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联合LBL双轨教学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09 21:23孙颖冯龙张小莉梅雪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31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免疫学菌群

孙颖 冯龙 张小莉 梅雪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本院中医学、中药学和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包括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部分。作为一门前沿学科,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涉及到生命科学、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等多个专业学科,与人类疾病的防治密切相关[1]。该课程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医学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医学基础知识,为本课程的开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因学时有限;研究对象微观且内容复杂、知识系统性强、内容抽象深奥,尤其是免疫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故成为中医院校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吃力的课程之一[2]。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选择适应医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成为当今诸多中医院校基础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大三第一学期中医专业仲景班学生为教学对象,本文尝试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相结合运用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 我院中医仲景学术传承班学生特点

我校在“院校—师承—学术流派”三位一体教育思路的基础上,提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经典诵读,重视提早跟师临床,突出仲景学术传承。于2009年开始创办了师承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仲景学术传承班,培养模式严格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特有规律,构建“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互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相互补充,学校、政府、企业共建”中医传承型人才[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对象为2016级中医仲景班的学生,选拔自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学习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经过两年的培养,仲景班学生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及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具有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具有坚定的中医执业信仰及传承创新能力。

2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内容与中医专业相结合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中西医结合,密切联系中医药有关免疫学内容的相关知识。在《微生物学》 “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章节中,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微生态平衡相结合。中医认为天地和自然环境之间,人的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与人体和谐共存的正常菌群,对环境、宿主和微生物维持下的微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在学习人体微生态平衡时,可结合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注重内外环境与人体的统一。同时,人体微生态平衡与中医“扶正祛邪”理论相关,体现于人体内菌群及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导致菌群更替、菌群易位或外籍菌入侵,继而使得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引起疾病的发生。

在《免疫学》“免疫应答及超敏反应”一章的讲述中,结合中医“阴阳学说”,引入机体免疫应答的发生是识别“异物”、排除“异己”的过程,从而使免疫功能维持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其次当免疫应答过强时就会出现“超敏反应”的现象;免疫应答太弱则会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致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正气足即免疫功能强;正气不足、阴阳失衡则不能维持免疫功能的平稳性,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形象、具体地解析“阴阳平衡”的中医学理论和“免疫系统平衡”的免疫学理论是一致的。

大量研究表明,中医扶正固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类中药及其活性组分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促进免疫细胞分化;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同时,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等补益方剂可调节免疫细胞活性,用于提高免疫力;桂枝汤、龙胆泄心汤等方剂则显示多种免疫抑制作用,对器官移植排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4]。

3 PBL教学模式的特点

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创立的,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通过协同合作来解决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及临床思维能力[5]。PBL实施依循教师在课前根据授课内容查阅相关教材、临床资料及最新文献,并精选案例、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结果汇报及课堂讨论;教师针对有争议、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自学”和“会学”,但是PBL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缺乏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系统性;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技巧要求较高;教学成本高且发展不够健全[6]。

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应用中,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进行巧妙结合,实现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的交叉,有效地引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培养本院校医学生的临床思维[7-9]。

4 LBL教学模式的特点

LBL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基础、教师为主体、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标本等,系统讲解基本理论知识,采取大班“灌输”教学。此方法的优点是节省教学资源、学习目标明确、对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低、对基本知识理解较系统、准确、深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章节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针对医学生需要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与临床知识的结合,让学生理解病原微生物引起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但是《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时有制、教学任务繁重,采用LBL单一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课堂互动,学生参与度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能力,且各个相关学科之间也无法进行更深入的融会贯通[10]。但是鉴于其教学内容抽象难懂,教师通过LBL教学可将晦涩的知识直观化,让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有个快速、全面的掌握,因此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不能摒弃传统的LBL教学模式。

5 PBL联合LBL双轨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本文提出PBL联合LBL的双轨教学模式。LBL可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PBL可营造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免疫学内容讲授过程中,针对“免疫系统”“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和“免疫分子”等繁复抽象的内容,采用LBL教学模式;针对知识点关联度高的“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及“免疫学应用”则采用PBL教学模式。通过分析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课堂点评与反馈等评价结果,发现通过LBL教学学生可系统掌握基本知识;通过PBL教学学生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应用于临床病例的分析及问题的解决中。PBL与LBL双轨教学模式既发挥了PBL教学法的优势,又合理避免了其知识讲授不全面、不系统的局限,明显提升教学质量,符合我院中医仲景传承班学生的专业特点[11]。同时,PBL联合LBL双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扎实掌握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关知识,具备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控制课堂节奏。

6 PBL联合LBL双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作用

6.1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PBL联合LBL双轨教学模式下,教师将所授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相结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最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再拘泥于书本,通过查阅参考资料及文献,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扩展知识面的同时使得学习具有一定深度。如春温与链球菌、夏温与乙脑病毒、湿温与伤寒、霍乱与霍乱弧菌、伏暑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的联系,使得学生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及诊疗特点,从微生物学角度学习疾病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及生物学特性,从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方面提出治疗方案[12]。

6.2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微生物学讲述到 “毒素”一节时,对于肉毒杆菌分泌的外毒素即肉毒素,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了肉毒素除皱的基本原理,明确肉毒素的神经毒作用,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6.3 可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将博士期间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构建的冠状病毒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筛选平台的研究工作与微生物学呼吸道病毒一章相联系,通过药物筛选平台在放线菌发酵产物中筛选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的化合物,让学生回顾之前讲过的微生物合成代谢可以产生抗生素、溶菌酶、细菌素等,对病毒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同时启发学生如何应用现代技术研发新的抗病毒药物,如利用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质粒可不依赖于细菌复制的特征,在体外进行基因重组,构建与病毒复制酶相关的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真菌酵母细胞,筛选抑制病毒复制酶的药物。让学生举例说明还有哪种生物技术手段可运用到抗细菌或抗病毒研究中,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7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中医专业仲景班学生特点,采用PBL联合LBL双轨教学模式,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相结合,并通过引入中医学相关内容,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方法。但是如何将PBL联合LBL双规教学灵活运用,探索符合中医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教学模式仍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摸索。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免疫学菌群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微生物学实验引入“项目式”分组模式的应用探讨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学机理与临床应用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