先是“要及时地、果断地结束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其次,是要“实现国民经济三年、八年规划和二十三年设想,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巩固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 ”。因此, 从宗旨上看,改革开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1上述引文均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这一次的“革命”不再局限于救亡图存,不再围绕着阶级斗争,而是要完成封建王朝始终无法妥善处理的工商业发展 、近代以来始终悬而未决的现代化国家转型的重大命题,从而构建起一整套国家治理的体系,塑造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产权“注定”要在改革开放中施展拳脚,因为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要提高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都必须倚仗知识产权。这一点改革开放初期还不明显,现在越来越清晰: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发展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不仅是企业开辟市场、拔得头筹的开路先锋和坚强后盾, 更是大国相争的实力重器和竞争利器。

在这一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背后,则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尊重契约的商业伦理、现代企业制度、完整的工业生产门类、一整套知识产权制度与各类专业人才队伍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可以想象,回溯到四十年之前,要开风气之先,引入文化、传统、价值与意识形态均属异质的知识产权,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与担当。

(二)改革开放的时点

从时间点上看,改革开放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取士”,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中体西用”,而我国的改革开放,处在又一个新千年世纪之交,处于科技革命的前夜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知识产权成为一时之选,脱颖而出。

与熙宁变法类似的是,国家兴盛要调控和推动工商业发展,需要明确这是作为经济的基本国策还是财税开源的渠道之一。不同之处在于,宋朝虽然已经出现市场经济萌芽,但是国家发展根本还是立足于农业,王朝政治无法突破重农抑商政策。如此一来,不管当时文化有多发达,商业有多蓬勃,都不可能催生知识产权制度,只能是“我们虽然也会打铁、炼钢、做火药、做木活、做石活、建筑房屋、桥梁,以及种种的制作工程,但是我们的制作工程都专靠那工匠心心传授的‘手艺’。 那一门一门学问的名目,中国人从来都不会听见说过。而在中国是无论大事小事,没有专讲他的科学,凡是读过四书五经的人,便什么理财司法都可做得,但凭你个人的心思手腕去对付就是了”。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页。而到了改革开放的彼时彼刻,要发展经济,就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选择科技立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路径,形成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 。

与洋务运动类似的是,中国的发展都要置于世界潮流之中。这个世界潮流就是在十六七世纪科学革命兴起之后,到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成了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3李雅萍主编:《科技产业革命:新世纪科技产业法律宝典》,书泉出版社2001年版,推荐序之三。不同之处在于,在上一个一百年,坚船利炮才是实力所在,在《巴黎公约》等国际条约相继达成之后,国家依然还可以“任性”,通过侵犯知识产权或者不保护其他国家的知识产权,来获得后发优势。例如,1863年德国经济学家大会宣布“发明的专利有害于共同福利”, 1869年荷兰废除了专利制度。当然,在43年后的1912年荷兰又恢复了专利制度。直到1888年瑞士各州都没有采纳专利保护,在1907年这个覆盖范围还在扩大。4USPATENTBOOK.而当时间行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际,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正在形成之中,新的知识产权国际权利和义务也在慢慢成形,抛弃知识产权制度已是逆潮流而动的“错误选项”,以工具论为基础、按照“拿来主义”精挑细选设计本国知识产权制度,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当然选择。

(三)改革开放的目标

从具体的事项来看,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同时,“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此,改革是用法制的方式实行新的经济政策,与国际市场接轨;而开放则是以科技和教育为本,瞄准国际前沿融入世界体系。

这些举措需要保护产权和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作为前提和保障,知识产权恰恰能担此大任。我们要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能够清晰界定并保障知识产权运行的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提供稳定的市场预期,并依据情势对其进行适时的动态调整,从而让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技成果权利化,进一步促进思想市场的繁荣,保障国际合作的开展。

(四)改革开放的视野

从历史高度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大事,对于世界的和平和进步事业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改革和开放不是割裂的,而是互为依托、相互成全的;而且,改革开放要具备国际视野,在融入的同时还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国家有充分的自主权予以规制;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本与人员的自由流动以及随之而来的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也促使各国要在各自的法律框架之下,按照便利化的原则逐步达成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无形中这就会形成知识产权制度与实践的国际竞争,胜出者将更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格局塑造的贡献也会更大。对于世界眼光的开放来说,知识产权领域的改革至关重要;而对于国际视野的改革来说,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尤为关键。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的方方面面都会将目光投向知识产权,以此为基础,运用“看不见的手”,掌控“看得见的手”,找到中国与世界、改革与开放、利益与平衡的发展之路。

