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对青年教育的意义

2018-02-12 12:32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特色

何 定 龙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大学),重庆市 400715)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成为习近平系列重要论述中的一个关键词,一再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他还提到,“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主会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统观他的相关重要论述,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自信”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是确定无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究其实质而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在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中,凝聚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3]133。中华民族发展几千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3]133,这是凝聚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的根本条件,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源泉。由此看来,有没有“文化自信”,能不能坚持“文化自信”,在今天这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4]的时代,意义极为重要,影响极其深远。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指明了道路。但是我们知道,再伟大的理想和目标,都需要通过人的高度认同和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其中,当代中国青年是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在“文化自信”思想的指引下,“如何开展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教育”和“教育出怎样的当代中国青年”,是决定国家与民族未来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对青年教育的意义,是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做好新时代青年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形成缘由与内在蕴涵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是历史沉淀与现实需求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在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支持下,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中国和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敬重和向往。这是历史的事实,不容抹黑,无法抹黑。但自近代以来,由于文化自身的积弊,加之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不但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脚步和方向,造成种种积弱积弊,陷入被动挨打,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更重要的是,这使中国人持久地质疑和轻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即本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事实上,“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3]119!在文化中蕴藏着我们的传统,我们的理想,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它决定着:我们是谁?我们认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显然,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遭遇的重大挫折和由此带来的巨大屈辱,在令我们奋起抗争的同时,也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和精神迷茫。这是国力衰落、“自信力”丧失带来的精神恶果。但是,在中国革命胜利近70年,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已极大丰富,综合国力日趋上升,正处于向负责任大国的转型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创伤愈合了吗?精神迷茫解除了吗?答案显然不是那么的乐观和简单。因为内部有矛盾,外部有挑战。

在内部,借助一定时期的社会和经济矛盾,鼓吹文化虚无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影响青年一代精神塑造的武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这个矛盾在短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特别是处在国内各项改革的深水区,各种敌对的利益集团和势力不断利用各种媒体夸大、歪曲、捏造、诬陷一些事例,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诋毁英雄,歪曲历史,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肆污蔑和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以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诱导中国人接受所谓西方的“公平”“民主”“自由”观念,鼓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完美,试图从精神上摧垮、控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意志。

在世界范围内,文化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武器。美国国际关系研究专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以“文明的冲突”模式重新理解世界政治,“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同时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6]。这一观点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文明的冲突”没有带来全面的文化认同,从而带来世界范围内的协调与和解,反而导致了愈演愈烈的冲突与对抗,东方与西方、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先进与落后、科技与自然,等等,基于文化的冲突与对抗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激烈展开。文化使我们变得不同,我们没有理由放弃自己的文化,从而泯灭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特别是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通过文化展示中国气派、中国声音、中国力量,从而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这两方面的原因都需要我们积极捍卫和发扬自身的优秀文化,以捍卫和开拓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权力。

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他高度认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即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里产生的伟大思想家的思想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塑造和巨大影响,彰显了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力量[3]119。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121这的确是为世界文明发展史所一再证明的,也是为漫长的中华文明史所证明了的。他说:“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3]119应该说,对文化的重要性及国内外斗争严峻局面的深刻认识,对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追求,构成了提出“文化自信”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文化自信”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必将对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

能不能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这将使当代青年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哪里?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那么,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呢?统观习近平的相关论述,“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确信和认同,以及对未来发展前途的笃定。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因此“文化自信”的“文化”应该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共产主义理想等内容。这“自信”不是盲目自大、妄自菲薄的,而是“扬弃”的自信,是在学习和认知、创新和发展、彰显和交流等过程中形成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源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刻感知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生长的土壤,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所在,是增强当代青年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增强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思想源泉。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辉煌历史,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从未中断并绵延至今,仍然发挥重要影响力的文明成果。习近平同志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7]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文化自信”的根基,否则“文化自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也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所孕育的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牺牲,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实现了各民族团结统一和国家繁荣富强,最终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极具中国革命特色的先进文化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革命文化精神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抗争的共同思想基础,是鼓励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精神支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不断前行。当前,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革命文化仍然是推动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不断前行的文化动力。坚定不移地传承中国革命文化,让它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激励新时代青年奋勇前行。

“文化自信”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的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在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中选择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在政治信念、市场意识、社会理念、公民伦理和人本精神等层面具有独特的内涵与价值,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最佳支撑,应该获得广大人民的坚信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支撑下,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特别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因此,坚持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当代中国青年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文化自信”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自信。习近平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8]所以,“文化自信”也包含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自信,只有人民有信仰,才能凝聚一心,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业,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可预见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社会主义的高级形态,最终一定能够实现。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重要原因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高度自信。共产主义理想是凝结中国人民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精神纽带,是在全球化浪潮下抵制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有力武器。因此,坚持文化自信,就要对共产主义理想保持高度自信,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

“文化自信”要在学习、创新、交流中实现。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9]4当代中国青年应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高度的“自信”,这种自信源自于中国文化几千年对中华民族发展创新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之中,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合历史和现实需求形成的、能彰显民族形象和力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杰出代表。所以中国青年的“文化自信”源于中国文化的伟大,那么,如何才能坚持这份“自信”呢?习近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世界、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9]9同时习近平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0]所以,“文化自信”要以学习和认同为基础,不能盲目自大或自我贬低,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认识;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需要辩证地吸收,不断地创新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也不能狂妄自大、自我膨胀,需要主动地彰显和交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对新时代青年的教育意义

