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站综合体过渡空间浅析

2018-02-07 17:20李禧婧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18期
关键词:流线京都立体化

李禧婧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840)

1 引言

京都站是一座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依托,融合多种城市功能,复杂而高效的综合性建筑。过渡空间是轨道交通与综合建筑开发功能之间起中介作用的联系“桥梁”。作为联系“桥梁”,过渡空间极大提升了轨道交通与开发功能之间的通行性与连接性。促进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进行三维的综合开发[1],使城市空间由平面粗放型向立体集约型转变。

2 京都站的过渡空间

京都站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下京区[2],是京阪神大都市圈内的重要交通枢纽。汇集多条铁路线路,包括新干线、JR东海、近铁和京地下铁。京都站内同时集合了餐饮、零售、展览,酒店等多种开发功能。轨道交通与开发功能接驳处形成多样形式的过渡空间,过渡空间运送大量人流在二者之间穿行。

京都站的过渡空间主要有中心大厅、向东侧空中延伸的大台阶、向西侧空中延伸的台地式广场、跨越轨道的空中步道等。其中以中心大厅最具代表性。中心大厅作为城市活动的聚集场所,来容纳人流与组织空间。大厅空间呈现两端高起,中间谷状凹陷的空间形式,以中心大厅为节点,串联组织包括大台阶、台地式广场、空中步道等过渡空间,形成一个有序整体的过渡空间体系,提升过渡空间的“桥梁”作用。

3 京都站综合体过渡空间的立体化设计

3.1 过渡空间对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的衔接

作为京都的门户空间,对京都站的要求是:要有供外来人员使用的旅馆、能够反映京都文化生活水平的综合商业设施、文化交流及民间庆典的表演场所、充满人情味的可以举办艺术展的市民广场、满足出行者需要的停车场等。

以轨道车站为主体的京都站结合多种城市功能,形成一座立体化功能复合的轨道交通综合体。综合体的功能空间主要围绕中心大厅布置;西侧的广场空间承载着京都剧场和京都格兰比亚大酒店向西上升展开;东侧的大台阶串联起伊势丹百货及立体停车场;“南游步道”作为一条横贯东西的通路,联通多处风格各异的公共开放空间;跨越轨道的空中步行道将东西两侧的商业与文化场所结合起来。

这些形式的过渡空间共同作用,将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在多层面建立联系。

3.2 京都站综合体过渡空间的空间组织分析

京都站综合体中,开发功能空间贯通地下2层到地上16层。在地面层过渡空间形态表现为中庭空间,轨道交通站厅与开发功能空间围绕中心大厅展开。中心大厅既是城市空间结构节点上的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又是综合体建筑的核心,它联系着室内、室外以及各层的开发功能空间。人们在中央大厅中完成换乘与非换乘行为,轨道交通与开发功能空间在中央大厅实现地面层面的整合。在地上二层,过渡空间形态表现为空中步道。横跨轨道的空中步道联系南北两部分城市空间,在步道的西侧和北侧为轨道交通站厅空间,在东侧和南侧为大阪站综合体和一部分商业空间。轨道交通与开发功能空间通过空中步道的联系实现在空中基面的整合。在地下一层,过渡空间的空间形态表现为地下步道(地下商业街)。轨道交通站厅空间与综合体地下商业街空间互通,实现了轨道交通空间与综合体商业空间在地下基面的整合。

综上所述,京都站综合体中,以纵向中庭过渡空间,坡过渡空间,水平向广场过渡空间,连廊过渡空间,空中步行道过渡空间,结合垂直交通在地下、地面及空中城市基面建立立体化空间组织,连接轨道交通与开发功能。

