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地方媒体角色

2018-02-08 14:45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10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笔者农村

(京江晚报,江苏 镇江 212000)

对于媒体,尤其是地方传统媒体来说,如何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当中扮演一个合适的角色,是一个需要思考并且迅速投入实践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分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①

新形势下,地方传统媒体的工作重点应当有所调整。

农村发展需要媒体“集中视线”

就现状来说,农业和农村是需要媒体更多关注的。即使是在互联网给予传统媒体巨大冲击的今天,在人们获取信息极其便捷的背景下,农村信息孤岛的情况仍然存在。

笔者所在的城市已经属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这里的农村不但与闭塞、贫穷无关,甚至在经济的发展上已经不逊于城市。即便是这样,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仍然是强烈的。

几年之前,笔者所在的媒体江苏《京江晚报》曾经持续报道过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的一次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对接的活动。由大企业发布订单需求,中小企业接单,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在此期间,一批来自乡镇的中小企业获得了近在咫尺的订单需求。有的小企业负责人还专门找到媒体,希望介绍订单。

农村的企业希望得到媒体更多的关注,农民则更是如此。2017年,持续的阴雨天气导致某镇面临黄桃即将烂在树上的窘境。农民手足无措求助于媒体。在媒体报道之后,问题有所缓解。6年之前,另一地的农民种植了大量莴苣,在收获季节遇到了严重的滞销。也是在媒体的报道之后出现了全城购买莴苣的现象。在这6年当中,尽管信息的传播速度日益提高,类似的情况还是时时上演。

笔者认为,在任何一个人于任何一地都能借助网络技术发布信息的情况下,要想获得权威、广泛的传播,传统媒体的介入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在农业农村的发展之路上,地方传统媒体有自己的岗位和责任。

关于新闻出版工作,有学者提出从业者应当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繁荣意识、把关意识和群众意识。②以此参照,关照群众的需求、关注乡村应是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因为,乡村有需要,“各种人才都应该集中视线于乡下,并且多多的到乡下去服务”。③这是董时进在《乡居杂记》中的文字。这位80多年前就在关注农村发展的专家的意见,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指导价值。这也是媒体人应当意识到的责任。

地方媒体要为乡村留住乡愁

农村的发展不只限于经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对媒体提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太多的内容值得关注。其中,乡村文化的保存是媒体应当予以更多关注的。

2005年,笔者在当地的一座小岛上偶遇一位农民。据当地人介绍,在这个有一个镇规模的岛上,他是唯一的评话艺人。但这个曾经自己编写作品的农村艺人已经多年没有演出过。

2008年左右,笔者访问当地的嶂山马灯艺人。老艺人这样说:“我20多岁开始跳头马,这一批人如今只剩下3个人了,最小的也已经76岁。”一位老人在一次酒后意外去世,让这种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又少了一个。

评话或者马灯,都是乡村的魅力所在。乡村的振兴也应该包括乡村艺术的振兴。在乡村艺术的保护上,地方媒体是有先天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的。

笔者近年注意到,评话艺术在老城区的剧场重新出现,以公益演出的形式吸引了一批观众。马灯的传承开始有年轻人甚至小学生的参与。这几年的变化,地方媒体一直在关注,在推广方面做出努力。

从相关报道当中甚至可以得知,乡村艺术的回暖不只是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在改变农村的陋习方面也发挥了作用。这是乡风文明方面的变化,也是地方媒体的一点贡献。

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调研时,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强烈的乡村文化有助于留住乡愁,有助于更多人回归农村,投身乡村振兴。

“本乡本土”是地方媒体的阵地

“我素来认为要知道乡村的秘密,和农民的隐情,唯有到乡下去居住,并且最好是到自己的本乡本土去居住。携着表格到乡下去从事调查,只能得到正式的答案,正式的答案多半不是真确的答案。”⑤如何给予乡村更多关注,董时进已经给过我们答案。

与媒体记者已经习惯的去农村采访不一样,媒体与乡村的距离应当更近一些。

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面临巨大的发展考验。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党报以外的地方纸媒大多以都市报定性,从多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其读者也确实集中于城市居民当中。

但是,城市读者的流失是值得警惕的现实。如今,传统媒体应当寻找新的读者。农村应当是一个重要的目标。来自农村的信息需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此前媒体对农村的忽视。

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媒体的记者往往对城市一个社区的情况非常熟悉,对农村一个镇的情况却知之甚少。大量的采访力量集中于城市,记者站的力量则相对薄弱得多。笔者甚至发现,一些媒体对于记者站的考核要求偏于广告而忽视新闻报道。就目前的形势来说,笔者认为,这一情况应该有所改变。留住现有读者是一方面,争取新的读者也不可忽视。对于后者,地方传统媒体应当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农村。这也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就像当初传统媒体在城市获得阵地一样,媒体应当划定新的目标读者群,并提供相对应的信息,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在全社会都在对乡村予以关注,在乡村变化不断发生的背景下,乡村也应当是媒体寻找新内容的广阔空间。

如上文所说,“知道乡村的秘密”最好是“到自己的本乡本土”去。

一方面,地方媒体有多年的积累。大部分组成人员是本地人的地方媒体,可以说本身就是来自乡村。他们了解乡村、关心乡村,更有对乡村振兴有热情。

另一方面,媒体关注农村的条件更加成熟。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地方媒体与乡村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媒体可以更多地、更高效地介入乡村的发展。

笔者所在城市的媒体在走进乡村方面做过一些新的尝试。2017年,一组到全市各地看“十里桃花”的策划吸引了大量关注。借助新手段,读者不仅通过报纸的文字了解不同地方的“十里桃花”,甚至在文字见报之前就通过客户端看到了不同的桃园景色。对于各地乡村、对于地方媒体本身,都是一次很好的形象展示。这样的操作方式,可以更多一些。

注释:

①据新华网

②《编辑学》潘树广编著

③《独立评论文选》谢泳编

④据新华网

⑤《独立评论文选》谢泳编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笔者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