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介入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影响

2018-02-09 10:31陈莉何英黄萱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均数高压氧神经功能

陈莉 何英 黄萱

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上,采用高压氧治疗的方法可通过改善患者的脑组织供氧、提高血氧浓度来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1-2]。而所选定介入时机的不同,对脑梗死预后也有着不同影响差异[3-5]。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对象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收治于2017年2—12月,按照硬币法随机分成对比组、早期治疗组(于发病7天内介入治疗)、晚期治疗组(于发病8~14天介入治疗)三组,每组各40例。对比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48~79岁,平均年龄为(62.1±5.1)岁;早期治疗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49~80岁,平均年龄为(63.2±5.2)岁;晚期治疗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为47~78岁,平均年龄为(60.8±4.7)岁。三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皆采用脑梗死常规药物联合康复方法进行治疗,主要治疗内容有调控血压、降脂降糖、改善脑循环、神经营养剂和抗血栓治疗等。

早期治疗组另外选择在患者从发病到7天内的时间介入高压氧治疗;而晚期治疗组则选择在患者发病的8~14天介入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的介入治疗方案具体为将压力值设定在0.20~0.25 MPa,帮助患者佩戴好面罩依次纯吸氧半小时、空气10分钟、纯氧半小时,无论是加压还是减压的时间都控制在25分钟,舱内总时间控制在12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各疗程中间间隔3~5天的时间。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变化进行统计,观察疗效差异:对三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分值越低代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小[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于两组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对比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7±1.4)分;早期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为(7.1±0.6)分;晚期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为(10.1±0.9)分。对比组和晚期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047 4,P=0.000 0);对比组和早期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250 5,P=0.000 0);早期治疗组与晚期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403 5,P=0.000 0)。

3 讨论

高压氧在对脑梗死的治疗上能够起到诸多作用,例如能够增多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以此来对患者脑组织的供氧状态加以改善;同时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抑制作用、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栓形成;另外通过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等自由基清除剂的含量,提高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的能力,最大程度上降低再灌注对脑组织造成的严重损伤等[7-8]。

由于借助于高压氧可以增多氧的弥散程度,所以会使得于一般常压状态下氧气不能到达的组织细胞获取到更为充足的氧气供应,随着缺血区域的减少,微循环血流速度的变快、侧支循环的构建,继而为损失的组织缺氧状况起到改善支持作用,减少由于脑缺血损伤造成的问题,继而起到松解、缩小血栓的作用,最终改善患者局部组织缺氧状态,显著修复已经凋亡的大脑神经细胞[9-10]。

高压氧对于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已然得到临床的肯定,但是,当脑梗死发生之后,应该选择在何时介入高压氧治疗,才能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点[11]。本次实验研究证明,介入时间越早、使用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能获得的疗效就越为显著,这一结果和李炯泰,梁红斌,陈捷等人研究结果相符,证明治疗越早、疗效越佳[12]。

综上所述,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值得肯定,且介入治疗的时机越早,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越好。

猜你喜欢
均数高压氧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高压氧治疗各期糖尿病足间歇性跛行的疗效观察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高压氧治疗外伤性癫痫的临床效果观察
关于均数与偏差
关于均数与偏差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