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延寿易学源流考论
——兼论《周易》在汉前的传承

2018-02-11 09:05汤太祥
关键词:灾变灾异延寿

汤太祥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外语系,安徽 芜湖 241002)

一、焦延寿易学的渊源与流变

西汉易学最为著名的一派为 “孟京易学”,孟喜和京房的易学,也就是西汉最为著名的象数易学一派,其二人著作并称,《汉书·艺文志》载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氏》六十六篇。孟喜开创了象数易学,有筚路蓝缕之功,京房继之并多有创获,使象数易学发扬光大,达到顶峰。在孟喜和京房之间有一个重要的象数易学的传承人——焦延寿,往往为人所忽略,不为人所熟知。要想全面认识并深刻领会象数易学,必须要认识焦延寿。关于焦延寿的情况,《汉书》中有两条材料,试录之如下: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字赣。赣贫贱,以好学得幸梁王。梁王共其资用,令极意学。既成,为郡史,察举补小黄令。以候司先知奸邪,盗贼不得发。爱养吏民,化行县中。举最当迁,三老官属上书愿留赣,有诏许增秩留,卒于小黄。赣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 房用之尤精。[1](P3160)

这则材料首先明确了焦延寿和京房之间的师徒关系,即是后世所谓“焦、京易学”。焦延寿自幼贫贱但极好学,后得梁敬王刘定国的资助学习[2](P510),学成后为小黄(今河南省商丘市)县令。焦氏易学善说灾异,精于占筮,并用六十四卦值日法,后文有述。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房以明灾异得幸,为石显所谮诛,自有传。[1](P3601)

从这则材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焦延寿师从孟喜,传易于京房,孟、焦、京师徒一脉相承。焦延寿自称从孟喜问《易》,并且在孟喜死后京房也认为焦氏易即孟氏易,但是孟喜的另外两个学生翟牧、白光却不承认焦延寿是孟喜的学生。其实这一点无须怀疑,清人吴翊寅早就指出,“盖翟牧所传为孟氏章句之学,焦、京所传为孟氏阴阳灾变之学,派别歧而源流无不合也”[3](P117)。 焦氏不为同门所容,这和他的老师孟喜身上发生的一幕极其相似:

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 ”[1](P3599)

孟喜和焦延寿一样,不为同门所认同,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功名利禄之争。因为孟喜在当时名气太大,获得了诸多儒生的赞誉,很有可能被立为易学博士,而这必将影响甚至阻碍其同门的仕途,故梁丘贺提出反诘,但施雠却不置可否。二是因为孟喜和焦延寿一样,在别人眼中有离经叛道之嫌,其师徒二人一个“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另一个“独得隐士之说”。正因为此,刘向校书时认为京氏易学不同于汉易之田何易学传统。其实,孟、焦、京易学一脉相承,也不曾离经叛道、背叛师门,乃孔门嫡传之易学。这一点,近代著名易学家尚秉和在《焦氏易诂》中辨之甚明:

西汉易学,得孔子嫡传者三家,施、孟、梁邱是也。三家之学,同祖丁将军宽……三家之学皆同,独孟喜能候阴阳灾变……独孟喜兼明阴阳,不坠师法。而焦延寿则问易于孟喜者也,故延寿亦兼明阴阳灾变……然则阴阳灾变之学,皆出自孔门,为传易者所必学,其渊源可谓明悉矣。[4](P3)

其实,从焦延寿易学内涵和《易林》思想中,完全可以得出焦延寿和孟喜、京房是一脉相承的师徒关系。焦延寿易学中有重要的一条——“焦林值日法”,即前文所引《汉书》“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颜师古在注中引用孟康的话如下:

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卦为三百六十日。余四卦,震、离、兑、坎,为方伯监司之官。所以用震、离、兑、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时各专王之气。各卦主时,其占法各以其日观其善恶也。[1](P3160)

