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传播中的媒体角色定位与功能发挥
——基于环境问题社会建构理论

2018-02-09 03:07韩韶君
中国出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议题建构

□文│韩韶君

我国社会目前已进入风险社会时期,而环境风险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措施,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媒体环境传播的作用不容小觑。媒体角色定位决定了其功能发挥,而在环境传播中,媒体发挥的功能不能一概而论,就我国媒体而言,环境传播的功能发挥依然有提升空间值得探究。本文将在环境问题社会建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我国媒体在环境传播中的角色与功能,以此丰富环境传播理论,增强我国媒体环境报道的传播力。

一、媒体角色与媒体功能

何为媒体角色?媒体的基本角色定位是什么?在这些角色定位下,媒体应具备的基本功能都有哪些?国内学者胡百精认为,“按照传播学功能论的说法,媒体通过发挥环境监测、意见协商、地位赋予、知识传承和文化娱乐等作用,在社会系统中扮演着‘共识动员者’的角色”。[1]郭小平认为,“所谓‘媒体角色’,是对传播媒介在整个人类社会系统中所处位置及其传播行为的功能性定位”。[2]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曾提出媒体的“三功能说”,即媒体具备三大功能:第一,环境监视功能,该功能主要是揭示对社会组成部分造成影响的威胁与机遇;第二,社会协调功能,该功能主要是在社会组成部分对环境反应时,帮助其进行相互关联;第三,社会遗产的传递功能。[3]C·R·赖特此后又在“三功能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体的“四功能说”,分别是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本文的研究视阈和研究对象,笔者认为:在环境风险社会的背景下,环境传播中的媒体角色定位是媒体基于自身的风险传播理念所进行的环境报道,以此来参与风险社会调控,从而实现影响风险社会的目的。那么,媒体在环境传播中的角色定位都有哪些?在这些角色定位下,媒体又发挥了哪些功能?接下来,笔者将以约翰·汉尼根提出的环境问题社会建构理论为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二、媒体在环境传播中的角色定位

学者贝斯特曾提出研究社会问题的三大关注点分别是:主张本质、主张提出者、主张提出的过程。[4]环境社会学家约翰·汉尼根基于贝斯特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借鉴了维纳的模型和索尔斯博里的模型后,提出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主要包括集成主张、表达主张、竞争主张等阶段。

汉尼根认为,集成主张的任务主要是环境风险议题的挖掘和描述,而媒体在集成主张阶段主要是发掘环境风险议题,并进行采访调查,对环境风险议题命名,确定环境主张的基础。环境风险议题被媒体发现,并进行采访调查报道的案例最早出现在英国,发表于1918年2月英国《大西洋月刊》一篇题为《黑雾》的新闻特写,记录了当时轰动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这篇文章是较早有关现代化风险或将导致生态危机的环境报道。此外,美国记者伯纳德·德沃托(Bernard Devoto)采写的《可以让我们回到我们的国家公园吗?》发表于1950年的《星期六晚邮报》。在文中,他鼓励为反对建立恐龙博物馆而发声,同时又鼓励支持建立恐龙博物馆的支持者团结起来,反对对手,而这种故意制造争论的引导,最终导致环保NGO与政府意见出现分歧,该议题也进入了社会公共议题。通过媒体在集成主张时的表现可以看出,媒体在该阶段扮演着“风险警示者”的角色,通过揭示潜在的环境风险,实现风险预警的目的。

在表达主张中,“问题经营者肩负双重任务:他们既要吸引注意力,又要合法化他们的主张”。[5]汉尼根认为,由于这两项任务并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它们成为了两项独立的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和公众、环保NGO参与该阶段的议题建构重点有所不同。媒体希望通过自身的环境报道而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使得媒体建构的环境风险议题成为社会公共议题。“潜在的环境问题如果要吸引更多的注意力,那么它就必须要重要、新颖、容易被理解——这些常常都是新闻选择需要考虑的参数”。[6]比如:媒体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便于公众接受,将环境报道安排在头版并使用视觉符号,运用修辞策略,等等。公众、环保NGO则更加看重环境风险议题的合法化。为了使环境风险议题合法化,公众和环保NGO有时会充当媒体或者科学家的传播渠道,同时也成为身边环境问题的观察员和记录者。不过,有时公众或者环保NGO会通过环境运动吸引注意力,从而促使其议题合法化。