二、知识产权的改革开放成就

在梳理知识产权的改革开放基因,回答何以实现超越之后,我们可以来总结知识产权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观念意识、制度建设、市场实践与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从1978年7月,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决定建立专利制度之日起,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正式宣告诞生,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从无到有,历经初创、发展和壮大三个阶段,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道路。这些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既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历程,也有变外来压力为内生动力的过程;既有走向权利的思想大解放,也有规制权力的法制大发展;既有私人利益保障的进步,也有公共利益维护的平衡。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十年来,知识产权接续了千年以来重视文教文化、传承文脉的传统,同时强势改造了蔑视“奇技淫巧”和“窃书不为偷”的思想,而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知识付费”的潮流也逐步为大众所接受,日益成长为经济的新增长点。知识产权出自西方,由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特许经营权逐步发展为工业革命时代的工业产权与版权,担负大国崛起的后盾使命;在信息时代又与贸易乃至投资相结合,拓展为国际竞争的战略资源。这一发展脉络体现了梁漱溟先生所言“西方人走上了科学的道,便事事都成了科学的”的思想进路,也体现了西方文化“征服自然、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的特点,正是这种意欲向前的“第一路向”催生了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的诞生与发展。而我国数千年来走的都是东方化的“第二路向”,即“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有的只是打铁、炼钢、做火药等的“手艺”。改革开放引入知识产权,缘于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深刻认识和国家发展路向的融合并轨,发改革之先声,启开放之潮流,开创了对科技研发的倚重、对知识创造的尊重、对信息产权的保护和对无形资产的运用的崭新纪元。观念层面对于千年传统的触动影响深远,至此关于知识产权“问题”与“主义”的研究与争鸣得以发端和兴盛,国家现代化得以正式步入正轨。

专利制度实施之初的1986年,我国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仅为1.8万件,专利授权量仅为3024件。2012年,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205.1万件,专利授权量125.5万件,比1986年分别增长109.8倍和414.1倍。2012年,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65.3万件、专利授权量21.7万件,比1986年分别增长80.5倍和3875.9倍。5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诞生发展的中国专利事业 》,载人民网:http://ip.people.com.cn/n/2013/1111/c136655-23505483.html ,2018年7月30日访问。2011年以来,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居世界第一。2012年7月,我国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突破100万件。用时27年,成为世界上实现这一目标最快的国家。目前据统计,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08年的0.83件提高到2017年的9.8件;PCT专利申请量由2007年的0.5万件提高到2017年的5.1万件;全国有效商标量由2007年的235.3万件增至2017年的1492万件;2017年全国著作权登记量达到274.8万件;知识产权贯标企业2.6万家,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2788家。知识产权规模的增长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第20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17位。

商标品牌、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已成为改善民生福祉的“金钥匙”。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25个。植物新品种总量从2007年的1616件增长至2016年的9393件。2008—2017年,共认定地理标志产品7501件。浙江、上海、广东等地分别通过“浙江制造”“上海品质”“广东优质”相关标准和自愿认证体系建设,推动消费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促进品牌经济发展;贵州、广西、四川、云南等中西部地区通过挖掘培育地理标志产品资源,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6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十周年评估报告》。

通过激励影视作品、传统文化、民间文艺的创作和传承,推动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涌现,挖掘出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民间文艺形式,促进了国家文化繁荣。最近十年来,有近500项版权作品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国产电影电视剧数量和质量均显著提升,2017年拍摄国产电影970部,上映416部,全国总票房为559亿元,是2008年总票房的12.9倍。一批传统文化、民间文艺作品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得到传承和创新。

