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玦”的定名

2018-02-14 02:30史梦可
关键词:器形白玉器物

史梦可

摘 要:依据考古发掘证实,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玉玦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玦”,其器形亦符合“如环而缺”的描述,用途为耳部装饰。与此同时,另有几件称为“玦”的器物,他们既不符合“如环而缺”的器形,用途也各有不同。本文通过古文字学、文献学、文物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这耐人寻味的问题。

关键词:玦;如环而缺;异物同名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1-0033-03

若论其物,必先正其名。同一种器物都会有通用的名称,这一“通用名称”依据器物的器形或用途而定,以便“见其名,如见其物”,即以客观性认知事物。夏鼐认为:“古代玉器的形状和他们的定名和用途是有密切关系的。实际上,先秦时期玉器的名称和用途主要是依据它们的形状来推定的。”[1]

器形、用途大不相同,却异物同名,在文物中这样的例子虽不多,但也有存在,例如“玦”。

一、“如环而缺”的玦

作为耳饰的玦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器物。据现已发布的考古资料显示,玦萌始于新石器时代,商代继续发展,西周尤为流行,战国时代逐渐销声匿迹,秦、汉时期仅有少量使用,延续了四、五千年的时间,分布地域较为广泛,形制的变化较为明显,演进线索较为清晰。

至今为止,关于“玦”字与甲骨文的对照,已有众多古文字学家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意见;金文中尚未见有表示此器之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玦,玉佩也。从玉夬声”[2];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中曾论证:“古文献中‘玦‘决‘抉为‘夬的异体字,均以‘夬为声符。”[3]现甲骨文字典、文字编中不见“玦”字,亦不见“夬”字,便很难从“从玉夬声”来推想。

“玦”字最早出现于战国《左传》“佩以金玦”[4]、《国语》“佩之以金玦”[5];《荀子》“绝人以玦”[6];汉代韦昭注《国语》“玦如环而缺”[7],这是最早关于“玦”器形的注释;南朝顾野王《玉篇》“如环而缺,不连”[8];唐代颜师古《汉书》注解“尨凉冬杀,金寒玦离”[9]“玦形半缺,故云离”[10];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玦,环之不周者”[11];北宋陈彭年、丘雍《大宋重修广韵》:“玦,佩如环而有缺,逐臣赐玦义,取与之诀别也。”[12]

依据以上文献,“玦”器形的注解“如环而缺”“环而不周”起始于汉魏时期;再者,“玦”意为“离”或“缺”,象征着决离、缺憾、不圆满等,亦为“玦”器形定义的引申义。

经黄士强多年研究考证:清代吴大澂《古玉图考》,将符合汉魏时期“玦”定义的器物称为“珑”,器物呈环形,表面刻有龙纹,两龙首之间有一缺口,或为珑形玦。一些东亚及东南亚的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有缺口但非环形的石器,可称为“变形的玦”。《尔雅》中解释的“肉备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好肉若一谓之环”,依照“玦如环而缺”“如环,缺而不连”“玦,环而不周者”等定义,“环”不单指《尔雅》所界定的“环”,还包括“璧”“瑗”“环”。考古遗址中出土的玦,也包括这3种类形[13]。

由此可知,“玦”形器物的命名重点在于,器物上有意开出或留下的“缺口”。

二、“异物同名”的玦

古器物图录中,名为“玦”的玉器,大多符合汉魏时期“如环而缺”“环而不周”的注解,不过也有几个引人注意的例子。

(一)韘、韘形佩

宋元佑七年(1092年),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中,“玉环玦”图右侧的注解为“右不知所从得诸遭带钩玦也”[14],这一描述令人联想到,现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五号墓出土的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此带钩呈琵琶形,脊背正中,更嵌入三块白玉玦,玦面篆刻榖纹,前后两块玦的中心,还各嵌一色调复杂的料珠”[15]。

时隔84年之后,宋淳熙三年(1176年),龙大渊等奉敕编《古玉图谱》,乾隆四十四年康山草堂刊本,玦篇首页写道:“臣,仅按许慎说文云:‘环之不周者曰玦;广韵云:‘玦者,佩如环而缺。”[16]图谱中注为“玦”的玉器有24件,却仅有3件是“如环而缺”“环而不周”。既然身为朝廷命官的龙大渊明知玦是带缺口的环,为什么却将这21件不符合“如环而缺”器物标注为“玦”呢?或许,龙大渊《古玉图谱》中关于“玦”的标注,并非完全受到宋徽宗(1100年—1126年在位)时期大规模仿古活动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晓岚曾认为,乾隆四十四年康山草堂刊本《古玉图谱》是江春康山草堂为取悦乾隆皇帝而刻印的伪书;暂且不论真伪与否,单纯讨论《古玉图谱》中“玦”的疑义或许另出有因。

