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视角下的古代公共家具研究

2018-02-11 10:33褚军刚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家具园林空间

褚军刚

(中国美术学院 上海设计学院,上海 201203)

城市公共家具是公共空间中重要的媒介,它具备特定的使用功能,同时其人性化、艺术化的设计可以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当下在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时,需要提高空间的可识别性、可阅读性、可参与性和可感知性,这些目标需要我们不断提升城市公共家具的空间叙事能力。古代没有成系统的公共家具,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出现类似公共家具的形式,可以看作是现代公共家具的雏形。空间叙事是古代公共家具的一个重要特色,由于中华文明绵延了五千多年,尤其是封建社会的时间跨度长,文化的延续性长,使得古代公共家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特点。通过对古代的公共家具空间叙事的研究,可以借鉴和启发,对当下促进城市公共家具的发展,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公共家具的类型通常可以分为休息设施、环境设施、交通设施、卫生设施、信息设施、照明设施等类型,而对比古代的公共家具,基本上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家具。例如古代的店招、招幌对应现在的标识设施、商业广告等;古代的驿亭对应现在的公交候车亭;古代的花灯对应现在的景观照明设施等。二者的区别在于建造的形式、材料、工艺和内涵的不同,这种差异性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导致的结果,本质上二者都具有相类似的使用功能或者叙事特点。

一、空间叙事衍生出公共家具

在中国古代很多活动本身具有空间叙事的特征,而在这些活动举行中所使用的一些工具或家具,逐步演变成为带有叙事特征的公共家具。例如古代的祭祀活动,祭祀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通过祭祀天神、地祇、人鬼来祈福。在封建社会,随着儒家文化的发展,祭祀变成了一种重要的礼典,有其严格的等级和特定的礼仪规范。祭祀活动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叙事,是在一个特定空间针对特定对象的空间叙事活动。这种叙事是围绕着敬神求神祈福目的——叙事动机;以贡献祭礼、祭文——叙事内容;伴随着舞蹈音乐——叙事形式等展开。在祭祀中用到的礼器如铜鼎、编钟等,就成为祭祀空间中特有的公共设施,并且具有空间叙事的要素特征。在河南安阳遗址出土的商代的后母戊大方鼎就是我国最早最大的青铜铸造的祭祀礼器。后来鼎逐渐演变成象征着国家权力的国之重器。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鼎成为等级划分的重要象征工具,用现代公共家具的类型学特征比较,祭祀用的礼器等具有了公共家具的属性。

古代军事战争频繁,如何及时传递军事信息尤为重要。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击鼓来传递警讯,在殷商时期,出现了来鼓这一职务,来鼓就相当于古代的通信兵。到了周朝,出现了利用烽火台来传递信息,通过点燃茅草和狼粪等,产生巨大的浓烟,来发出警报。这个用狼烟来传递警报的过程就是一个空间叙事的过程,可以短时间内让远距离的部队得到警报,连续点起狼烟,就有了快速的信息传递。可以说这是一种独特的叙事的方式,在早期军事斗争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信息传递系统的本身是为了克服远距离信息传递的困难,采用了击鼓、烽火等,但上述内容的信息内涵低,没法满足复杂的内容传递,狼烟就仅仅是一个符号,单纯的符号是无法传递更多军事内容和信息,于是开始有通信兵骑快马送加急的军文。途中士兵需要有休息,停靠,给马喂干草的地方,于是便在交通要道边建设了简易的驿亭供短暂休息。到了秦朝,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统一的邮驿制度,规定: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设驿站,这个驿亭就有了现代交通设施的雏形,而这种演变追根溯源是来自于早期的烽火叙事,来自于对军事情报更好的信息传递。

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在杏林讲学授课,通常是坐在一棵大杏树下面,众弟子围绕孔子,或席地而坐,或坐于山石之上,孔子在大树下传道解惑。在中国传统的乡村聚落景观中,许多乡村的村口成为乡民们议事讨论的场所,其典型的空间特征就是村口有一株大树,大树下面布置坐凳或山石,乡民们围坐在一起讨论村里的大小事宜。这是一种独特的叙事空间,从形式上与孔子授课的形式高度一致,而大树下布置的坐凳、山石等休息设施,成为与空间叙事活动密切相连的公共家具。

二、空间叙事载体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公共家具是空间叙事的载体之一,由于空间叙事内容丰富多样,也导致了公共家具的多样性。空间叙事的内容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审美性、纪念性、展示性。空间叙事的载体包括了建筑或园林中的匾额楹联、碑刻、华表、牌坊、摩崖石刻、招幌等多种形式。这些载体形成了古代公共家具中的展示设施、标识系统。

