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若健,张震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国自古以来都对自然充满尊崇敬畏之情,“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不显示了人们对自然的遵从和效法,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与自然融合共存,和谐共生。无论你是否在意,你都自觉不自觉的直接或者间接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引导,从农业到工业、商业,科技、教育亦是如此。“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正是中国古代先民遵从、效法自然,根据自然规律进行农耕、播种、开展各项工作的最佳体现。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进一步凸显出了其文化性、科学性和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文化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时代,按照中国文化战略的安排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不断增强民族精神力量。对图形设计中“二十四节气”文化元素的应用研究,正是基于以上安排要求,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将单纯的“二十四节气”名称称谓,通过文化元素提炼而逐步实现应用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先民通过感受、记录昼夜、四季、天气、气候变化周期规律,探索、发现自然中的法则,逐步研究并慢慢掌握的,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可以从自然现象、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三个方面对“二十四节气”进行文化元素提炼,重点突出形态提炼中的文化意义和意境联想,为设计研究做好铺垫工作。
自然现象是人们可感、可知的物态存在,对季节、气温、降雨、物候类自然现象的文化元素提炼应在充分了解节气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季节类节气多为时间类把握;气温类节气和降雨类节气,多代表某种情绪和行为体现;物候类节气多代表某种收获和生命状态。例如:“立春”,天气寒暖,周而复始,阳光、青草、嫩芽以及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盼望是该节气的重要特征;“春分”,春天过半,昼夜均等,节日、祭祀庆典、踏青、放风筝、簪花喝酒、送上祝福必不可少;“立夏”,春天已过,炎暑将临,雷雨增多,生物繁茂,“斗蛋”“尝新”是其文化习俗的重要体现;“夏至”天气开始炎热,春天已成过去,祭神祀祖、消夏避暑是其主要特征;“大暑”“大寒”全年温度的两个极端,或聒噪,或惊喜,或绝望,或平静如水;“大雪”,如鹅毛,似棉花,冰魂雪魄、冰清玉洁;“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政治清明,人心归向”是其主要写照。
历史文化元素的提炼可主要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来源和历史典籍记录获得。如上文提到的《清明》,还有《七绝·雨水时节》《观田家》《淮南子·天文训》和《史记·夏本记》等,均对其有所描述。“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称谓经过千年演化、总结,所凝练的两个字可谓精简、准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哲学和行为思辨。“二十四节气”名称中共有48个汉字,其中22个字是重复的,所以,真正用于表达“二十四节气”的只有26个字。现规整如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中都有“立”字;“小满,小暑,小雪,小寒”四个节气中都有“小”字;“小暑,大暑,处暑”三个节气都有“暑”字;“大暑,大雪,大寒”中都有“大”字;“立春,春分”中都有“春”字;“雨水,谷雨”两个节气中都有“雨”字;“春分,秋分”两个节气中都有“分字”。这其中“夏”字使用两次,分别为“立夏,夏至”;“秋”字使用两次,分别为“立秋,秋分”;“露”字使用两次,分别为“白露,寒露”;“雪”字使用两次,分别为“大雪,小雪”。古人用26个汉字就总结出了一年365天复杂多变的农时气候,可谓精妙绝伦,实在是我辈应当深入思考、重点学习的。
风俗习惯文化元素的提炼可主要通过“二十四节气”特有的节日习俗、生活习惯和饮食养生方面的喜好而获得。不同的节气留下了不同的生活习俗,有些节日还会和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相重合。例如:雨水节气左右是元宵节(上元节),有着一元复始的寓意,在这一天,人们团聚在一起,外出赏月放烟花;端午节在芒种节气;处暑节气前后的农历七月十五为我国的中元节,这天人们祭祀祖先、放河灯,思念已故亲人;中秋节,处于秋分节气,早前有祭月的礼制,后改为每年八月十五,在这天人们穿上盛装,赏月、品月饼,感受“团圆”带来的天伦之乐;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当属“春节”,处于大寒节气,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举行腊祭、熬制腊八粥、腌制腊八蒜,到除夕夜准备年夜饭、放烟花爆竹、吃饺子守岁,是中华民俗文化的最重要体现形式之一。
古代人也很讲究养生,不同季节、节气对饮食和生活起居有着不同的喜好。谷雨时节,人们遵循节气变化增添衣服,同时在北方人们还吃香椿,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在南方人们采制谷雨茶,又称“二春茶”“雨前茶”,是茶中佳品。夏至时节,气候炎热,进入了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期,容易恶心头晕,缺乏食欲,因此起居上要求早睡早起、清淡为主,无论北方和南方在这个节气都爱吃面食。大暑节气,在山东南部地区还有喝暑羊(即喝羊汤)的习俗。此类风俗典故比比皆是,不一一陈述,重点是该类信息所带给我们文化印象感悟和提炼。