其中“六十四卦’,应为“六十卦”,因为“一爻主一日”,六十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六十日。又下云:“余四卦”,也可知前应为“六十卦”。“四”为衍字。“焦林值日法”其实是源于孟喜的“卦气说”,震、离、兑、坎又叫“四正卦”。“卦气说”内容繁杂,流传已久,但其专著今已亡佚,唯《新唐书·历志》载僧一行《卦议》中有所引述,今仅取“四正卦”、“六日七分说”加以说明。

《坎》、《离》、《震》、《兑》, 二十四气, 次主一爻:其初则二至、二分也。《坎》以阴包阳,故自正北……春分出于《震》,始据万物之元,为主于内,则群阴化而从之,极于南正,……《离》以阳包阴,故自南正,微阴生于地下,积而来章,至于八月,文明之质衰,《离》运终焉。仲秋阴形于《兑》,始循万物之未,为主于内,群阳降而承之,极于北正,而天泽之施穷,《兑》功究焉。[5](P4179)

显然,“卦气”说中“四正卦”的确立,源于《说卦传》的八卦方位说,其象征旨趣主于东西南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乃至一年中的二十四气,“因其所象征的方位、时节的意义重大,故又有‘方伯卦’之称。 ”[6](P84)

焦延寿以震、离、兑、坎四卦为方伯监司之官,显然源于其师的学术传统。而焦延寿以六十卦分卦值日,只是对其师孟喜“六日七分说”演变而已。“卦气”说既以“四正卦”主四方、四时,又以余下的六十卦共三百六十爻配一年的365天,故每卦配六又八十分之七,故称之为“六日七分说”。焦氏只是在孟氏基础上去掉“四正卦”,以六十卦配三百六十日而已。而其徒京房也有“六日七分”之分卦值日法,亦见载于僧一行的《大衍历法》中,“京氏又以卦爻配期之日,《坎》《离》《震》《兑》,其用事自分、至之首,皆得八十分之七十三。《颐》《晋》《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余皆六日七分。 ”[5](P4179)可见京房也用“四正卦”,与孟喜卦气说相同之处是皆以坎卦主冬至,以离卦主夏至。并以阴阳二气解释孟喜之说,认为阳气(雄气)左行,始于十一月冬至;阴气(雌气)右行,始于五月夏至。京房亦用“六日七分说”,只是在卦爻具体的值日安排上与其师傅、师祖稍有不同,因具体的卦爻值日过于繁琐,此不赘述。

焦延寿易学及其著作《易林》有一重要特点,“其说长于灾变”,即讲灾异,且“房用之尤精”,“房以明灾异得幸”,从《汉书》的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焦、京的易学渊源。而要溯其源头,还要归功于焦氏之师孟喜,因为“孟喜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一改师法将易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首倡卦气,主阴阳灾异。 ”[7](P65)

从《易林》以及京房著作中,也可以明确看出“灾异说”在这对师徒之间的传承。京房著作甚丰,但多已亡佚,今仅存《京氏易传》三卷,另有《别对灾异》,见存于《全汉文》卷四十四。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京氏章句》一卷,黄奭《汉学堂丛书》、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均有辑录。现举《别对灾异》数条,与《易林》对应林辞一一比照。因《易林》林辞重复较多,或大同小异,或完全相同,下文所引林辞只注明一个出处。

《别对灾异》有:

国有谗佞,朝有残臣,则日无光,暗冥不明。[8](P454)

《易林》有:

日在阜颠,向昧为昏。小人成群,君子伤伦。(《随之明夷》)

阴雾作慝,不见白日。邪径迷道,使君乱惑。(《复之鼎》)

《别对灾异》有:

人君好用佞邪,朝无忠臣,则月失其行。

《易林》则有:

昧昧暗暗,不知白黑。风雨乱扰,光明伏匿,幽王失国。(《小过之损》)

威权分离,乌夜徘徊。争蔽月光,大人诛伤。(《随之益》)

《别对灾异》有:

虹霓近日,则奸臣谋。贯日,则客代主专政,大臣乘枢。不救则兵至,宫殿战。

《易林》则为:

螮蝀充侧,佞人倾惑。女谒横行,正道壅塞。(《蛊之复》)