2017年6月15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英士国际商学院共同发布《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是唯一与发达国家经济体创新差距不断缩小的中等收入国家,已经成功跻身全球创新领导者行列。作为创新激励与保障的知识产权,与改革开放相生相伴,从一开始就与国际接轨,业已发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结的五大作用,即鼓励研究开发新技术,为新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产业创造环境,促进技术的扩散,为制定技术发展规划和战略提供依据,为吸引外资、共同合作和引进技术提供制度化保障。

(二)制度规范的创立

四十年来,知识产权联通了历史上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的开放心态,重启近代以来屡次被打断的“西法东渐”的法律移植进程,汇集各类文明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兼备世界水平与中国特色,形成了知识产权本土化、现代化与国际化框架体系。以专利制度为例,1978年7月,中央正式批示“我国应建立专利制度”。1979年10月17日,邓小平同志批示“中国专利法制定要加快步伐”,起草小组迅速决定要“对国际上具有代表性国家的专利法进行分析、分类,取其共性和特点,以为我用”,在收集的85个国家的专利法摘要和美国、日本、法国、联邦德国、我国台湾地区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利法全文的研究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专利法》,用时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鲍格胥的话来说,是“集中了当代的和通常采用的最明智的解决方案之大成”,而且“措辞巧妙简练”“以令人羡慕的简明措辞非常明确地起草出来”;时任德国专利局长也说“这是20世纪专利立法史上的里程碑”。

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适应自身发展需要、基本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在保护方面,最初由于司法体系的不健全,我国设立了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双轨制”的保护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市场主体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掌握与提升,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和同保护工作格局业已形成。目前,《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知识产权法院体系进一步完善,“三审合一”在全国法院全面推开,初步形成了“3个知识产权法院+15个地方跨区管辖的专门知识产权法庭”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格局。行政执法形成了从中央到县市的四级保护体系,建立了行政联合执法、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

制度规范的建立是良好营商环境的基础,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3.6万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总量的40%。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万亿元。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从2012年的63.69分增长到2017年的77.89分;良好的创新环境、日益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多数外国企业在中国获取知识产权并进行知识产权商业化的意愿明显提升,外商投资环境、产业结构、区域布局持续优化。2017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652家,同比增长27.8%;实际使用外资877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9%,连续数年实现平稳增长。7《商务部:2017年实际使用外资8775.6亿元同比增7.9%》,载http://news.163.com/18/0116/15/D89ITIES00018 AOQ.html,2018年7月30日访问。调查显示,有57% 的外国企业认为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有47%的外国研究机构和智库加强了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国外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法治环境信任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发起知识产权诉讼。

(三)市场价值的实现

四十年来,知识产权承接了自宋以降未及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萌芽,嫁接了现代产权保护和经营管理的保护和运营元素,为“天才之火”添加了“利益之油”,营造了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市场环境。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就已明确:“从长远的根本利益看,我们应当把立足点建立在相信和依靠10亿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的基础上,由主要靠仿制过日子,逐步改变为主要靠创造过日子。我们搞四个现代化,也必须使我们的工业产品和技术打入国际市场。” 确立创新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就在于知识产权的运用,提高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评选的中国专利奖中,最近6届有145件专利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及中国外观设计金奖,新增利润1621亿元,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2016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约16%。包括专利转让、许可、质押等在内的专利运营次数达到17万余次,同比增长近20%; 2017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万亿元。全国实现专利质押融资总额720亿元。同时,华为公司、中兴通讯、海尔集团、中国中车等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的《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有效专利实施率分别为67.8%,12.1%和42.4%,产业化率分别为51.5%、3.3%和25.3%。一批高价值核心专利推动我国在多个产业领域成为全球引领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实现商业运营,产品已输出到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移动通信企业已在全球30个国家部署40多个准5G网络,为未来5G商用构筑先发优势。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从2013年的近9000台发展到2016年的3万台。2016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6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居全球第一。知识产权商业化运用与巨大的市场规模有机结合,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中国产业格局。

(四)国际合作的进展

四十年来,知识产权革新了帝制下“万国来朝”的朝贡体系与建国之后坚守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交往模式,逐渐构建起多边、周边、小多边、双边“四边联动、协调推进”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新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改革开放之初,在知识产权立法中的国际合作,实际上招致了“专利是把自己的知识当成私有财产保护起来,这是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思想,是违反社会主义的,不是私有财产”的强烈批评,拒绝“睁眼看世界”的呼声仍然不绝于耳。时至20世纪90年代,中美经历了三次知识产权争端,分别签署了《中美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谅解备忘录》《中美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等双边协议,就是否保护知识产权到知识产权立法完善再到知识产权执法强化等问题达成共识。我国在三次争端与入世谈判中,逐步融进了世界经济体系,也积累了多双边国际合作的经验。

