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课程核心素养落实的实施路径

2018-02-08 09:31冯巍巍查晓艺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冯巍巍、查晓艺

2018年1月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坚持了科学论证,体现了时代要求,使课程体系更加充满活力,而且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定位、结构,以及音乐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

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对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做了如下描述:“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一脉相承, 同时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①,对音乐核心素养的三个层面也有具体的阐述,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然而,如何将音乐核心素养落实到音乐课程中,落实到音乐教学之中,这对每一位高中音乐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在学科性质的背景下,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必须严格依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规定来执行。

一、对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

从目标上来说,音乐核心素养是高中音乐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从性质上来说,音乐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的音乐素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共同音乐素养;从内容上来说,音乐核心素养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和学习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具体到音乐学科上,适应学生音乐全面发展和音乐素养构建方面必备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层面,即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对音乐理解的积累深化以及对文化多样性人文情怀的应有尊重。这与过去的音乐聆听、知识掌握的学习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由传统单一的“教”向多层次的“学”转变,由教师传授知识向基于整体素养培养的方向转变。

(一)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②音乐审美是学生音乐学习和音乐活动的核心,也是学生发展素养在音乐学科的具体体现。学生依托原有的音乐基础,独立地展示其自身的音乐素养,实现音乐学习的价值目标, 并最终成为健康、 健全与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每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终目标。音乐审美是在积累音乐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个体需要依托自身的音乐素养,借助已有的音乐基础,实现审美的获得。

对于音乐审美感知素养的培养,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基本的音乐知识与初步的音乐感知能力,以及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经验;第二,能够将自身已有的音乐审美理念与音乐体验之间实现对接,将由此获得的亲身感受整合成为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自觉追求;第三,能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能凭借音乐技能和音乐实践能力有效地完成音乐审美活动;第四,能依据具体的音乐情境有效地运用音乐语言与同学沟通交流,以共同参与活动的方式将所聆听的音乐置于文化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并做出正确的评价;第五,能带着较主动的审美意识参加音乐活动,通过聆听、表演、创作三方面的实践活动,将音乐审美获得的具体音乐学习途径和策略转化为个人的学习方式,并且能够自觉、灵活地在不同的音乐学习领域进行实践。

对于音乐审美感知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上要完成这样的目标:第一,能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学习来获悉音乐文化发展的全貌,感受音乐美,培养热爱音乐的情感;第二,接受音乐作品形象美和情感美的主要思想,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中外音乐作品,构建敏锐、丰富的情感体验;第三,对所获得的审美体验能用准确的音乐语言表达出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和理念,并在音乐修养方面获得伦理层次上的升华,感悟美德、陶冶情操。

(二)艺术表现

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对艺术表现是这样描述的:“艺术表现是指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③艺术表现能力的建构与运用对于音乐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离开了艺术表现能力,音乐素养也就无从谈起。

对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培养应体现出这样几个内容:第一,能获得对音乐与音乐形象的直觉体验,形成基本的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第二,能在音乐理解的过程中,投入到音乐本体的基本音乐现象和人文内涵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形成自我音乐情感表达的能力;第三,能运用基本的音乐语言、音乐术语和音乐思维规则分析、判别音乐,视谱演唱或演奏简单的作品,参与集体音乐表演活动,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音乐情感;第四,能运用成长性思维发展艺术表现能力,描述音乐情感表达,唤起储存在脑海中的审美意识,形成自己的音乐修养;第五,能不断梳理、思考自己的音乐实践经验,在艺术表现能力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方面持续发展。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艺术表现素养的获得是通过聆听、歌唱以及实践而获得的,其形成依赖于对音乐魅力的感受以及自身审美意识的激发、领悟。艺术表现能力是重要的音乐素养。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必须通过音乐情感体验,逐渐运用形体语言、音乐领悟能力去表现美,进而实现美的创造,提升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并最终通过艺术表现的提升实现审美情操的陶冶。

(三)文化理解

在音乐学科中,必备素养是以一种文化态度的方式出现的,它不仅是指对待本民族文化的态度,亦包含对待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对文化的理解更多的应该包含在社会人文素养中。高中音乐教育区别于基础音乐教育,应更多地引导学生从普遍性、多样性、民族性、发展性、时代性等方面去理解、感受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形成学生个体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音乐文化既可以是纯粹的精神读物,也可以是人类特有的内心修养,因为其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或审美情趣。音乐文化素养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和文化价值观。因此,文化理解被作为高中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之一。④

在对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方面应体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能借助已有的音乐素质,认识中华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在,理解并认同世界文化,树立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提高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与责任感、使命感;第二,可以凭借已有的音乐基础知识,理解祖国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探索、汲取渗透在音乐中的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启发;第三,能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理解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文化自觉性,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文化的学习、交流活动,形成审美的、精神的交流愉悦,审视自己的存在,审视自己的价值,理解传统文化, 并将文化回归于生活。

二、音乐核心素养的三层落实路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随着修订后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核心素养的转化与落实便成为我们高中音乐教师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笔者认为,高中音乐教学中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实应当从三个层面来考虑。

