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人真的要来了?

2018-02-08 21:11
第一财经 2018年6期
关键词:克隆人克隆微信

最近看新闻,中国已经把猴子克隆出来了,是不是克隆人也就不远了?突然想到了《星球大战》中的克隆人,难道我们又一次把科幻电影中的角色变成现实了?吗?

—Darth

1月25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细胞》(Cell)的封面文章,刊载了中国科学家的最新成果:他们成功克隆出两只食蟹猴,成为全球用体细胞克隆灵长类动物的第一例。

这份成功来之不易。由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团队完成的这项研究,耗时5年之久,這大大出乎国际同行的意料。《细胞》杂志主编艾米莉·马科斯(Emilie Marcus)本来预计,这是一项全球科学家要花费20年时间才能达到的里程碑。国际细胞治疗协会主席约翰·拉斯科(John Rasko)更直言,中国突破了很多专家认为不可能的技术障碍。

20年前,英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多莉”羊,创下了体细胞核移植哺乳动物克隆的先例。此后,无论在马、牛、猪等大型牲畜身上,还是在老鼠、兔子、猫、狗等小型哺乳类等动物身上,这种技术都得到了成功应用。但和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始终未获得成 功。

美国俄勒冈州的科学家曾经无限逼近成功。2010年,他们成功替换了细胞核,进入胚胎培养期,但最终在第81天流产。不让卵细胞提前被激活和提高克隆胚胎的发育效率,是克隆猴路上的两个难题。中国团队5年的攻关,就在解决这两个问题。

两只可爱的小猴子都是射手座。2017年11月27日和12月5日,“中中”和“华华”来到人世。它们来源于一只已经流产的猴子。这只为科学献身的雌猴胚胎流产后,科学家提取了它的体细胞核,又在极其精密的条件下摘除了另一个细胞核的卵细胞,再把提取物替换进去。

在经过严格的观察和保护之后,“中中”和“华华”会在半岁左右从苏州非人灵长类平台被放回猴群,以适应集体生活。

担心接下来要克隆人的有点多虑了。克隆猴子难度都如此巨大,克隆人在技术上更是路漫漫,科学家在伦理上也不会接受这种疯狂的实验。作为国家大科学计划的重点支持项目,研究灵长类当然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类自 己。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介绍称,现在人类常将大鼠作为疾病研究的模型,但限于物种差异太大,很多时候并不能在药学上获得完全相同的参考效果。克隆猴的成功,将为人类搞清楚某些重病由哪些基因控制提供重要参考。此外,很多新药的副作用也可以在猴子身上率先得到验证,这也将加快一系列新药的上市速度。

别说,这倒真有点像科幻电影《猩球崛起》的起源故事,至于电影接下来的故事—人类几近灭亡,被当作实验对象的猴子智力大增—至少可见的未来,现在的实验恐怕还无法有如此巨大的“副作用”。

《第一财经周刊》实习记者 杨翘楚

微博互动专区

坐在爬爬佬上:作为最后一批90后,我庆幸的是,经历了太多世故,心还没有世故。

RE:“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王芷夏Kimberley:2018,新一年从一口好锅开始。三年,1095天,144期,《第一财经周?刊》。

RE:听起来很棒。但……不要拿我们来垫锅哦。

小铲子铲铲铲:《第一财经周刊》真的好看,每一期拿到手都有惊喜。最新一期的城中村话题非常接地气,互联网和农药喷洒的结合也很长知识,不愧是订了几年的杂志。幸好有电子版,让我在国外也可以看到最新动向。

RE:下次国外有什么好玩的新鲜事也欢迎告诉我们哦。

MissAnniess:每年花费在旅行上的费用不止3万元的我可没有两套房,也没有开着高档车,我是不是脑子有毛病—看一财君发布的《一年旅游花2万还是3万,这可显示着你属于哪个级别的中产》有感。

RE:咳咳,这个报告是群邑和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发布的,我们只是介绍一下有这么个报告。其实任何报告都可以批判着看,不用完全质疑自己。

读者来信

便民技术,又爱又怕

看到《微信可以办户籍了,它和支付宝正在争抢接入社会服务》,我认为微信和支付宝应该只提供入口功能,数据不对它们透明,否则个人隐私全被它们获取,太可怕了。

—tom_feng71

RE:嗯,微信和支付宝是不是也是时候把数据加密的事儿做下科普了呀?

