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尽美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8-02-12 03:13陈利霞
关键词:王尽美师范教育文集

陈利霞

(山东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不但为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对教育问题也颇有研究。在山东第一师范求学期间,王尽美对“教育救国”抱有极大期望,连续发表了多篇教育论文*主要包括王尽美在1920-1921年间发表的《乡村教育大半如此》、《我对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和《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三篇论文。,深刻剖析了乡村教育及师范教育的落后现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一系列主张,形成了内容丰富、特征鲜明的教育思想。今年是王尽美诞辰120周年,重新梳理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可以看出他关注教育的坚定立场和教育改革的远见卓识,而且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王尽美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王尽美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乡村教育和师范教育两大方面,其中师范教育主要是指以乡村教师为培养目标的中等师范教育*陈彩琴:《王尽美的乡村教育和师范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评析》,《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8辑),2008年第9期,第67页。。虽然当时的教育整体状况可以用“腐败黑暗”四字概括,但相较于城市教育,乡村教育情况更为严重。因此,落后的乡村教育以及决定乡村教育未来发展的中等师范教育成为王尽美关注的焦点。

(一)王尽美的乡村教育思想

1.王尽美痛陈乡村教育腐败黑暗的现状

针对乡村教育的落后状况,王尽美痛心疾首:“山东的乡村教育,自我们看来,不配说不良,只可说是没有。按乡村教育不良这句话,只可说其学校腐败,学制不宜,那末,就其原有的大概,整顿整顿就是了。哪知我们山东的乡村教育,连个腐败的雏形都不具,待往哪里改良去?”*《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王尽美:《王尽美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他严厉谴责当时的教育官员对教育工作敷衍塞责,对作为工作重点的普及教育置若罔闻。进而,王尽美剖释乡村教育落后的具体表现:

第一,乡绅主导教育大权。“握乡村教育大权的,不是有教育经验的育教者,而是横行乡曲的绅士。”*《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19页,第22页,第18页,第22页,第23页,第18页,第23页。这些乡绅、地主之所以注资教育,只为满足光宗耀祖、显赫门楣的虚荣心而已。“因为办学是很名誉的事,很受官厅奖励的,很受士大夫欢迎的”*《乡村教育大半如此》,王尽美:《王尽美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由其主导教育大权,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因乡村教师工作辛苦、环境寂寞、收入微薄,师范毕业生不愿去乡村任教,都希望到城市谋职,致使“掌乡村学校教鞭的,不是前清进学的秀才、廪生……老童生,就是县立单级分所六个月的毕业生,及高小毕业不能升学的学生,甚至在私塾里念一、二年书,仅识得几个字的,也居然办起教育事业来。”*《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19页,第22页,第18页,第22页,第23页,第18页,第23页。严重缺乏优秀教师是导致当时乡村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教学设施破败。大多数乡村学校没有独立的校舍,把庙宇里的空置闲屋作为教室、教师办公室等场所,桌凳高矮不一,黑板大小不齐,教材因陋就简。为学生购置新式教具、定制规范校服的乡村学校相当少见。

第四,教学观念陈腐。乡村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国文教材背诵为主,其他科目如音乐、体操、算术、手工等形同虚设,乡村教师或因为自身抵触情绪或因为知识储备有限,不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第五,新校普及缓慢。虽然政府勒令办学,但因为经济困难、风气闭塞,乡村新式学校的扩张速度远远不及私塾数量的迅猛增加。在农村,能够接受教育的是家境殷实的孩子,他们在私塾学习千字文、百家姓、四言杂字、日用杂字等知识,一切以实用为目的。

2.王尽美主张对乡村教育进行彻底改造

王尽美将乡村教育视为改造社会的强有力武器,主张彻底改造腐败落后的乡村教育,“于今我们既对于现在的社会组织,表示不满意,当然要实行下改造的功夫,我们相信第一步的作法,要先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19页,第22页,第18页,第22页,第23页,第18页,第23页。

对乡村教育进行改造,必须消除悬殊的社会贫富阶级差别。王尽美指出,由于乡村教育的主导权被乡绅、地主、资本家垄断把持并为其服务,大多数农村孩子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因而,“要普及乡村教育,使平民都有识字的机会,非先打破贫富阶级不可。”*《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19页,第22页,第18页,第22页,第23页,第18页,第23页。然而,打破贫富阶级差别在旧中国是个异常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在这种情况下,王尽美认为乡村教育尤为关键,“在这运动打破贫富阶级的期间里,乡村教育更加要紧。”⑥