从上述引文可以明确看出京房在“灾异说”上是和焦延寿师徒相承的。“灾异说”肇始于董仲舒,发扬光大者乃焦、京师徒。董仲舒还只是以“灾异”来预言政局变化,给人主起警示作用;焦、京师徒的“灾异说”是以政治为因,灾异为果,政治浑浊则灾异显现,统治虐乱则灾异频出,从而形成了西汉中后期独特的“浊政”——“灾异”因果关系说。这种“灾异”新说是焦、京师徒干预朝政,向当时的昏君佞臣作斗争的有力武器,且京房最终因此而牺牲,“这一新说的创始者,可能是焦延寿,而发扬光大应用于实际斗争中者,是京房”[2](P545)。

综上所述,焦延寿受易于孟喜,传易于京房,在著名的孟、京易学派别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古人在孟、焦、京易学传承中的某些偏见,如“焦氏易固无所本,说焦易出孟氏固谬矣”[9](P9),到了应该被抛弃的时候了。如果没有焦延寿,孟氏易学可能会成为绝学,而京氏易学也可能不会称霸有汉一朝。当代易学名家黄寿祺先生的一番论述,很好地概况了焦延寿易学的渊源流变:

孟喜受易家阴阳,立十二月辟卦,其说本于气,以准天时、明人事,授之焦赣;焦赣又得隐士之说五行消复,授之京房;房兼而用之,长于灾变,布六十四卦与一岁中,卦直六日七分,迭更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独成一家。[10](P3)

二、《周易》在东汉以前的传承

从上文的论述可知,孟喜、焦延寿、京房易学乃一脉相传,渊源有自。那么,我们不妨再梳理一番《周易》在孟喜、焦延寿、京房前后的传承。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周易》作者和成书年代向有争议。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 孔氏为之 《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1](P19)

班固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东汉的经师们又认为爻辞是周公旦所作,于是到了宋朝朱熹便概括《周易》的作者为“人更四圣”说。但自欧阳修始,便有人怀疑“人更三圣”说。清人姚际恒、康有为等均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影响深远,直至“五四”以后的疑古学派。“五四”以后新史学兴起,学者纷纷提出怀疑,关于《周易》的作者,普遍认为《易经》非文王周公所作。而成书年代,则有周初说、春秋中期说、战国说等不同观点。这其中最重要的证据在于卦爻辞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的出现在文王周公之后。顾颉刚在《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中考证出康侯即卫康叔,分封于卫,乃武王之弟,其事迹在武王之后,从而推断卦爻辞非文王所作,断定 《周易》成书于西周初叶,成为学界定论。[11](P1-36)《易经》 创作年代, 诚如朱伯崑所言, “其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的产物。因为卦爻辞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下限没有晚于西周初期者。”[12](P7)

关于《易传》作者,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道: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生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13](P3296)

司马迁认为《易传》和《春秋》都是孔子所作,故其还说“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并把“正易传,继春秋”看成是对孔子事业的继承。但后人已纷纷提出怀疑,时至今日,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已成定论。其基本上成书于先秦,从其思想倾向、人物事件等来看,乃战国时期的著作无疑。

《周易》列于《诗》、《书》、《礼》、《乐》、《春秋》之先,居六经之首,地位无比崇高,其他经籍无法撼之,后人对其研究,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呈现出一种专门的学问——易学。易学有自己的理论系统、发展阶段、流派传承,从而使得《周易》这部古老的经典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并在各个不同时代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汉代的象数易、宋明的理学易等等,从而“对我国古代的哲学、宗教、科学、文学艺术以及政治和伦理生活都起了深刻的影响,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丰碑”[12](P1)。

关于《周易》的传承,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明确记载道:

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州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13](P2211)

在《史记·儒林列传》中也有着相同记载,只是略去中间的传承。从中可以看出《周易》在先秦至汉初脉络分明的传承关系,亦如司马贞 《史记索引》所言,“自商瞿至杨何,凡八代相传”,张守节《史记正义》道:“商瞿至杨何凡八代。”[13](P2212)田何以下已经进入汉世,故《汉书》对田何以后的易学传承详加记载,田何以前则一笔带过。易学在田何以前的传承虽然谱系清楚,但是人物却非常陌生,没有过多的史料记载,且不绝于秦火,“从各方面推测均为筮术的传承,而非儒门易学的传承”,[14](P241)言之有理。