马克思指出,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毛泽东曾勉励青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5]他们都一再强调青年之于国家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无可替代的巨大意义,主张要教育青年,使其成为革命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应该承担自身的历史责任,不断地学习、创新、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成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撑力量。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对教育新时代青年,引导青年学习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导青年学习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思想要求青年必须做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学习和坚信。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独立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因为文化的主体是民族,民族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亡则民族亡,所以,学习和认同民族文化是保持“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才会真正理解民族开拓与发展的历史,理解在这一过程中经历的艰辛和困难,并从中获得激励与动力。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11]这是为古今中外的文明史所一再证明的,征服者要摧毁的不止是肉体,甚至不必是肉体,而是精神。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自信”,必须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能断章取义、不求甚解,而要用辩证思维全面学习、认真研究,既要避免盲自尊大,陷入民族主义的泥淖;也不能妄自菲薄,为历史虚无主义所左右。习近平要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青年,不仅要求用生动的内容向青年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要求引导青年深刻学习、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文化自觉,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信心。习近平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谈到,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几个层面提出的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彰显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这是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的深刻解读和生动诠释。青年时期是学习的关键时期,更是自身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年要在自我品德培养的过程中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约束和规范自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己,自觉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当下,必须开展针对青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其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要加强组织和队伍保障,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青年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利用好课堂教学,将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融入教材,编写专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读本、理论刊物,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其二,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内涵,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充分彰显其中国特色。要结合中国历史和现实创作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特别是加强多媒体作品的创造,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随时、随地深入到青年群体中,激发和鼓舞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其三,要创新教育方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接受文化教育,形成文化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各类文化教育形式,生动具体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高水平、高质量的作品生动形象地教育当代青年,用真、善、美引领青年的思想,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合力,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的全方位开展,为青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入脑、入心”。同时,要借助网络新媒体等平台,主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众传播。加强对网络文化传播的控制和引导,强化主流文化阵地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总之,让青年学习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学校、社区、家庭和社会齐心协力开展专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

(二)引导青年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思想要求青年必须做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自信”源于事物本身的生命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腐朽不堪,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自信”也就无从谈起。近代中国国贫民弱、任人宰割的状况,不仅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停滞不前,也是文化腐朽的充分体现。在落后挨打的时代,是难以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的。只有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促使生产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状况下,才能创新和发展出文化的崭新面貌,使人民对自身文化真正“自信”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中国革命文化,还有社会主义文化,其一脉相承,不断创新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值得中国人民“自信”的伟大文化。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要求引导青年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发展、要繁荣,离不开当代青年去创新、去发展。青年应该在全面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在实践中努力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内涵,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青年具有学习能力强、对新事物的接受适应能力快、思想不够成熟等特点。因此,对青年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需要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这也是青年思想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结合现实,必须要有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广泛平台。其一,社会和学校要提供一个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平台,要坚持开放性和层次性原则,使不同年龄阶段和思想层次的青年都能在文化平台上获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养分,并主动完善和提升自我。其二,主流媒体、报刊、校园媒体等舆论阵地都需要开辟青年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平台,为青年大学生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指导和帮助,从而巩固和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青年的影响,鼓励青年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勇于开拓,脚踏实地。其三,青年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社会搭建宽阔的平台,其中家庭和学校起到主动引导和教育促进作用;党和政府应该通过加强对书店、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引导和建设,完善青年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场地、条件、媒介,积极引导和鼓励青年从事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工作,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和宏伟事业的发展中。因此,青年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整个社会齐心协力,团结协作搭建青年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宽阔平台。

(三)引导青年彰显和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思想要求青年必须做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彰显和交流。坚持“文化自信”,应该做到走出去、拿进来的有机结合。“走出去”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髓传播到全世界;有机地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为我所用,此所谓“拿进来”。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3]136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彰显和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活跃群体。青年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功能,不自我封闭、停滞不前,也不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以开阔的胸怀融合世界文化的优秀元素,“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12]。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需要青年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担负起彰显和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成果的历史使命。同时,中国青年需要积极地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成果精髓,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鲜的要素,推动文化交流,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更多的中国智慧,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传递更多的中国信心。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渠道不胜枚举,但青年彰显和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有效的渠道和方式,必须拓展彰显和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效渠道。其一,在“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商贸、交通、军事、旅游等政府和社会团体的交流去拓展青年的交流渠道。其二,加强国际国内学校间的合作交流,各个学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鼓励中国青年主动走向世界,同时广泛吸引外国优秀青年人才来到中国学习,促使青年的学习教育能够在彰显和交流中完成。其三,增强中外企业间的合作,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加强青年对不同国家企业文化的理解,加强青年对不同国家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其四,加强国际间青年思想的媒体交流,特别是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在坚持“文化自信”思想、武装青年头脑的基础上,全面地彰显和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全世界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情况,能结合自身民族的发展创造自身绚烂的文化成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成做出理论支撑。所以,应该立足新时代,不断拓展和创新青年彰显和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渠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将把我们带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坚持“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习近平高度重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和教育青年,并对当代青年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青年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思想内涵,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时代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交流和学习中主动彰显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青年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才能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信念、有作为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既为新时代青年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须勤学之;也为新时代青年教育规划了实践路径,须笃行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 习近平.中国梦,复兴路[G]//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1566.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6]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1.

[7]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8] 李章军.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锲而不舍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5-03-01(1).

[9]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 扎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N].人民日报,2017-04-22(1).

[11] 龚自珍.定庵续集:卷2[M].北京:世界书局,1935:4.

[12] 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2).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