(一)设计层面:课标与教材要体现纵横合宜的逻辑力

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围绕高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缜密的、纵横合宜的设计,这为音乐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从横向来看,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三个层面具有密切的内在逻辑性,体现了对高中音乐学科逐渐深入的理解和运用,以及高中音乐学科外延的逐渐扩大。高中音乐素养培养是在审美性、人文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基础上,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层面上的融合。学生在这三个层面上所进行的音乐活动,便是与音乐素养相关的活动。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音乐课程标准,理解学科素养的独特性、层级性,思考其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层面中的具体体现。

我们知道,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标准(小学、初中)是衔接一体的,它们在内容结构方面构建起一条明晰的逻辑链条。对于音乐核心素养,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有详细的阐述。从音乐素养的构建来看,小学与中学不同学段的音乐素养要素在具体内容中虽有不同,但内涵方面应是一致的,相互之间是有层次叠置的。所以,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内在逻辑力,并要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这种横向逻辑力的把握,对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及音乐素养的落实是一个新的挑战。

音乐教材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课程资源。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是具体内容的转化,学科核心素养到教材是实施的转化。如何把握这种纵横的逻辑力呢?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方面,教材的主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依据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音乐新教材,在结构、内容等方面也存在一个纵横合宜的逻辑力问题。在音乐核心素养的落实方面,教材是“形象化”的体现,既体现核心素养的理念,又是音乐素养培养个性化特色的呈现。我们知道,教材结构取决于社会结构、学生心理结构和学科结构三者的结合,教学过程就是对音乐教材的重建过程。新的高中音乐教材在音乐素养的表述方面,应强调各层次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设计上既要防止“标签式”的研究,又要注意“纵向贯通”,清晰地区分各层次的关系,而且还要充分利用音乐学习的个性化,把各层次音乐素养要素整合成一体, 使得教材能够体现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要求。在教材的纵向逻辑力体现上,音乐素养的纵向“综合性”是一个重要方面。高中音乐教材一直以单元结构为主要编写模式,在内容形态上依然是音乐内容表达类似、地域接近或风格类似的作品的集合。如有的是以与音乐相关的生活、民族、时代、社会作为主线展开,还有的以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多元的音乐文化为主线,并以专题形式组成单元。因此,只有保持单元之间的纵向逻辑力,这样才能防止音乐素养的隐性化、飘忽化,使得音乐素养得以贯彻落实。音乐实践是当前学校音乐教学为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而采用的最多、最有效的形式。因为在真实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纵向逻辑力的落实是很难观察到的,但是一旦把握住,便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理解音乐的情感表现的轨迹,并体验音乐审美探究的过程。这不仅能让学生参与到合作、探究的音乐实践中,更能促进学生的音乐认知、音乐思维以及情感体验等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升。

(二)执行层面:教研与课堂要具有坚定的执行力

音乐教师是音乐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在以音乐核心素养培养为主要内容的高中音乐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对音乐核心素养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以价值观为核心的音乐素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重要的是音乐教师能够自觉地承担起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重任。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课堂教学,教师都应积极地反思音乐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主动地在教学实践中探寻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路径。因此,从执行层面上说,核心素养的落实首先需要教师在教研与课堂中具有坚定的执行力,而不是随意凭借个人的理解和感觉进行教学,从而偏离核心素养培养的轨道。

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每一节音乐课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核心素养落实的主渠道,课堂层面落实走偏的情况一定要预防。教师要在对音乐素养的课堂化理解和解读的基础上,再次认识音乐课堂的价值,构建音乐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如果从音乐教学行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素养的落实失去坚定的执行力,那核心素养的落实将只是空谈。设计只是执行的前提,行动才是执行的真谛。如果设计不能通过行动去实践与总结,任何完美的音乐素养都只能是一个永不能实现的理想。

(三)评价层面:结果与过程要具有清晰合理的公信力

音乐核心素养落实的关键是如何将音乐素养融入日常教学之中,这离不开正确的理念与正确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在教学中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风向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必须将评价作为重要的手段。我们的核心素养刚刚开始推行,无论是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还是音乐素养的“三大目标”,如何全面地进行教学评价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从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性质出发,评价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向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二是指向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音乐学习的评价方式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音乐实践中的参与程度、积极性,音乐体验、表现与探究的热情,以及对音乐文化的理解与音乐审美的提升等方面。音乐核心素养如何在学习过程中体现,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形成性评价是对音乐教学中音乐素养落实过程的评价,是对日常音乐教学中音乐素养落实的保障。要真正落实音乐核心素养就必须有合理、规范的质量标准。目前,国家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还没有具体、明确的评价要求,相关的评价体系正在研制过程中,相信随着音乐核心素养的推出,必定有适用于音乐核心素养要素细化的方案,以及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达成的过程性评价标准产生。因此,我们必须从“完善评价机制”抓起, 实现多元化评价, “学会突出差异性评价”,⑤严格掌握标准、执行标准,使音乐核心素养培育实现以“以美育人”为导向的目标。

三、结 语

音乐学习活动是形成音乐审美、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是音乐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音乐素养落实层面上,音乐教师既需要认真思考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又需要注重自身对音乐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音乐文化意识的提高。在具体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关注核心要素,让这些要素起到促进高中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作用,保证音乐素养形成教育能顺利落地,让课堂成为实施核心素养的最佳落点。

注 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

② 同注①,第5页。

③ 同注①,第6页。

④ 同注③。

⑤ 余晓情 《加强审美体验 落实音乐核心素养》,《新教师》2016年第8期。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