环境新闻是媒体环境主张的表达手段,从议题建构理论的视阈来看,新闻是“被建构的事实”。只有通过新闻制作过程,事件才能被转化为新闻,而客观的事件本身却并不是新闻。[7]尽管新闻的建构或多或少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是新闻往往被认为是新闻编辑部“组织常规及约束”的结果。学者施莱辛格(Schlesinger)也发现:新闻应该属于偶然发生的复发性事件,但它实际上却是“固定工作体系的产品”。[8]可以说,环境新闻并不是由它的客观性所定义,而是由它的生产结构所定义,它是环境风险社会中各种因素相关作用的结果。从这个视角来看,环境新闻表达虽然基于“客观”的事实,但建构的结果却饱含了“主观”的成分。然而,从传播学的视阈来看,环境新闻的采集、制作、刊发等整个生产传输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传播过程。尽管对于媒体来说,不同的环境风险议题建构需要不同的建构策略,但是媒体在主张表达中扮演着“风险传播者”的角色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媒体通过风险沟通实现风险信息的有效传递。

汉尼根认为,在竞争主张中,公众积极建构环境风险议题,敦促政府制定相应的环境风险政策,出台相应的风险治理措施。而政府也在积极建构环境风险议题,努力地与公众进行环境风险沟通,化解环境风险导致的危机。媒体则在其中协调冲突、化解矛盾、舆论监督,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因此,媒体在该阶段充当着“风险监督者”的角色,对破坏环境的行为、风险的决策失误、环境公平失衡等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

三、媒体角色定位下的功能发挥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媒体在风险社会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其作用具体表现在揭示风险、风险的应对以及有关风险的论争等方面;德国社会学家西蒙·科特在“Risk Society”and the Media: A Catastrophic View?一文中使用了法国学者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同时借助其中的“文化-分析”模式,将风险社会中媒体的角色功能分为以下几种:媒体是风险的社会建构场域,媒体是风险定义的社会竞争场域, 媒体是风险社会的批评场域。[9]基于上述的相关研究理论,结合此前有关环境传播中媒体角色的结论,笔者认为:在这些角色定位下,媒体发挥着风险预警、风险传播、风险批评的功能。

1.风险警示者的“风险预警”功能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在其专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0]根据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笔者认为:媒体作为人的延伸,是人们感知危险的渠道。对于公众来说,很多熟悉的危险往往源自于其自身的经验,而那些潜在的灾难性风险则具有隐形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因此,媒体在环境传播中的风险预警就显得尤为重要。

2.风险监督者的“风险批评”功能

从媒体的发展历史来看,批判性一直以来都是媒体的特性之一,而舆论监督则是其批判性的主要表现。贝克曾这样描述媒体环境报道的舆论监督功能:“媒体的报道之所以成为‘危险文化的眼睛’,是因为它可以使威胁公开且显现出来,以此提醒人们对细节的注意。”[11]由此可见,媒体不仅要通过对环境风险的揭示,使公众感知潜性风险的存在,而且还要对那些生态破坏行为提出严厉的批评。

媒体发挥风险批评功能,需要监督政府、企业等风险主体,以及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对风险的决策、定义、论述过程,对环境风险事件进行监督报道,满足公众的知情需要,同时对政府的风险决策进行反思。然而,我国媒体对于环境风险的舆论监督,有时会涉及带动地方经济的支柱企业,有时则会涉及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与之相关的报道必然会受到多重阻力。因此,我国媒体在发挥风险批评功能时,需要正视环境风险与环境危机,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理念,进而维护生态环境与公众的权益。特别是对于主流媒体而言,环境报道不仅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而且要加强有效的舆论监督。

3.风险传播者的“风险沟通”功能

媒体报道的基本功能是信息传播,而媒体环境报道的首要目的则是满足公众对风险信息的需求。因此,媒体作为风险传播者,需要十分关注环境报道的风险信息传播效果,而这与风险沟通功能的发挥息息相关。由于环境报道的内容往往涉及生态环境风险、环境专业知识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的联系等方面,因此,媒体风险沟通功能的发挥直接决定了环境风险信息的传递。

具体而言,风险沟通功能能否得到有效发挥,与媒体从业者的科学素养以及环境报道的叙事能力密切相关。以雾霾报道为例,雾霾报道作为环境新闻的一种,具有专业性、科学性等特点。媒体记者、编辑、管理人员的科学素养都影响着雾霾新闻的生产流程,他们“风险嗅觉”的敏感度、科学素养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雾霾新闻的传播效果。由于雾霾报道的专业性较强,涉及环境学、气象学、生态学、资源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科技等诸多领域,因此,媒体从业人员需要具有敏锐的环境“风险嗅觉”、较高的科学素养,才能实现雾霾报道的有效传播。

四、启示与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具体措施包括,“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因此,就要“明确环境治理中各主体的责任义务,政府履行主导职责,企业承担主体责任,社会组织和公众发挥参与和监督作用”。[12]笔者认为:媒体作为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应通过提升风险预警功能、增强风险批评功能、改善风险沟通功能等路径,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接下来,笔者仍以雾霾报道为例,为媒体环境传播的功能优化提供策略建议。

