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盲部病变临床特点及诊断研究进展

2018-02-14 09:59冉婕熙综述青审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重庆400016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13期
关键词:肠结核阑尾阑尾炎

冉婕熙 综述,高 青审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重庆 400016)

回盲部为消化系统的“中间地带”,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淋巴组织丰富,是各种消化道疾病的好发部位,常见阑尾炎、肠结核、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UC)、息肉等炎性病变。随着生活方式、环境等的改变,肿瘤性病变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以腺癌、淋巴瘤为主。但由于该区域位置隐蔽,早期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容易被漏诊、误诊,鉴别诊断十分困难。伴随各种影像学及内镜技术的发展,回盲部病变的检出率在不断提高。现就常见回盲部病种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回盲部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

回盲部位于右下腹,是以回盲瓣为中心的区域,主要包含回肠末端、阑尾、升结肠初始端及盲肠各10 cm左右的范围[1],盲肠为大肠起始部,粗而短,大部分被腹膜包裹,略可移动。回盲交界处形成回盲瓣,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因回肠末端与盲肠几乎成90°,导致肠套叠常发生在此。作为一个机械性屏障,既可以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又可以防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小肠,在结肠细菌大量繁殖进而侵犯小肠中起一定的保护作用。阑尾是近端开口于回盲瓣下且远端为盲端的盲管,由于阑尾动脉为一种无侧支终末动脉,当发生血运障碍时,易发生坏死。整个回盲部淋巴组织非常丰富,因此,作为肠道黏膜的防御屏障,在抵御肠道细菌感染时铸就了一道天然防线,反之,也导致了诸多以侵犯淋巴组织为主的疾病易在此发生。另外,回盲部肠腔宽肠壁薄,食糜停留时间长,也是其易好发炎性病变的生理解剖基础。

2 回盲部病变的病因构成

以往研究报道,回盲部病变以良性病变为主,次之恶性肿瘤[2-3]。近年研究显示,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4],因此,回盲部病变的早诊断、早治疗刻不容缓。

3 回盲部病变常见病因临床诊断要点

3.1回盲部炎性病变的临床和辅助检查特点

3.1.1炎症性肠病(IBD) IBD是近年研究热点,是一种由多病因引起的、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和复发性炎症,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主要包括UC、CD和病理学不能确定为UC或CD的未定型结肠炎[5],由于缺乏诊断“金标准”,目前,对于IBD的诊断是在综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并在排除其他疾病基础上做出的[6],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其中UC多合并黏液脓血便,CD相对特异临床表现包括肛周脓肿、瘘管形成。除此之外,IBD的肠外表现也不容忽视,常见有皮肤黏膜、肝、胆、骨、关节改变等,当出现上述肠外表现时常需仔细与白塞氏病作鉴别诊断[7]。肠镜加病理活检为其主要检查方法,UC主要镜下表现为连续弥漫分布的多发小溃疡及糜烂,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明显,以结肠黏膜及黏膜下为主,缓解期可见结肠带变浅或消失、假息肉和桥形黏膜,病理活检示固有膜全层弥漫性炎症、隐窝脓肿形成等;CD以末端回肠及邻近结肠病变为主,呈穿壁性炎症,镜下多为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的黏膜炎症,纵行或阿弗他溃疡、鹅卵石改变,较典型的病理学改变包括非干酪样肉芽肿、阿弗他溃疡、裂隙状溃疡。一般情况下,根据以上临床表现、肠镜及病理学检查,二者不难鉴别,但当其均累及结肠时,鉴别较困难,因此,临床需要方便准确、非侵入性、廉价的检测指标及方法实现IBD的鉴别诊断、评估分期和疗效判定,由此,粪便钙卫蛋白及血清自身抗体对IBD诊断价值的研究掀起新一轮高潮,其中,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抗杯状细胞抗体(GAB)、抗胰腺外分泌腺抗体(PAB)和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自身抗体[8-10],对于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活动度分期等方面有不同的作用。研究显示,PAB可作为CD的血清标志物,PANCA可作为UC的血清标志物,可分别用于CD和UC的鉴别诊断;GAB是与IBD相关的一种自身抗体,可作为IBD的辅助诊断,但不适用于CD与UC的鉴别诊断[11]。

3.1.2肠结核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主要位于回盲部,多继发于肺结核。常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交替、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及结核中毒症状,肠镜仍为首选检查,典型镜下表现有环形溃疡、回盲瓣病变、肠腔变窄、炎性息肉形成等,病检以发现干酪样坏死或找到结核分枝杆菌为诊断“金标准”,但其阳性率低[12]。影像学检查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不仅可以显示肠道病情情况,而且还可以显示肠外病变,是对传统内镜检查的重要补充。研究表明,淋巴结环状强化或中心坏死、回盲瓣病变、肠壁非对称性增厚、腹水等征象对肠结核有提示意义[13]。由于肠结核和CD在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内镜表现及病理活检等方面均很相似,二者的鉴别诊断仍为世界性难题[14]。目前,对肠结核和CD鉴别诊断的研究层出不穷,一个关于二者临床及辅助检查鉴别要点的模型值得关注[15],研究提出,在临床表现方面,PPD试验阳性、腹水、肺结核病史、盗汗多提示肠结核可能性大,而血便、肛周脓肿更多见于CD。CT小肠造影(CTE)检查显示,淋巴结环状强化或中心坏死、回盲瓣累及倾向于肠结核的诊断,节段性病变、木梳征则更支持CD,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在90%以上,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另外,关于干扰素γ释放试验(IGRA)及ASCA鉴别二者的研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研究表明,IGRA用于诊断ITB的特异度85%,ACSA用于诊断CD的特异度达83%,因此,在没有获得诊断“金标准”的情况下,IGRA和ASCA在鉴别二者时有重要参考价值[16]。临床实践中,经验性抗结核试疗作为一种集鉴别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方法,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17],并及时准确判断疗效。