对乡村教育进行改造,还必须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只有配备优秀的师资,乡村教育的落后状况才有希望得以改变。王尽美期望通过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的有机结合,最终彻底改造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利器,而师范教育又为乡村教育的基础。”*《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19页,第22页,第18页,第22页,第23页,第18页,第23页。“将来谋普及平民教育,提高平民知识,是不能不盼望把握乡村教育命脉的师范教育的改造。”*《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19页,第22页,第18页,第22页,第23页,第18页,第23页。

(二)王尽美的师范教育思想

王尽美认为,在国民教育序列中,师范教育是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师范里一位学生就是发达教育的一个孢子,将来能把我四万万同胞的腐败脑筋洗刷净尽,更换上光明纯洁的思想”*⑩《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王尽美:《王尽美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第11页。。通过领导“学潮”,王尽美清醒地认识到脱离社会实际的旧师范教育不可能通过撤换校长、辞退举人教师彻底改变,呼吁对其彻底改造,以适应乡村教育对优秀师资的迫切需要。

1.明确师范教育的宗旨目的。王尽美对教育宗旨、目的都不明确的旧师范教育深恶痛绝:“这样非驴非马的学校,直接陷害青年,间接流毒社会。”*《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19页,第22页,第18页,第22页,第23页,第18页,第23页。他认为师范教育的宗旨应是“使学生除得到应用的学识外,还要有应付环境的能力,有创作新教育的精神”*《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8页,第20页,第25页,第8页,第8页,第10页,第10页。。在明确师范教育办学宗旨的前提下,当务之急是端正师范教育的目的,师范教育不应该成为官绅“奔走官衙欺压小民的工具”*《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8页,第20页,第25页,第8页,第8页,第10页,第10页。,而应当培养懂教育、明事理的教育人才,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思想。

2.强调师范教育的独立地位。王尽美认为师范教育具有独立地位,告诫师范教育者弄清楚师范教育的实质,师范生要清楚自己将来承担的职责。他一语道破当时师范教育的最大弊端,即“中校式挂上师范的招牌”*《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8页,第20页,第25页,第8页,第8页,第10页,第10页。。其实,二者的功能、目的存在明显差别:中学教育是学生升学的过渡,是向上直进的纵向教育,“升学不致落榜,便尽了他教育的能事”*《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19页,第22页,第18页,第22页,第23页,第18页,第23页。;师范教育则是平面发展的横向教育。师范生毕业后,“不能透彻了解教育原理,没有改造环境的能力,势必陷入万恶社会的旋涡里与之同化”*《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8页,第20页,第25页,第8页,第8页,第10页,第10页。。因此,为了培养合格的教育人才,王尽美建议优化教科书,改良授课内容,教授师范教育应有的知识。在培养乡村教师的初级师范,王尽美反对研究高深的理论,倡导传授教育常识、普通事理,教小学不需要学识丰富、欠缺教学经验的科学家、文学家。

3.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王尽美认为,培养、提高师范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师范学校按照学生年级层次安排参观、调研、实习。第一学年安排学生参观学校,要让其明确参观目的,深入了解该校的核心精神,“参观一校,就把一校的精华得来”*《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8页,第20页,第25页,第8页,第8页,第10页,第10页。,并将心得体会在同学间开展讨论,与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对照,从而“将来自己办学的时候,知所取舍,一定得益不少。”*《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8页,第20页,第25页,第8页,第8页,第10页,第10页。假期组织学生调研有助于培养学生教育改良等能力,第二学年开展的实习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训练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王尽美教育思想的特点

通过梳理和研究王尽美的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王尽美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超前性、平民大众性、社会实践性、内在融合性等鲜明的特征。

(一)时代超前性

在“五四”前后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下,王尽美不但深刻地揭露当时山东的教育现状,而且积极地探索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教育思想具有时代超前性。在党内王尽美最先关注乡村,他对乡村教育、乡村社会进行思索和研究时,多数共产党人还没有意识到农村问题的重要性。与同时期的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乡村教育代表人物相比,王尽美更早注意到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深刻认识到改造教育、改造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探索行之有效的救国之路时,王尽美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认真审视教育改造和社会改造的辩证关系,创造性地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把中国革命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的具体任务统一起来。由于投身革命洪流,王尽美没有提出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未能身体力行参与教育实践,但他后来从事的革命活动是其早期改造教育、改造社会的理想在现实层面上的演进与实现,二者契合相接、彼此印证。因此,王尽美站在时代的潮头,对乡村教育和乡村师范教育进行了宝贵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现代教育观点,在乡村教育和乡村师范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二)平民大众性