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元素提炼之后,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提炼的心理和物态文化元素对图形设计从色彩搭配、聚集图形、文字分解重构、图形同构、意象联想等角度运用不同设计手法进行应用实践,以提升未来专业创作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和艺术表达。
“二十四节气”主要就是通过记录、观察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总结出来的,所以不同的节气对应的自然景观纷繁各异。无论是天气变化、动植物活动还是其他行为表现,都可以通过表现不同节气的各自特点,有效的把各个节气区分开来。
1.通过色彩搭配表现季节冷暖。初春以来天气变暖,整个自然界的色调都是嫩芽绿、白色、粉色、浅黄色等浅色调,适合用一些邻近色表达一种舒适、自然的画面感觉。立夏之后的夏季几个节气,整个自然界的树木花草变成郁郁葱葱的颜色,这样的节气可大胆用深绿色、墨绿色、大红等鲜艳、深色的色系进行互补色调和。秋天的节气果实开始成熟,树叶逐渐凋落,黄色则成了整个自然界的主体色。冬天的节气自然界只剩下枯枝残叶,色彩感变弱,颜色减少,下雪天气则是白色居多,这些季节类节气可以用邻近色进行调和,统一色调。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色彩的错觉性、色彩的冷暖感等心理感觉来进行色彩表现。
2.通过图形聚集形式表现天气。图形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小的近似的元素进行重复组合,然后形成一个新的图形。如:在降雨类节气中利用聚集图形设计的手法将小的水滴形状进行有序重复,形成下雨的画面;同样,雪花等形状也可依此实现。
3.通过手法变化表现物候。物候类节气可以利用动植物的一个小场景来表现大的意境,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手绘和抽象图形运用,还可以利用不同节气里不同动植物的具体形态来进行节气映射。例如:清明时节燕子和柳枝的剪影,夏至节气的荷花,这些小场景都能反映出不同节气的不同特征。
文字图形的运用。文字作为一种设计形态,是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主要载体,发挥了显著的文化功能,其形体多姿多彩,语义气象万千,特别是汉字,体现的是一种音、形、意结合的独特样式,具有音律美、对称美、含蕴美的审美特点,在图形设计中起到了很好的装饰和传情达意作用,以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种形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媒介和交际工具。根据“二十四节气”文字的来源和排列规律来看,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图形简化设计。例如:将节气名称两个字简化成一个字,利用个各自标志性的几个笔画,来让人识别出来,这样形成的新图形带有强烈的设计感,既可以当作图形也可以当成文字来识别;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二十四节气”元素融入到书法艺术里,从而形成新的视觉图形,这样不仅把“二十四节气”用图形化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融入了更多的设计文化元素。
生活习俗和节日是日常生活的重要文化体现,图形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同构图形和意象联想把生活习俗中的一些相关的、不相关的图形元素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图形,或者从不同节气的不同食材入手来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图形设计,将想要传达的信息进行图形化描述,给观者更多的新鲜感和联想空间。例如:我们看到粽子就会联想到芒种时节的端午节,看到“青团”就会联想到清明节,看到凉面就想到夏至节气等。这些生活习俗和节日场景在大脑中的反映既为我们进行图形设计提供了素材选择的无限可能,又对“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意义进行了延伸和拓展。
文化承载精神,精神体现文化。对国家文化最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国家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政治优势,对我国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行着日益明显的输入和浸透,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等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也开始逐渐淡化,并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和生活,面对当前传统文化安全被持续侵化、污化、异化和弱化的现实情况,适时对“二十四节气”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创作和文化延伸、张扬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是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设计工作者和全体国人对自身文化环境及安全重新审视、反思和参与的重要手段,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文化衰退的现状,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为国家文化安全铸起新的钢铁屏障。
本成果系山东省“民间美术资源保护与研发”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