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对策

2018-02-14 20:07闫明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9期
关键词:寄生虫传染性养殖场

闫明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太平镇动检站,常德 415328)

0 引言

畜牧养殖产业近年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养殖规模、养殖种类、养殖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养殖规模增加的同时,由于动物之间接触越来越频繁,且市场调运频率增加,使某些致病原的传播途径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动物疾病呈现高发趋势,具有发病突然、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保证动物及动物制品安全,成为目前畜牧养殖产业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

1 常见疾病类型

1.1 普通疾病

普通疾病通常不具有传染性,是动物养殖中经常发生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如各种内科外科疾病、产科疾病,虽然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但通常致死率较低,不具备传染性,强化饲养管理以及药物治疗,就能在较长时间内将病情控制。

1.2 寄生虫疾病

寄生虫疾病也是动物养殖中十分容易出现的一类传染性疾病,该类疾病大多数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而寄生虫疾病又被分为体表寄生虫疾病和体内寄生虫疾病。在体内寄生的寄生虫通常为蠕虫和原虫,体表寄生的寄生虫通常为节肢动物。寄生虫疾病发病常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只有在适合的温度、湿度以及生长环境条件下,寄生虫才能生长、繁殖和传播。但无论何种寄生虫疾病,侵入动物机体后,都会吸收动物机体内的营养物质,自身繁殖中会产生大量毒素,不断刺激动物机体,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1.3 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相对于普通疾病和寄生虫疾病,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和致死率,危害性更高。对于这类疾病,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诊断分析,明确致病原,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则会造成病原在动物群体中快速传播,甚至会危害整个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传染性疾病通常是由病毒、真菌和细菌感染引起,这类疾病在发作前通常具有一定的潜伏期,病原潜伏阶段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很难被发现。一旦发病,将会在较短时间内传播整个动物群体,造成严重的危害。由于传染性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通常通过动物之间的相互接触和间接接触进行传播,预防难度较大。

2 发病原因

2.1 人为因素

动物养殖中人为因素是导致动物疫病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在进行动物疫病防治和治疗中,由于饲养管理人员和某些兽医人员专业知识欠缺,药物选择不合理,在没有明确致病原和致病原因的基础上,随意使用药物,尤其是随意使用抗生素药物,使疾病治疗效果低下。而且一些饲养管理人员和兽医人员对药物了解不充分,药物剂量使用不合理,随意增加药物使用量,多种药物混合使用,常威胁动物生命安全[1]。此外,在日常饲养管理中,饲料管理和饲料配比不合理,也是导致动物疫病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2.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造成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的一个主要因素。近年,随着动物养殖产业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动物养殖数量增加的同时,很多养殖户过分重视经济效益,为降低种植成本投入,未配置与规模化养殖相适应的疫病防疫措施和防控设备。养殖场建设不合理,卫生环境较差,动物在生长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多种应激因素影响。同时,日常养殖中,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动物在恶劣环境中身体抵抗能力变差,很容易引起机体代谢紊乱,为多种条件性致病菌侵袭提供条件,加速疫病传播流行。

2.3 动物自身因素

很多动物可能刚出生就会携带致病菌,这种致病原因通常是因为母猪在妊娠期间通过垂直传播,将病原传播给胎儿。某些致病原感染某些特定年龄时期的动物后,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常呈现隐性经过,养殖场如果没有制定严格的净化措施与隔离检疫措施,一旦引种不科学,就会将隐性带菌的动物引入到养殖场,使新疫情在养殖场内传播。

3 防控对策

3.1 强化养殖环境监控

养殖场的饲养环境直接影响动物的健康生长,因此在养殖场建设初期,就应该科学规划,确保结合养殖规模,科学建设养殖场。因此,在养殖场选址中,一定要确保选址合适。要选择地势较高、通风良好、光照充足、有利于防疫的地区建设养殖场。同时,还要科学规划养殖区域,结合养殖规模划定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区域和生活区域要保持一定距离。在生产区域内部应该设置养殖舍、隔离舍、粪污处理地、饲料储存间[2]。生产区域规划设计中,患病动物隔离舍和粪污处理地应该选择在下游地带。动物进入养殖场后,制定科学的饲养密度,为动物活动预留出充足的空间,避免动物之间接触频繁,使疫病加速流行传播。

3.2 加强饲养管理

动物养殖中对饲养人员的专业养殖技术要求很高,需要构建严格的饲养管理体系。动物疫病应该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只有妥善处理好相关动物疫病问题,才能确保动物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构建完善的消毒制度,选择合理的消毒剂,并定期轮换使用消毒剂,避免致病原产生耐药性。同时,还应该强化养殖舍清理,及时将动物产生的粪便清理出养殖舍,避免粪便堆积发酵,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刺激动物呼吸道,防止致病原滋生。另外,还应该确保饮用水安全,猪舍通风良好,干燥清洁卫生[3]。

3.3 加大相关人员教育力度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十分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动物疫病防疫和检疫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力度,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检验检疫技术和检疫知识的培训教育和考核,指导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同时,还要引导相关技术人员和市场管理人员科学使用药物,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避免药物使用不合理,导致耐药性增加。养殖场出现动物疫病后,应该及时将病情上报当地动物单位,由专业兽医进行细致诊断,在明确病原的基础上科学选择针对性药物进行治疗,提高药物利用率。

4 结束语

畜牧养殖中的动物疾病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积极有效预防动物疾病,明确发病原因,对症治疗,同时还要加强饲养管理,降低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发生的概率。

猜你喜欢
寄生虫传染性养殖场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规模养殖场防疫现状及对策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白话寄生虫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四川省出台畜禽养殖场(小区)规模标准
诚信危机具有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