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报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

2018-02-09 03:52戴正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学报哲学

戴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甘肃兰州 730030)

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编辑生产过程中,研究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牢牢掌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①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指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起来的一整套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所具有的理论说服力(包括现实解释力与现存批)、话语吸引力、思想影响力及价值引领力。转引自秦志龙,王岩.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关系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7(6).主导地位,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检验和肯定,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回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1]这归功于我们党没有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党在各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都进行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新时代,更是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已被实践充分证明,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导向作用显著,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3]

学报为学术和意识形态而生,所以我们也要把这个重要指示作为学报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从本质上讲,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报的指导思想是它的内在要求,旗帜鲜明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它的天然的重要职责之一。学报作为党的重要宣传阵地,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政治使命,要理直气壮地甘当党的“耳目喉舌”,所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深化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报与“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关系的认识,全面理解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复杂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环境以及编辑实践过程中要处理的学术真理性与意识形态阶级性的关系;使广大编辑同志能够及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变革与话语转换,在编辑出版实践中为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5]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既是开展百家争鸣、进行学术创新的平台,又是建设强大凝聚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的重要阵地,在传播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和促进学术交流时,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6]。每个编辑都要保持“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把关守口,提高学报思想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报为学术和意识形态而生,更是如此。“努力追求权力的组织会去影响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将它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8]这也是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所以说,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会基于不同阶级意识形态的观点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即研究主体具有意识形态倾向,其研究内容、目的以及过程和方法,必然受到其意识形态倾向的影响和约束,最终对社会现实所产生的作用也是一致的,呈现出意识形态的指导力,即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一般来说,这些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研究成果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发表以后,就会通过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进而对社会政治和实践产生潜在的影响。“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决不是一般的学术问题,而是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9]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通过传播研究成果来影响大众的意识形态,并且事实上扮演了学术媒介的作用,它通过发挥学术评价的功能,从而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进行规范和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学报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它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巩固具有重大影响,即“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0]具有重大影响。由于,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是呈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交流的主要平台,因此,学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成效对高校思政工作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对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发挥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11]。《贵州社会科学》主编索晓霞对学报的引领作用做了四个总结[12]:对学术前沿问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超越性引领;对某一类问题的特色性引领;对“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视角”的包容性引领;另外还有对现实问题的时代性引领。我觉得这个总结非常精彩,但还不够全面——这个总结只强调了学报在学术上的引领作用,没有谈及学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所起的作用。既然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具有学术性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那么,它就不仅有“表学堂之内容,与学界交换知识”的作用,而且必然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巩固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认为,编辑意识中要牢牢把握学报功能的两重属性,不能只评价学术的专业性和创新性,而不评价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引领作用;当然,亦不能学术泛政治化,不讲客观真理性。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做到学术真理性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相统一,它们统一的基础是客观规律性。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同时,我们也要记住历史教训,防止对学术交流探讨任意上纲上线;学报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为”方向的前提下,考虑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真理性探索的曲折规律,有原则性地包容多样性,贯彻“双百”方针。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作为党的重要宣传阵地,不能放松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要自觉维护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要突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要正确处理好政治正确与学术创性之间的关系,要旗帜鲜明地为党发声,自觉抵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言论和错误思潮。编辑要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到编辑生产过程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既要思想开放包容,更要立足于党和人民的利益,有责任担当意识,形成与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秉承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通过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有目的地组稿,通过理论说服力、话语震撼力和所产生的思想影响力、价值引领力等,建立以党和人民利益为主体的话语权体系;在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要结合学报自身发展的特点,理论联系实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对新闻宣传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把新时代精神与办刊过程中的具体工作相融合,做出品牌栏目,使党的政治观念、政策主张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得以体现。

二、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面临的主要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方面,总体态势是积极向上的,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它们有的来自于全球化影响所带来的意识形态“西化”问题,有的来自于学术思潮多样化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分化”问题,还有现行学术评价机制的失衡和编辑自身的问题等。这反映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出版领域中,意识形态问题的复杂性和斗争的长期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主要面临着以下挑战:

(一)编辑对“哲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诸多关系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学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面临的重大挑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意识形态和科学性的关系”“科学性和意识形态谁是第一性”等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貌似都可以“广泛而多元地解读,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13]。这就使得部分编辑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我们的阶级立场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来认识这些问题,但答案并非是易得的。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大多是综合性学报,在编辑生产过程中,所刊成果存在的“客观性”“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否有、是什么”“哪个是第一性”等问题,加上综合社科学报多学科交织所带来的编辑的专业知识不足,都会困扰着编辑如何评价稿件的意识形态,进而影响到编辑的选题策划。

(二)极少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所刊成果“学术泛政治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学术泛政治化”虽然强调了“政治”,但部分“学术空洞”“违背客观真理性”等所谓的研究成果事实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影响力,作用事与愿违。“学术泛政治化”的研究成果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虚化了马克思主义。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实现学术真理性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相统一,它们统一的基础是客观规律性。不讲客观规律性的学术成果不具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学报如果刊发了这类“言之无物”“不讲客观规律性”的成果,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丧失出版传播领域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公信力。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14]

