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的“肺癌诊治标准”

2018-02-14 13:11黄慧
家庭用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淋巴结筛查肺癌

黄慧

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微创外科3.0时代;

他第一个站出来质疑传统的肺癌术前检查策略和切除规范;

他结合医院和社区筛查,提出“肺癌高危人群不高危”的观点……

敢于质疑传统,敢于创新临床科研和技术,怀着对医学的无限热情,带领团队在肺癌诊疗上进行一次次推翻和创新,并将成果推向国际舞台,他就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

陈海泉教授是一名胸外科肿瘤医生,从医三十余载,在胸外科肿瘤临床工作中始终饱含着激情和热血,在他看来,有好的机遇,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努力,机遇碰撞努力,才能撞出累累硕果,这些硕果,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也是患者重获健康的希望之光。

机遇前的准备

从前人们提起肺癌,恐惧之深,因为经验告诉人们,一旦发现是肺癌,患者不久便会离开人世。就目前来说,肺癌仍然是全世界男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女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的疾病,全世界医学家们都急于寻找一种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办法,以及如何早发现和干预。

肺癌,从一个不治之症,到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历经了一个世纪。特别是近十年,从2005年至今,医学界对肺癌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陈海泉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在肺癌的诊治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奥巴马提出的“精准医学”计划,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肿瘤诊疗的发展。陈海泉教授所带领的团队从很早就开始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做了大量准备,尤其是精准治疗,在这个机遇下,团队所创造的成果自然而然地跟上了国际脚步,也登上了国际学术舞台。陈海泉教授自豪地展示出一连串数据:早早期肺癌,5年不复发率达100%;I期肺癌,5年生存率达93%;浸润前的早期肺癌,其5年生存率更高,可达99%,已经属于临床治愈了。这些数据放到国际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一致认可。陈海泉教授幽默地说:“许多人说我们是遇到了一个好的机遇,但其实,如果没有前期的大量准备工作,哪怕遇到机遇,也只能错失。”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思维的凝结,以及与现实情况的思考和结合。陈海泉教授列举了一些“数据背后的故事”。

陈海泉教授首先提出了个体化的术前检查策略。以前对于肺癌患者,术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如全身的骨扫描、支气管镜检查等,来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性質和分期,术后患者也要定期接受相关的检查。可是很多患者做了这些检查结果多为阴性,既浪费了医疗资源,又对自身造成损伤。基于此,陈海泉教授团队开始着眼于术前检查必要性的研究,两三年相关临床研究的数据显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比例不足1%,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全套的检查。因此,制定针对不同的肺癌患者采取不同的术前检查策略,例如,年纪轻、有临床症状、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含量明显升高的患者,需要接受骨扫描检查,而其他患者可免于该检查。这一策略,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医疗资源和患者的医疗支出。

对传统的质疑和创新

腔镜技术掀起了疾病外科治疗的一个浪潮,各国各专科医生都在追求着实现疾病的腔镜治疗技术,这就是大众所称的微创手术。在这个腔镜技术“红极一时”的时代里,大家不断追求极致,从4孔到3孔,再到2孔,甚至1孔,把创伤的减小作为终极追求。这个时候,陈海泉教授陷入了思考:腔镜打孔真的是越少越好吗?难道追求的不应该是对器官的损伤最小,治疗最优化吗? 陈海泉教授说:“过去对于肺癌的治疗原则,讲究的是最大限度地切除病变组织,保留好组织。进行纵隔淋巴结的清扫。而在微创时代,我们将腔镜与此原则结合,作出了思考。我们就在想,1.0是什么,是指手术切口小;2.0是什么,是指脏器水平的损伤小;3.0是什么,是指手术后全身各个系统都要好。”至此,陈海泉教授首次定义了“全面微创3.0时代”,并将此理念发表在了《外科学年鉴》上,即以胸腔镜技术为载体、由多学科共同参与,在手术中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术式、合适的切口,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的肺组织和淋巴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手术,平衡好切口、器官和系统损伤,使患者既获得最佳疗效,同时损伤最小。