王尽美将平民教育定义为与“贵族教育”、“精英教育”相对立、面向人口最大多数平民百姓的教育,它注重劳苦群众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平等。他由衷关心平民百姓的疾苦特别是受教育的状况,深切同情求学无门的贫苦子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乡村教育的本质,“不过是富贵人家的专利品”*《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19页,第22页。。山东的乡村里,不是没有学校,是没有平民子弟能进入的学校。“所施的教育,不是要去提高平民的知识,是要造出些鱼肉乡民的小绅士。”*《乡村教育大半如此》,王尽美:《王尽美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增加这类学校的数量根本无济于事,“不过是为富贵人家多开几处升官发财的公司,多害些脑筋洁白的青年”*《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19页,第22页。。为唤醒劳苦民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王尽美树立了“贵族教育变为平民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他提出了彻底改革旧教育,实行平民大众教育的主张,为广泛传播布尔什维主义创造条件。

(三)社会实践性

为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王尽美认为社会实践是教育活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发展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源泉,其教育思想具有社会实践性。在探寻教育改革途径时,他高度重视理论和实践统一,提倡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开阔师范生的视野,磨练师范生的意志,增长师范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师范教育除使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很多在校占最优等的同学,一投入社会大炉里,立刻软化起来。学到的学问并不能应用到实际上去,更加上开办乡村教育,意外艰难,没有应付的能力,处处窘迫,着着失败,卒变成随波合污的社会蠹。”*《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9页,第11页,第7页。为实现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王尽美提出了学与用相结合的教育方法,热切期盼师范生学以致用。“一面学功课,一面应用,那样作去,学功课更要格外认真,使思想与经验联合,必不致所学非所用。”*《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9页,第11页,第7页。同时,他坚决反对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的做法与倾向,认为脱离实际的学习方法不利于师范生的成长和进步。

(四)内在融合性

在师范求学期间,王尽美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立志“教育救国”到提出改造教育的主张,从怀疑“教育救国”到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贯穿其思想发展的主线是爱国救亡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因此,王尽美的教育思想与他的革命思想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具有内在融合性。最初,王尽美是“教育救国”的坚定信仰者,期望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接触先进思想,掌握科学知识,以此实现救国救民的夙愿。但是,充斥着陈词滥调的师范教育使王尽美产生了困惑和质疑,他常常反躬自问:“你于教育原理上得到怎样的知识,现在乡村教育是怎样,平民教育要怎样去提倡法,……什么是新教育,教育的目的在哪里,教育的方法是怎样”*《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9页,第11页,第7页。。“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和新思潮蓬勃发展,知识青年的思想在急剧地变化着。通过阅读进步书刊和马列著作,王尽美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救国”的历史局限性,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教育救国”的幻想,逐步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王尽美对乡村教育、师范教育的批判与反思,最终使其走上无产阶级职业革命道路,为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福祉奋斗终身。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王尽美的教育思想和革命思想相互渗透、紧密融合,是绵延发展的内在统一整体。

三、王尽美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虽然王尽美的教育思想是针对20世纪20年代的农村有感而发,但其教育思想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展现的鲜明特征,对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王尽美关于乡村教育的论述,不但在当时切中时弊,而且在近一个世纪后,对我国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设定的一个新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文化为魂,这一战略的实施必然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进一步体现了农村教育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坚持农村教育至关重要地位不动摇。当年王尽美极力主张“乡村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利器”*《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18页,第23页,第19页,第21页。,也是我们今天改造乡村、改造社会的原因所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办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人才,才能建一流国家。而要办好教育,农村教育绝对不容忽视。重视农村教育,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与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休戚与共,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突出强调了农村教育的重要地位,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力办好农村学校。乡村学校承担启迪民智的任务,“普及平民教育,提高平民知识”*《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18页,第23页,第19页,第21页。,是农村的中心和希望所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年轻人大量外出,乡村学校生源急剧减少,众多乡村学校撤点合并,“村村有学校”的农村学校基本布局被打破,学校从村落中撤离。无论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应运而生,还是乡村学校向城镇或中心村落的集中,都使得乡村教育的文化重心开始远离村庄。失去学校的村庄失去了文化氛围,也失去了勃勃生气,正如一位乡村老人所说:“村庄没有了学校,就像人没有了孩子。”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随着乡村小学的大量撤并,悠久的乡村教育文化根脉失去了源源不断的滋养,犹如缺乏营养、根基孱弱的小树,不能成长发展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振兴农村教育,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融合起来,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便使农村教育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普及农村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公正