3.1.3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为外科急腹症之首,占普外科住院患者的10%~15%[18],根据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疼痛、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诊断不难,但有约30%阑尾炎临床表现不典型[19],临床上误诊病例也时有发生,因此,常需借助辅助检查明确诊断。腹部X线平片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简单方便,可提示某些异常X线改变,且在排除肠梗阻、肠穿孔、尿路结石等鉴别诊断时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不高,使用较少;超声具有无创、便宜、检查时间短等优点,在阑尾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被广泛应用,对于妊娠妇女及不耐受其他检查的患者,常为首选影像学检查,阑尾炎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主要表现为阑尾肿胀、充血、渗出,伴或不伴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者可形成脓肿,因超声诊断有赖于阑尾炎症程度及阑尾位置,且对穿孔性阑尾敏感性较低[20],使用也相对受限。对于超声诊断困难的阑尾炎,应早期选择腹部CT检查,不仅能快速、高效地明确诊断,还能为早期手术、减少并发症争取时间,为诊断阑尾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阑尾炎平扫可见阑尾增粗,边界模糊,周围脂肪间隙内见云雾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见阑尾壁均匀强化[21]。

3.1.4肠息肉肠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综合征[22],因腺瘤-腺癌序贯发生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故腺瘤性息肉及息肉综合征通常被认为是癌前病变,早诊断及早治疗在预防肠癌的发生上尤为重要。影像学检查对于早期肠息肉敏感性均较低,易出现漏诊,故其诊断主要依靠内镜,但仅凭肉眼直视不能明确息肉病理学类型,常需结合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不过,息肉摘除后的出血、感染、电凝综合征等风险也增加,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放大内镜(ME)的出现则可弥补这一缺陷。目前,新型的ME能清晰显示消化道黏膜腺管开口及细微血管结构[23],可进一步提高肠息肉的诊断水平。

3.2回盲部肿瘤性病变的临床和辅助检查特点

3.2.1回盲部良性肿瘤研究报道,回盲部良性肿瘤少见[2-4],常见病种有脂肪瘤、腺瘤等,临床表现多为腹痛、腹胀、腹泻等非特异症状,少见消化道出血,当肿瘤长到一定程度后可因急性肠梗阻起病,确诊主要依靠肠镜及病理检查,镜下良性肿瘤外形多规则,无坏死及溃烂,腹部增强CT也有助于明确肿块性质,增强扫描无或少血流信号,当为黏膜下隆起病变时还可借助超声内镜明确病变性质。目前,微探头超声内镜(MP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不仅能清楚显示肿块大小、外形及其周围组织,而且能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与常规内镜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轻松通过肠腔狭窄部位,使得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提高[24-25]。

3.2.2回盲部恶性肿瘤近年来,回盲部病变恶性肿瘤发病率在逐渐增高,以腺癌、淋巴瘤常见,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肿瘤生存率的关键所在。回盲部恶性肿瘤常以右下腹痛、右下腹包块形成、消化道出血、体重减少等起病,少数并发急性肠梗阻、肠套叠而就诊,超声检查常表现为回盲区实性占位,胃肠道钡餐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伴龛影,黏膜中断,CT、MRI不仅可明确病变性质,同时还能为临床治疗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目前认为,多层螺旋CT是诊断回盲部病变最重要、最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6],常见病变肠壁不规则增厚或管腔内见不规则结节,除此之外,向周围侵犯及远处转移的淋巴结或脏器是提示恶性肿瘤的重要征象。肠镜检查可直视病变外观、能明确病变性质,是肠道病变的首选检查,其癌肿表现为不规则隆起伴溃疡,呈菜花状,病变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病理检查可找到肿瘤细胞,是诊断“金标准”。回盲部淋巴组织丰富,是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回盲部溃疡型淋巴瘤,常需与肠结核、CD鉴别,三者多侵犯黏膜下组织,若取材表浅,容易造成病理检查阴性。因此,当临床诊断倾向淋巴瘤时,必须深凿才能获得满意组织[27],必要时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考虑。

4 小 结

回盲部病变类型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鉴别诊断困难,常需综合病史、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判断,尤其是辅助检查的选择,对正确诊断回盲部病变至关重要。纤维结肠镜直接、客观,能初步定性,腹部CT能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范围,综合二者能有效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确诊率。对于肠结核和CD鉴别困难时,血清学结果可作为诊断参考指标,必要时可选择诊断性抗结核治疗。近年来兴起的超声内镜、ME等新型检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检查的不足,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回盲部病变诊断准确率。

猜你喜欢
肠结核阑尾阑尾炎
腹腔镜高位阑尾切除术的不同入路戳孔对比
肠结核表现及诊治
阑尾真的无用吗?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比较对照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效果
胸腺肽α1治疗肠结核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研究分析
MSCT及结肠镜对肠结核的诊断价值分析
多排螺旋CT对肠结核的诊断价值分析*
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疗效探讨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