3.3 京都站综合体过渡空间的流线组织分析

京都站综合体的人行流线主要分为换乘流线和非换乘流线。

过渡空间的人行流线在水平方向上呈现为:在地面层,轨道交通空间与开发功能空间围绕中心大厅布置,轨道交通空间与开发功能空间相连接布置。中央大厅作为二者的共享空间,换乘人流与非换乘人流在这里汇聚,同时也在这里分散向不同目的空间。在地下一层,轨道交通与地下商业空间相连接布置,换乘人流可穿越商业空间(地下商业街)及或南北通路到达轨道交通站厅空间,非换乘人流通过地下商业进入商业空间。在这些过渡空间中,换乘人流与非换乘人流转换发生在转瞬之间。

过渡空间的人行流线在垂直方向表现:中心大厅是一个整体性的点状中庭式过渡空间,其本身没有分层的感觉。大厅的地面向东西两侧不断升高,在各层高度上与开发功能空间形成回路[3],使处于不同层面的非换乘流线都与中央大厅产生联系,进而通过垂直交通与换乘流线产生联系,实现轨道交通功能与开发功能的融合。

东西两侧空间的升高方式各具特点:东侧每层空间呈台地式推进,各层台地在水平向形成开敞的公共开放空间,可供人们停留、休憩。西侧设置了宽大的步行台阶,形成一个连续上升的坡面,由于台阶宽度很大,在保证正常通行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供人们休息,实现了交通功能向休憩功能的转变。地上三层,“南游步道”水平连接乌丸小路广场、南广场和室町小路广场,形成连续的回游性步行空间,将东西两侧的开发功能空间联系起来。在地面层换乘流线与非换乘流线通过中心大厅的地面部分结合和分离。

在京都站综合体中,人行流线通过不同层面的过渡空间联系形成水平与分层相结合的复合流线组织,进而形成立体化的通行路线。

3.4 京都站综合体过渡空间的环境分析

京都站综合体过渡空间的导向标识多设置在中庭空间的垂直交通节点处。中庭大厅内空间宽敞,多种设施分布其中,对于空间内信息的捕捉较为困难,标识位于交通节点处,位置较为醒目,便于人们在上下通行过程中,获取导向资讯,向不同层面的空间行进。

京都站综合体的过渡空间的醒目位置或垂直交通节点处多设置景观小品,一方面起标识作用,使垂直交通节点的位置更醒目,另一方面,跳跃的色彩与夸张的造型容易形成记忆点,帮助人们辨识和记忆空间,便于人们在脑海中形成空间记忆地图,引导人们在过渡空间中有序流动。同时,京都站综合体大厅是京都的门户,景观小品从细节处展现京都作为日本文化之都的丰富内涵。

4 结论

综上所述:①京都站综合体中过渡空间的类型为多种相互组合,其中节点式过渡空间一般融合在线状和面状过渡空间中,共同作用形成立体化的空间组织。②过渡空间分布在地面、地下和空中不同的城市基面中,与垂直交通相连,形成水平与分层相结合的复合式流线组织。流线在不同城市基面[4]串接轨道交通与开发功能空间,在行进过程中完成轨道交通与开发功能空间客流的转换。③多样功能复合,功能空间纵深布局,吸引不同功能的客流立体流动,形成立体化流线,协助构建复合化的空间组织。另外,过渡空间形成新功用,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容纳城市公共活动,提升空间品质。④空间中设置鲜明的空间识别元素,或标志性的构筑物与建筑物,或系统化的导向标识系统,共同引导人们辨识和使用不同层面的过渡空间,进而促进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的立体化融合。

当前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已达到较先进水平。但轨道交通与开发功能之间联系较少或连接方式单一,彼此之间急需过渡空间作为联系的纽带,彼此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共赢。

猜你喜欢
流线京都立体化
信息熵控制的流场动态间距流线放置算法
“曲曲通”立体化声乐教材建设实践探索
建构班级立体化阅读体系的实践研究
几何映射
一把“条举”的“立体化治理”突围
京都好咖啡
立体化监控在广东省路网监控中的应用
基于特征分布的三维流线相似性研究
大型客运站旅客流线设计及优化方法研究
京都访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