1.提升风险预警功能

由于雾霾风险具有潜隐性、知识依赖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对于作为风险社会“瞭望者”的媒体来说,在提升风险预警功能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媒体可以借助政府掌握的社会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智力支持,及时向公众公布权威的雾霾天气情况、雾霾天气变化、雾霾天气预报。其次,媒体可以实时监测雾霾风险,对雾霾天气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预警式”的报道,使公众知晓雾霾风险的危害,并告知公众科学防范雾霾的方法,便于公众做出理性的风险决策。最后,媒体可以针对雾霾风险成因进行深入的调查报道,为地方政府治理雾霾提供依据。

此外,媒体在提升风险预警功能时,除保障公众对于雾霾风险知晓以外,还需要注意雾霾报道的负效应。公众获得的雾霾风险信息并不全面,个人的经验也是“碎片化”的知识,无法形成科学的风险知识系统,加上雾霾风险具有较强知识依赖性,对于该类受众群体来说,媒体的雾霾报道可能会放大风险,也可能会弱化风险。因此,针对公众关于雾霾风险的“非理性”想象,雾霾风险在新闻报道中的严重程度、波及范围、出现频次等这些问题值得媒体反思。

2.增强风险批评功能

媒体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增强自身的风险批评功能:

首先,要选择恰当的视角报道雾霾风险,其中,要把人的生存状态作为首要的切入点。保罗·莱文森曾在其专著《数字麦克卢汉》中指出:“事实上,我在探讨媒介演化时,提出了‘人性化趋势’(anthropotropic)的理论。”[13]在其另一本著作《新新媒介》中,他也曾指出:“原则上,世人不仅在读你的博客(微博),而且就等在那里,做你的安全网,纠正你可能的错误。”[14]

其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不仅是国家的顶层设计,而且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由此可见,雾霾风险在舆论监督中具有较高的议题优先性。因此,媒体的雾霾风险批评报道需要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进行风险论述,这样更能触动政府、公众、企业等风险主体对雾霾风险的敏感。

最后,政府的风险决策往往关系到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媒体在建构雾霾风险议题中,发挥风险批评功能时,除了可以推动并参与政府的风险决策,还具有建构环保公共领域的意义。尤其是主流媒体对雾霾风险进行监督报道时,更需要借助舆论压力来督促问题的解决。

3.改善风险沟通功能

在改善风险沟通功能方面,媒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路径来提升雾霾报道的叙事能力。第一,要挖掘雾霾报道深度,拓展雾霾报道内容。雾霾风险的影响涉及诸多方面:从政府的视角来看,雾霾风险治理涉及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升级等;从公众的视角来看,雾霾风险的影响涉及公众的健康、出行、工作等。第二,在雾霾风险呈现上,应合理把握“恐惧诉求”的程度。学者卡尔·霍夫兰在其专著《传播与说服》中提出,如果在劝服性的环境信息中带有一定量的“恐惧诉求”,那么受众的态度更容易改变。但是传播学的相关研究发现:“恐惧诉求”与“态度转变”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倒U形曲线。也就是说,高能量或低能量的恐惧都只是导致态度的微量转变,而中等能量的恐惧才会引发最大程度的态度转变。因此,刻意夸大雾霾风险的危害程度,或者刻意缩小雾霾风险的危害程度,都不利于受众的风险认知和风险态度的转变。

媒体的环境传播,任重而道远,加之我国正处于转型期,风险社会特征明显,而环境风险作为现代化风险之一,媒体对它的关注不可能停止。因此,我国媒体更需要重视在环境传播中的媒体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其风险预警、风险沟通、风险批评等功能,不断提升环境传播能力。相信不远的将来,在媒体、政府、公众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环境问题将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35

[2]郭小平.环境传播:话语变迁、风险议题建构与路径选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107

[3]哈德罗·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解构与功能[M].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10

[4]Best,J.“Afterword: extending the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 a conclusion- and an introduction”, in J.Best (ed.)Images of Issues: Typifying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 Aldin de Gruyter,1989

[5]Solesbury,W.“The environmental agenda: an illustration of how situation may become political issues and issues may demand responses from government: or how they may not”, Public Administration,1976,54:379-97

[6]Gans,H.J.Deciding What’s News: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 Newsweek and Tim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79

[7]Atheide, D.Creating Reality: How TV News Distorts Events, Beverly Hills, CA:Sage,1976

[8]Schlesinger,P.Putting‘Reality’ Together : BBC News, London: Constable,1978

[9]Simon Cottle . Ulrich Beck,“Risk Society ”and the Media: A Catastrophic View [J].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8,13(1):5-32

[10]马歇尔·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20

[11]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92

[12]杨伟民.建设美丽中国[A].党的十九大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1

[13]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54

[14]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11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议题建构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