《周易》在西汉的传承,《汉书·儒林传》中有着条分缕析的记载:

汉兴,田和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着《易传》数篇。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太中大夫。齐即墨城,至城阳相。广川孟但,为太子门大夫。鲁周霸、莒衡胡、临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 要言《易》者本之田何。[1](P33597)

田何为孔子嫡传六代传人,在西汉易学传承中地位极其重要,如班固所言,“《易》者本之田何”。田何,字子庄,淄川(今属山东省淄博市)人。汉初迁徙至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故号杜田生。田何弟子众多,其中最为显明的有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

孔子易学七代传人以丁宽最为显著。丁宽,字子襄,梁(今河南商丘南)人。汉景帝时,为梁孝王将军,曾抗击吴楚七国叛军,号丁将军。他是田何弟子中超群脱俗的一个,在田何门下“尽得其学”。学成东归时,田何曾叹息道:“《易》以东矣!”后来他又从周王孙受古义,声誉日著。曾作三万言之《易说》,其书“训诂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易说》一书今已亡佚,而在《汉书·艺文志》易类中著录有丁宽著《丁氏》八篇。丁宽的易学传承,《汉书·儒林传》有载:

宽授同郡砀田王孙。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1](P3598)

田王孙,砀县(今河南省永城县东)人,乃孔子易学八代传人,司马贞、张守节等人已述之。田王孙曾被立为博士,授易于施雠、孟喜、梁丘贺。而施、孟、梁丘正处于汉武帝至汉宣帝之时,也是易学兴盛变革之时。

施雠,字长卿,沛县人,曾立为博士,为人谦让,梁丘贺曾夸赞他 “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授易于梁丘贺之子梁丘临、张禹、鲁伯。后张禹授易于彭宣、戴崇;鲁伯授易于毛莫如、邴丹。施雠一派张禹、彭宣最为有名,故“由是施家有张、彭之学”。[1](P3598)

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人。其父孟卿善《礼》、《春秋》,认为《礼经》多而《春秋》繁杂,故让孟喜师事田王孙学易。孟喜授易于同郡白光、沛人翟牧,皆立为博士,“由是有翟、孟、白之学”。另有蜀人赵宾“持论巧慧,《易》家不能难”,冒称学易于孟喜,孟喜起初承认,后不予认可。

梁丘贺,字长翁,琅琊诸县(今山东省诸城市)人,为人工心计,善言说,精筮占,得汉宣帝宠幸,为太中大夫,给事中,后官至少府。贺原本学易于太中大夫京房(此京房非焦延寿学生京房),后转投田王孙门下。贺传易学于其子梁丘临。梁丘临传易于王骏、五鹿充宗。五鹿充宗又授易于士孙张、邓彭祖、卫咸等人,皆名扬海内、官动朝野,《汉书·儒林传》有载:

张为博士,至扬州牧,光禄大夫给事中,家世传业。彭祖,真定太傅。咸,王莽讲学大夫。由是梁丘有士孙、邓、衡之学。[1](P3601)

西汉易学中还有最为著名的一位大师——京房,其在易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远超施、孟、梁丘诸人,创立了包含“六亲说”“八宫说”“世应说”“飞伏说”等在内的体系繁杂的“京氏易学”。京房师从焦延寿学易,前文有述,后授易于殷嘉、姚平、乘弘,皆为郎,得立为博士。

猜你喜欢
灾变灾异延寿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灾异”新论:灾异、灾异思想与经学灾异说
身残承载情无限——记延寿镇永安村会计、村医景玉珠同志
陆贾、贾谊到董仲舒的灾异思想演进略论*
智慧、魅力,未有的补充以及“灾变”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灰灾变多项式模型的小麦产量预测*
政治权力绑架下的西汉天人感应灾异说
与激光聚变、自然灾害和深空探测等相关的非线性动力学斑图和轨道稳定性研究2013年度报告
南充市主要粮油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及灾变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