除了国家层面的国际合作之外,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中国企业开始在全球布局知识产权。为企业“走出去”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成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的重点。我国以审查、执法、技术创新合作为重点,开展全方位知识产权国际合作。

2017年,中国PCT专利申请量5.1万件,位居全球第二;提交PCT专利申请100件以上的国内企业达到44家,华为、中兴高居全球PCT专利申请量排行前两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申请专利5608件;在美国拥有专利11241件;提交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突破3000件,首次跻身马德里联盟前五位。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仅2016年中国公司就在全球成立了9家新的海外研发中心,总投入2.24亿美元。中国公司在国际化进程中积极争取主动权,出现了许多海外诉讼维权的成功案例。

短短四十年时间,我国知识产权飞跃成长,改革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开放为其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参照系,双管齐下,将中国推进了现代,融入了世界。

三、知识产权的未来发展愿景

面向知识产权发展的星辰大海,改革开放的征途还需要再次出发。放眼国际社会,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代替旧技术、智能型技术代替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对于我国来说,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重中之重,在此前提之下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文化、保护创新成果、 加强国际合作依然任重道远。

(一)治理:市场与政府

知识产权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数量与效益成为突出矛盾,同时质量问题也凸显出来。在专利数量日益庞大的背景之下,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有效专利比重却仍然较低,而外国企业在我国的有效发明专利占到其在我国有效专利总量的近80%。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的国际标准已近2万项,但中国企业参与制定的仅20余项,占比不足0.2%。 这其中,有市场主体投机的因素,但也有政府调控越界的情形。因此,在严守市场与政府的分野、私权与公权的界限的前提下,如何完善市场机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是下一个阶段改革开放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议题。

(二)发展:价值与实现

按照世界产业利润链评估,约80%的工业产品利润集中在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商标、专利许可上;10%在流通领域;10%在加工领域。知识产权的高回报率在信息、生物、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尤为明显。例如,半导体芯片价格中,原料和能源的成本最多占 3%,设备和设施的成本占 5%,工人的工资占 6%,其他绝大部分属于知识产权费用。而且,前两项成本中转移支付给上游知识产权人的份额也非常高。为此,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稳步提高服务业的发展质量;综合应用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工业物联技术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以及全生命周期,形成工业制造升级的新技术、新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向研究开发、设计、营销、品牌、技术服务等价值链两端的关键环节延伸,增加在全球价值链中高附加值产品环节的比重。

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是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软肋,未来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权利归属与利益分配的规则 ,另一方面也要对特殊群体,如中小微企业等,予以一定的扶持。

(三)文化:创造与保护

目前,知识产权维权存在“时间长、举证难、成本高、赔偿低”“赢了官司、丢了市场”以及判决执行不到位等保护不力的难题,究其根源,还在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与“山寨”心理的盛行。要培育鼓励创新创造的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的依法保护仍然在路上。一方面,要回应科技革命的需求,关于知识产权立法模式、立法内容、立法技术等,涉及未来的改革和开放,尚需充分探讨、深思熟虑之后予以选择。另一方面,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扭转故意侵权、群体侵权与重复侵权的不良风气,“乱世用重典”,逐步塑造崇尚创新、乐于创造的文化。

(四)国际:开放与改革

目前,知识产权国际规则正面临重大调整,如何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向普惠包容、平衡有效的方向发展,同时又能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是知识产权大国外交开展的焦点与难点。

改革开放四十年,知识产权一举跨越了多个时代,在我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一路走来,适逢历史机遇、上下齐心与共同努力,逐步实现了知识产权的现代化、市场化与国际化。当然,面向未来,知识产权要继续破解新形势下驱动创新发展与营造国际环境的重大问题,仍需依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在改造文化基因、改变发展模式、改善国际环境上有更大作为。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知识产权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保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动能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探讨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