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引领高校师德建设

2018-02-09 03:52罗丽君乔德吉赵玉芳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道德

罗丽君 刘 丹 乔德吉 赵玉芳

(①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②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4④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重庆 400715)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这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从美好教育开始,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因此,今后教育发展的新使命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各级各类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最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要提高教育质量以实现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使命,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3]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其整体素质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4]。所谓“好老师”,最关键的就是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与灵魂,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5]。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青年,培养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作为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自身的人格境界与价值品质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6]。由此可见,高校师德建设不仅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卓越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高校教师素养,坚持教书育人,坚持言传身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题中之义。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教育思想是这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意志与国际化教育战略眼光为双重手段,关注固有精神文化的觉醒以及人类“德性”与“正义”实现的问题[7],准确把握了时代特征,形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论,是对教育领域实践经验的科学提炼,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文化自信与民族智慧,在理论与实践上为新时期中国教育指引了前进方向。首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习近平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放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战略高度,并特别强调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习近平高度重视师德,特别是指出高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责任的教师,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确立了指导思想。其次,习近平同志对师德的阐述也充满了文化自信与民族智慧。“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等充满生活智慧和感情温度的话语,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德育领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与提炼,能够切实有效地指导高校教师的价值追求与境界提升。

(二)“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与“四个相统一”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2014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同时,他还提出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四条标准,即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这既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概括了一个好老师应有之“道”,古语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师德是“师道”的根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是对教师工作价值的高度赞誉,引导高校教师从基本职业底线规范到追求价值实现的师德境界。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是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与“四个相统一”,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实质上是对师德内涵的当代诠释:高校教师应该明“道”、信“道”、有“道”、传“道”,是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也为高校师德建设指明了实践路径。

(三)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根基与推力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高校师德建设应汲取传统师德中的养分,根据世界教育理念转变提出的时代要求,以爱岗敬业、以身作则等为核心的中华传统师德精神和以尊重生命、尊重人类尊严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相结合,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首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师德建设的内在根基,高校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在我国最早对教育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学记》中,有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之教者……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在这里,师德不仅是教育者的个人素养,更是国家治理者实现治国安邦、移风易俗的根本。《大学》开篇便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是以德性为根基,从个体扩展到社会,从内在修养延伸到社会秩序。其次,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时,向全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重要思想。十九大报告再一次重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这不仅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也与世界教育的理念转变与发展趋势高度一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提出,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2017年9月,在向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开学典礼贺辞中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促进各国人民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8],是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因此,当今世界所共同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师德建设的外在推力。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引领下高校师德建设路径

(一)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习近平教育思想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保障

若要促进师德建设,让高校教师“不敢失范”,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高校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9],让高校教师“不敢失范”。正如对于人们为什么会遵守法律这一问题的理解,存在工具主义和规范主义两种观点一样[10],工具主义与规范主义两种视角也诠释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引领下高校的师德建设途径。从工具主义的观点来看,人们在行动之前会对遵守制度的收益或违反制度的损失作出判断,这种判断影响其最终的行为结果。因此,提高违反师德所受惩罚的确定性与严厉性,可以促使教师遵守来自外在约束的师德规范。而根据规范主义的观点,规范性忠诚是以个人道德义务感或对制度当局合法性的认同为基础的。当人们认为制度具有道德正当性时,或认同制度当局合法性的情况下,人们会按照制度要求严格约束自己。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设立底线师德规范,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加大师德失范惩罚力度。另一方面提高师德规范的“合法性”,让类似于“蜡烛”“春蚕”这些带有某种牺牲精神或理想主义的师德境界,能与教师实际的道德生活状况相结合,能真正在教师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高校教师能认同这些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长期遵循、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与道德品格。

(二)提升教师道德自觉是习近平教育思想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11],我们应通过师德教育与师德学习,让高校教师获得道德意志、提升道德自觉,使其“不能失范”。按照麦金泰尔的观点,道德建设同时需要与正义的制度相匹配的主体性条件,对那些缺乏正义品德和正直秉性的人来说,即便是正义的制度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2]。因此,我们仅仅提供正义的制度供给是不够的,而应转化为制度认同最终导向教师的制度自觉,切实发挥习近平教育思想对教师道德境界的引领作用,将提升教师道德自觉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内生动力。美国道德心理学家莱斯特(Rest)提出“道德四成分模型”,在组成道德心理反应模式的四个要素道德敏感、道德判断、道德动机和道德品格中,前两个组成部分涉及对道德环境的区别与判断,道德动机与道德品质真正决定个体是否实施道德行为[13]。高校教师是具有独立人格与道德判断的个体,是道德行为的实施主体,虽然有教育部师德建设“六禁令”“红七条”等规范,以及师德失范处罚条例或“一票否决制”等制度约束,但教师个人的道德义务感、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道德建设的实效。高校师德建设应秉承人文主义精神,以导向教师自身“美好生活”的关怀来提升教师道德自觉。教师自身的美好生活离不开物质需求的满足,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即教师在工作中所能获得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感、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感与师生情感交融的满足感,使教师获得道德意志、追求更高师德境界成为可能。首先,我们应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教育与师德学习,用“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与“四个相统一”武装教师思想,提高教师职业的崇高感与使命感。只有高校教师科学认识自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明白尊师重教的时代内涵,才愿意遵循师德规范并产生师德自觉的内在要求。其次,我们应引导教师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追求生命完整性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结合,把师德自觉提升到教师个体动机与价值觉醒的高度上来,获得和形成克服诱惑的道德意志。

(三)培育师德文化是习近平教育思想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力量源泉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个体发展是个体与其所在生态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高校教师师德的养成需要内在改变,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与支持。尤其是个体外部存在的对其道德潜能及其运用领域持肯定、赞许和鼓励态度的情感氛围,以及由此而来的个体适应感和成功感,必然促成新的道德成长动机[14]。同时,高校是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的发源地,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因此,培育道德文化、形成良好道德氛围,对高校教师获得道德情感,达到“不愿失范”的师德境界至关重要。首先,应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引领高校师德建设,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加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中共党史与国情教育,用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先进文化引导教师追求更高师德理想。第二,通过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教育、提倡道德型领导方式,大力宣传和表彰师德先进的普通教师,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创设“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道德氛围,激励与引导高校教师内化师德榜样的精神品质。第三,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原则,提升高校教师对所在组织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基于社会控制理论,个人与社会之间必须建立起某种联系,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约束作用。依附是个人与社会联结的重要组成要素,当教师个人把自己归属于高校教师这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并对所在高校产生高度认同与联结感,就会重视他人期望、意见与群体成员关系,对群体内重要他人产生情感依附,倾向于按照群体的道德标准、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 习近平.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3] [1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4] 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09/c_1119542262.htm,2016-09-09.

[5] 檀传宝.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

[6]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刘云山讲话王岐山张高丽出席[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7] 彭寿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2-21.

[8] 习近平.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分别向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开学典礼致贺辞[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9/13/c_1121658321.htm,2017-09-13.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02/201410/xxgk_175746.html,2014-09-29.

[10] 汤姆·R·泰勒.人们为什么会遵守法律(Kindle版)[M].黄永,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109.

[12] 聂阳,庞立生.高校师德建设的三重关系及其内在张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7(4):97-101.

[13] REST J,NARVAEZ D,BEBEAU M J,et al.Postconventional Moral Thinking:A Neo-kohlbergian Approach[M].Mahwah,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01.

[14] 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3):3-12.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德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