在大多数肿瘤外科手术里,有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淋巴结的清扫。因为受累的淋巴结是肿瘤全身转移的“隐患”,这在医学上存在一些分歧。有人认为,清除了周围淋巴结可以有效避免肿瘤的转移,而且也用不了多长的手术时间;而有人认为,无肿瘤转移的无需进行淋巴结清扫,清扫后无临床意义。陈海泉教授就是后者的支持者。陈海泉教授带着疑问,从2009年开始进行了是否清扫淋巴结的研究,最后结论告诉他们,肿瘤的病理类型决定了淋巴结是否转移,而肺癌的位置决定了转移范围,依据这些来进行淋巴结的清扫、选择性清扫和不清扫。

医学的发展本就没有尽头,以往的经验不完全代表着绝对的正确。如果新的发现可以使患者获益,哪怕去质疑传统的“定论”也是值得的。在这条路上,陈海泉教授踏出了一步又一步。再比如,对传统的肺叶切除的适用人群提出质疑并进行研究,首次在国际上提出早期肺腺癌行亚肺叶切除的精确指征,打破了过去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方式混乱的局面。

探索“中国的肺癌特征”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吸烟乃第一高危因素,因此人们也自然而然地认为,吸烟者是肺癌发生的高危人群,所谓高危人群,即年龄55周岁以上的男性,吸烟,且烟龄30年以上。直至陈海泉教授团队历经多年的关于肺癌的筛查研究的结果面世,颠覆了这一传统认识。结果显示:中国“高危人群”不高危,而女性、不吸烟人群成为了中国肺癌新的高危人群。“这是我们在做筛查方式研究中呈现出的成果,选择低剂量螺旋CT筛查,结果令人诧异。而后,我们又在上海市闵行区部分社区进行了筛查研究,也是一样的结果。”陈海泉教授解释说,“这给我们一个警示,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我们不能一味地盯着‘原高危人群进行筛查,要提高肺癌诊治效果,就要重视这部分‘新高危人群的筛查,但筛查方式有讲究。”随后,针对这一结果,陈海泉教授并没停止研究脚步,团队将近200例非吸烟肺腺癌患者样本进行集中,对EGFR、KRAS、HER2、ALK的基因突变及最近发现的ROS1基因融合实行检测和临床相关性分析,在全球率先建立并绘制了“非吸烟肺腺癌人群中关键的致癌基因突变谱”,并指出不吸烟肺腺癌患者中近九成存在基因突变。

道起这一路的肺癌研究历程,陈海泉教授倍感自豪,作为中国的肺癌研究团队,不仅将中国的肺癌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并且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甚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的肺癌患者将有机会得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治疗。陈海泉教授说:“十几年的研究,能有这么好的成果,靠的是创新思维团队的合作努力,研究的细致和踏实,希望每个青年临床医生,都能十年如一日,踏实做研究,科学做管理,创造更多的‘中国标准。”

(陈海泉教授每周一下午有专家门诊,周三上午有特需门诊)

陈海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胸部肿瘤多学科诊治团队首席专家,复旦大学肺癌防治中心主任。率先在国内开展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HookWire定位辅助胸腔镜下孤立性肺小结节切除、早期肺癌筛查国际行动计划,领先开展“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等多项新技术、新项目。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胸部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中国癌症杂志》副主编等。

猜你喜欢
淋巴结筛查肺癌
高危型HPV筛查与TCT联合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筛查方法在筛查不同孕周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情况的应用价值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两癌筛查中的健康宣教及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中国每年78万人确诊肺癌医生忠告,预防肺癌,晚上请坚持四不要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近亲得肺癌自己早预防
颈部淋巴结肿大啥原因局部炎症、结核、肿瘤等都可能引起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