王尽美认为,乡村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在于农民的贫困和农民不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孩子因贫困失学、辍学的问题已不复存在,但他谈及的农民不信仰教育在现实中仍变相地存在,主要表现为农村家庭教育高投入与低回报之间的巨大反差引发的农民对子女接受教育态度的显著变化。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必须着力改变乡村教育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状况,才能让农民重树对教育的信心。

在全面普及城乡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推进教育公平公正、均衡发展成为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9月10日。为了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应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将乡村学校由“弱”变“强”。

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办乡村学校,首感困难的就是经济。”*《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18页,第23页,第19页,第21页。经费投入成为制约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教学点有充足、独立的教育经费,有效减轻农民家庭教育负担。同时,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不断强化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让农村孩子“有学上”,还要努力让他们“上好学”。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作为职业,教师“也同旁的工作一样,绝不是饿着肚子、光着身子能干了的”*《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王尽美:《王尽美文集》,第18页,第23页,第19页,第21页。。乡村教师待遇不高成为制约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大力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增强教师职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制定长效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对于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晋级、子女入学等方面享有优先权,真正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旧中国,乡村学校教学设施简单,以记忆、背诵为主,音、体、美等科目无法开课,严重影响学生对外界的认知和对知识的渴求。信息化时代,利用网络直播、录播、“双师课堂”等互联网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和任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有效缓解农村师资短缺,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手段有助于解决农村教师发音不准、书写不规范等问题;有助于拓宽其知识面,迅速提升教学水平和技能;有助于增强乡村学校的吸引力,减少乡村学校生源流失现象。

我国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存在的巨大差距,成为制约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采取增加经费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发展教育信息化等措施,共同助力乡村教育,才能有效推进教育公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三)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王尽美猛烈抨击乡村教育腐败黑暗的状况,揭示旧教育的本质,期盼通过改造教育,增加平民知识,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他提出的乡村教育改革对策、方略有助于我们审视当今农村教育改革的定位与目的,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途径。

农村教育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能否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关乎中国教育改革成败的全局。只有在包括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在内的基础教育得到健康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乡村振兴才能有强劲持续的动力。

转变教育理念。农村义务教育受城市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以培养善于考试的学生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乡村学校成为乡村学生逃离乡村进入城市的工具。转变这一理念,并非限制乡村学生的未来发展,而是要改变乡村教育只为培养极少数走出去的精英而努力,忽视大多数乡村学生的未来发展。当前,农村教育必须杜绝“唯升学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综合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联系农村生活实际开设实用技术课程,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等。乡村振兴亟需大量既有文化素质又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新型农民。此外,在激烈的升学竞争背景下,不仅乡村学校的管理者及教师的观念要及时转变,也要引导乡村学生及其家长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人人都应成为有用之才。

创新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是基于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促进学习者释放自身潜能。在教学实践中,农村学校应按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多样化、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改变被动传授、机械训练、简单重复的课堂教学,把学、思、知、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帮助每一位学生唤醒自己的优势潜能,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

提高师资素质。王尽美把乡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归咎于缺乏良好的师资力量。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已进入到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为任务的新阶段。教师素质高低、敬业与否,愈益成为解决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瓶颈。为尽快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应加大农村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力度,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努力让每一名乡村教师都能达到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培养音、体、美等农村学校紧缺的学科教师。此外,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农村学校输送大批骨干教师。建立健全轮流任教制度,吸引、鼓励优秀师资到乡村任教,实现当地城镇中心校与乡村教学点共享优秀教师资源。

猜你喜欢
王尽美师范教育文集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熊铁基文集》出版
封入土墙的照片
王尽美:尽善尽美唯解放
王尽美:尽善尽美唯解放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高举师范教育大旗 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天水师范学院创新办学模式纪实
《郭汉城文集》简介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试论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共存之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