扫地机器人没有解放我的双手

体验了一周扫地机器人还是退货了。因为在最期待的地毯清理中,扫地机器人似乎并没有那么聪明,仅仅几毫米的厚度,机器人很难上去。普通地板的清理效果,也就那样吧。

我自己的工作程序一般是拖三遍地,吸尘器的价值在于避免最后清理大结局产生的灰尘飞扬,扫地机器人的清理水平远达不到自己动手清理的程度。

—楚河休当午

RE:看来需要还精细化的创新。

运动型消费

对于把去趟便利店当作午间运动的人来讲,《新式便利店来袭》里说的把便利店开到办公室,不是个好主意。

—墩墩猫

RE:那再换个运动方式呢?

捅捅“蚂蜂窝”

被蚂蜂窝第三方商家的国外服务坑过—身在法国,有时差,官方服务电话啥的根本就接不通,官方微信服务号形同虚设,永无回复,回国后理论,也不赔偿我的损失。同期通过穷游订购的服务就没有发生过这样的问题。

按照常理,一般互联网服务商都会发短信通知订单内容详情,但蚂蜂窝只有交易信息,没有任何实质服务内容,到了当地,外国人根本不认。用户无体验,全是泪。这个坑,不服的可以自己跳进去试试。

—xxxvienie@126.com

RE:暂代一下12315的功能,替你多开一个对话渠道。

关注抑郁症endprint

《第一财经周刊》关于抑郁症的文章说,其生理机制是大脑应激系统超负荷运行导致神经细胞死亡,而神经细胞的死亡是不可逆的,这就为再次复发埋下隐患。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高,是存在性的应激源。蛮有说服力的解释。即使如此,精神疾病的生理机制我们知道得还是太少。路漫而长。

—陈燕_Psy

RE:不仅研究之路漫而长,让人们了解它,进而去除偏见之路也是道阻且长。

期待用心的分享

暴寒雪天去听了一场讲座,总编说相信今天所有来场的人都是咖啡的重度爱好者,她不知道坐在下面的我从不爱喝咖啡,并对其一无所知,纯粹只是抱着对《第一财经周刊》和Blue?Bottle? Coffee?VI的好感坐在了下面,主编的分享很棒,可惜邀请来的日本建筑师长坂常的分享一点都不用心。

—优雅的猪sama

RE:谢谢你的总结,我们对活动也会有内部分析与总结。对于我们这样希望提供好的内容与服务的项目来说,肯定希望每次活动都能给大家带来价值。我希望每次通过反思,犯过的错误不再犯,让下次的活动更好。这次活动,建筑师最初准备的演讲提纲是有针对性的,但也正如现场解释的那样,各方有自己的坚持,最后让我们做出了调整。我个人的感觉是,活动本身能够达到最初的设想,不过是建立在读者们对BB有足够理解的基础上。而这个临时调整,会让一些不了解咖啡的读者在第二场演讲的接受上有些门槛—但也不能说它没有价值,因为也有一些店铺运营者,在建筑师的既往设计中得到了新的启发。对我们来说,这次的经验是,我们能够聚集起对细分话题感兴趣的受众;需要改进之处则是:如何能够更多从受众角度出发,减少传达与接受的门槛,以及在流程安排上,事先做更周全的准备。虽说活动总存在不确定性,但减少这些不确定性,是我们组织者的责任。再次感谢你的评论与建议,因为有大家的喜欢与监督,我们才能有更多进步,谢谢你。请继续关注我们:)(by未来预想图项目负责人 赵慧)

不战而屈人之兵?

就喜欢《旅行青蛙》这种不需要IP,不需要强大的宣发,不需要什么用户调研大数据分析,最后仍然成功的产品。

—Elliot骞

RE:就喜欢这种不要我们花钱,不要我们花时间的游戏。

晨报含金量挺高

讲道理,《第一财经周刊》这个微信不是天天看,但是“晨报”这个新闻板块含金量真的挺高,新鲜商业案例、各个行业最吸引人眼球的新闻都放上来了,比一些曲高和寡的专业杂志看着顺眼多了。支持一下。

—陈33

RE:谢谢夸奖,其实大家都不容易。

本周我推荐

365×12

12年來,Alper每天对着房间外的这扇窗户,拍摄它在不同时刻的样子。

大楼被拆除的那一天,他拍下了最后一张照片。

上榜理由:一个纸巾盒四季的变化

推荐人:Yibugendprint

猜你喜欢
克隆人克隆微信
星际通缉令:抓捕克隆人小偷
克隆狼
浙江:诞生首批体细胞克隆猪
克隆人的所思 所想都一样吗
回到规范分析:克隆人行为是否有罪的方法论审视
微信
抗BP5-KLH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微信
微信
Galectin-7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