例如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一种特有的空间叙事的综合体,它集绘画、诗歌、园林三位一体展开园林空间的叙事。在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就成为点题的重要叙事形式,通过这些信息设施来展现审美的意境。例如在沧浪亭的石柱楹联中写到“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意思是大自然的美景是大自然赏赐给人类的无价之宝,那么临近的溪水,远方的青山都含有深情。这幅对联的作者是清朝梁章钜,他通过寄情山水、寄情大自然表达了人们对青山绿水的向往。而仰止亭的亭额“仰止”取自《诗经.车辖》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比喻高尚的道德令人仰慕。这些提示性、展示型的匾额楹联,是古代公共家具中信息传递、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碑刻是古代一种特有的纪念性的公共家具,这种形式一直延续至今,也常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用。在古代会对一些重要人物或事件通过碑刻的方式记录下来。例如在汉代,老百姓在地方的父母官离任时,会对官员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一种是通过口碑宣传,另一种主要的方式是通过刻碑立传,这种碑刻的内容主要是为官员歌功颂德,记录官员为百姓所作的贡献等。朝廷或者上级官员也往往通过为下级官员立碑来表彰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这种纪念性的碑刻,如果尺度较小则成为公共家具的标识系统的一部分,如果尺度较大则演变为纪念性建筑,如大型纪念碑等,从其发源来看,其实质仍为通过纪念性的空间叙事来记录事件、表彰人物。

三、空间叙事形式的附属性

《周礼.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通过《周礼.考工记》的上述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匠人制作器物时,并不是仅仅考虑材料和工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天时地气既包含了自然因素,也包含了复杂的社会人文因素。这种复合多元的思考方式,也表现为古代公共家具在空间叙事时,有时候是和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依附于建筑之中,或者是某种空间叙事形式的一部分。这些公共家具起源于建筑,随着时间的演变,形式功能不断发展,最终形成独立的形式。例如华表,最初是作为谤木的形式出现,相传尧舜时代,在交通要道旁设“诽谤之木”,以示王者纳谏。到了汉代,华表是木制,通常是立于道路交叉口、桥头、村口等,木柱上设二块十字交叉的木板,成为路标,起到指示道路的作用,华表成为最初的道路指示系统。唐宋时期弱化了华表作为路标的功能,华表开始演化为纪念装饰为主的建筑物,通常布置于官署、坟墓或者重要的地标处,华表弱化了路标的功能,更多的是象征和装饰的功能。唐代以后的华表改木制为石制,制作更为精美。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制于明朝,高9.57米,巨龙盘柱,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也经常会有用华表作为标志性景观,或者采用华表造型的景观灯柱,来彰显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

古代的公共家具早期往往附属于建筑物,或则附属于特定的空间叙事形式。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在空间叙事时是高度依附于整体的园林环境的,离开了园林来单独谈匾额楹联所呈现的审美意境是残缺不完整的。同样古代的烽火台是古代战争设施的一部分,信息的传递也是与军事战争融为一体的。

四、空间叙事内容的阶层分化

古代公共家具空间叙事的内容具有非常明显的阶级分化的特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封建礼教成为约束人们社会生活的软规则。王权、贵族、士大夫阶层是主要的统治力量,他们的统治力有时会通过公共家具的空间叙事传递给底层的民众。在以儒家文化为尊的社会,古代公共家具的功能、形式和内涵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朝代不同,但大家遵循着共同的文化理念。例如牌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纪念性的建筑物,它本身是没有具体的使用功能,相当于现代公共家具中的标志性景观。古时候树立牌坊旨在表彰功德、宣扬忠孝礼仪思想等,牌坊作为空间叙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封建礼教内容的宣扬来维系封建权贵的统治,这就表现出典型的阶级性特征。其他的古代公共家具也都或多或少的带有这阶层分化的特点。例如古代北方地区的栓马桩,庄户人家门前栓马桩的石材雕刻的纹饰和高度大小,都隐形地传递出主人财富和阶层的差别,体现的是阶层的分化。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北方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的私家园林,在建设初期,其实都是为权贵阶层所享用的,普通的民众是鲜有机会去体验古典园林的曼妙,古典园林空间叙事传递的审美理念,与民众的实际生活体验相去甚远,古典园林的审美在封建社会也属于上层建筑的语言,使得古典园林的空间叙事带有一定的阶级性。

五、总结

古代公共家具很多是附属于建筑物当中或者逐步分离出来的,它与整个建筑或者整个环境空间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融合性。中国的古代公共家具是伴随着漫长的中华文明一起演变和发展,在当下的现代公共家具设计中,可能在材料、形式、功能、科技等方面与古代公共家具有所不同,但是在文化内涵上,在空间叙事上,还是有许多地方需要从古代公共家具中学习和借鉴的。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文明形成一种稳定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也使得许多古代的公共家具穿越时空,留下了永恒的文化魅力。现代设计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民主性,我们在整个公共家具的空间叙事中,要叙述自然,叙述我们当代的人文价值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研究古代公共家具的空间叙事,研究其间蕴藏的传统智慧,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讲述当代的故事,可以更好地延续文脉,构建起独特的场所精神,来改进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

中国美术学院重点课题:基于空间叙事的城市感性家具设计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 ZD2017004

猜你喜欢
家具园林空间
空间是什么?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清代园林初探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创享空间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