(三)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学术评价机制失衡,没有形成导向明确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这也意味着,社科学报没有完全掌握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主动权。当前看,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随着国际化的热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部分学科的话语权体系存在着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将英语视为学术国际化的唯一语言;二是将能否被SCI、SSCI和A&HCI收录作为期刊国际化的唯一标准”[15]。这种评价标准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也包裹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其并不科学。2014年网文《从某重点高校论文评级看意识形态之争》就可见评价标准严重“西化”的危害之深以及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可忽视[16]。这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西化”现象。期刊评价体系对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作用,对自然科学研究可能影响不大,但对于以人和社会为研究对象和思想影响施于对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期刊评价体系中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只有彻底废除危害中国学术正常发展各种不合理的指标体系,此类SSCI/A&HCI崇拜歪风才会消散。”[17]在学术评价机制失衡当中,没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导向和科学性的评价标准事实上影响到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办刊宗旨和审稿依据。被一些不合理的乃至“西化”的评价标准“牵着鼻子走”,学报丧失了进行学术民主、客观评价稿件的主动权,甚至部分存在着一味地迎合西方标准的现象,没有把握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四)少部分学报编辑存在着编辑政治意识不强和政治把关不严的极个别现象。这种现象虽然少,但影响不容忽视。编辑的政治意识不强,导致所刊发的一些研究成果存在“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现象,这些成果表现为只运用西方研究范式而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和“空洞化”,等等;编辑的政治定力不强,导致编辑在与不同的“文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思想“雾霾”的侵袭,尤其是受到“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如对一些言之无物且把责难政府当成学术创新的文章听之任之;无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现象;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成果的传播和入侵没有保持应有的警惕性和政治把关意识,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编辑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新时代,要把握住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转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在中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对抗中,我们处在“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18]下,尤其是西方“非意识形态”思潮具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冲击,产生了“分化”的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盛行“非意识形态”,其所标榜的“价值中立”“淡化意识形态”等迷惑了极少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这一时期,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放松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得不深刻导致极少部分学者容易接受“学术中立”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非意识形态”为主流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无孔不入,从日常生活、文化产品、网络话语等无不影响着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表现为,部分学科被西方意识形态所影响并弱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权导向。如在学科领域,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个别经济学研究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盲目推崇,只看到其研究方法和工具的科学性,没有看到其“价值判断”以及部分西方政治经济学理论为资本主义服务和辩护的本质。总之,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分化”影响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新时代,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同志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19]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极个别的学报中尤其是部分学科栏目中,也是存在的,要引起我们的警惕。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一方面,编辑要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学报编辑部要从制度建设上进行防范。

三、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面临的机遇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在巩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过程中,面对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同样有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办刊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处于宽松的学术创新环境下。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一直秉承“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这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也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客观真理性的探索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的治国理念更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和在国际上取得话语权的责任担当。思想文化建设秉承“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体现了我们党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一方面,学术创新离不开一定的学术民主。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20]另一方面,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民主是有原则的民主,是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民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告诉我们,只要以人民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在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的情况下,被赋予了足够的学术探究的自由和学术批评的自由。习近平同志指出:“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21]

(二)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使学术客观真理性与意识形态阶级性相统一成为可能,符合学报的本质要求。学术的客观真理性和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严格区分的,又是对立统一的,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它们可以实现统一,我们所处的时代提供了这样的历史机遇。“认识的真理性与阶级性相统一的基础是客观规律性。”[22]“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体现,前者是前提,后者是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追求的目标为两者的统一提供了历史条件。学报所刊成果必然要求揭示真理性和反映时代的特征、人民的利益需求,而马克思主义正好是不孤立、不封闭的,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代特征和精神相结合吐故纳新,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断创新——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总之,马克思主义对客观规律性和意识形态阶级性的要求与学报的本质要求是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必然基于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并且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提出,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坚定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了强心针,越来越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会“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在“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不断深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三)《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会议和文件精神都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为我们学报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在实践中也可以看到,中共十八大以后,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斐然,我们党也“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3]。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中,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尤其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趋势日益突出。这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壮大主流”思想的稿源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精神产品可选择的余地更多。越来越多的“学术真理性和意识形态阶级性相统一”的、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研究成果,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使其突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成为必然。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工作者要深刻理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为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呈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1] [2][3][4][5][6][7][10][14][18][19][20][2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7)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8] 李琼.意识形态对中国早期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2(4).

[9] 《光明日报》评论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5-01-26(1).

[11] [12]索晓霞.发挥学术期刊引领作用构建学术共同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9-20.

[13] 李承贵.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综述[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1).

[15] [17]仲伟民.缘于体制:社科期刊十个被颠倒的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2).

[16] 马学轲.2014年意识形态领域十个热点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2).

[22] 李德周.认识的真理性与阶级性[J].社会科学辑刊,1982(2).

[23]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18)[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学报哲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菱的哲学
致敬学报40年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