在这21件不符合“如环而缺”器物中,有12件为韘形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韘,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从韦枼声”[17];春秋《诗经》“芄兰之叶、童子佩韘”[18];汉代毛亨《毛诗故训传》“韘,决也。能射御则佩韘”[19];北宋陈彭年、丘雍《大宋重修广韵》“失涉切,音摄”[20];清代朱右曾《集训校释》“玦,决也,一名韘”[21]。“韘”的意思就是扳指。古文献中“玦”“决”“抉”为“夬”的异体字,但器物“韘”的器形与用途完全不同于“如环而缺”的“玦”。

20世纪80年以来,随着考古出土材料的增多,韘與韘形佩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加。夏鼐[22]、卢兆荫[23]、杨建芳[24]、邓淑苹[25]、石荣传[26]、那志良[27]、江荣宗[28]、黄曲[29]、许晓东[30]、徐汝聪[31]等学者都相继发表了全面、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在韘与韘形佩的器形、用途演变传承方面,学界已达到较为统一的认识,即“韘”是射箭时用的扳指,“韘形佩”是由“韘”的器形演变而来的配饰。关于器物定名问题尚未统一,“指套”“扳指”“韘形佩”“心形佩”“鸡心佩”这些名称均有出现,为以明确界定不同器物,现已鲜少在韘、韘形佩的器物定名中使用曾经的异体字“玦”。

由此可见,韘、韘形佩的器形及用途与“如环而缺”的玦并无关联,更无演变之说。韘、韘形佩与“如环而缺”的玦确为不同的器物。

(二)带扣

与“玦”相关,出现此类“异物同名”问题的还有一物——带扣。在现已发布的考古发掘资料中,就有名为“玦”的带扣。1970年10月,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遗物中,除了大量金银器之外,备受瞩目的还有10副唐代玉带,这是迄今为止唐代玉带出土最完整、最多的一次[32],现馆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盛装玉带的4件银盒,盒盖内、外均有墨书题记,文字略有差异。时任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的韩建武,曾有这样的记述,“‘光明紫砂银药盒的盖内记:‘光明紫砂一大斤,上上,碾文白玉纯方胯一具,一十六事并玦,斑玉一具、白玉有孔一具,各十五事并玦,盖外记:‘光明紫砂一大斤,上上,白玉碾文一具纯方,一十六事并玦,又斑玉一具,白玉玉开孔一具,各十五事并玦;所装物品有朱砂660克,伎乐纹方、圆銙共16件,缺失玦(带扣),斑玉銙15块,有玦,白玉有孔带銙15件,有玦。‘光明碎红砂银药盒的盖内:‘光明岁红砂一大斤四两,白玉纯方胯十五事,失玦,骨咄玉一具,深斑玉一具,各一十五事并玦,盖外:‘光明碎红砂一大斤四两,堪服,白玉纯方胯十五事,失玦,骨咄玉一具,深斑玉一具,各十五事并玦;所装物品有朱砂852克,白玉纯方銙15件,失玦,骨咄玉銙、深斑玉銙,各15件,有玦”[33]。由此可见,唐代时期“玦”确为带扣的名称。

“带扣”是一种通称,由环孔和舌针两部分构成,安装在腰带、革带的一头,做以束带之用,带扣的材质有青铜、玉、金等。古人对于这种束腰带、革带用具的通称并非“带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将带扣称为“师比”,西汉刘向编定《战国策·赵策》“赐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以博王子也”[34];中原地区将带扣称为“带鐍”“钩燮”“钩 ”等,唐代李贤注《后汉书》“紫绶以上,縌绶之间得施玉环鐍云。通俗文曰:‘缺环曰鐍”[35]“黄金辟邪,首为带鐍,飾以白珠”[36],隋代魏征《隋书》“素革带,玉钩燮,兽头鞶囊”[37]“天子革带玉钩 ,皇太子革带金钩 ”[38]。

由“师比”“带鐍”“钩燮”“钩 ”等名称可知,束腰带扣源于马具,王国维《观堂林集附别集》“带具之名皆取诸马鞍具”[39]。既然“带鐍”之名源于马具,李贤却在《后汉书》的注解中强调“缺环曰鐍”,这出处于哪里呢?北宋陈彭年、丘雍《大宋重修广韵·玦》中有26个字与“玦”字同音,其中便有“鐍,亦同又扃鐍出庄子”[40]“觼,环有舌也”[41],北宋丁度等编《集韵》“玦,玉佩也,或作璚”[42],由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可知“觼,环之有舌者,从角夐声”[43]“矞,以锥有所穿也,从矛从 ,一曰满有所出也”[44]。在上述文献中,“玦”“觼”“鐍”“璚”“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给出了简单明确的答案:“觼或从金矞,矞声也。庄子,固扃鐍。崔云,鐍,环舌也。按通俗文直谓鐍为玦字”[45]。“玦”“觼”“鐍”“璚”“矞”都是带扣的名称,而“玦,玉佩也,或作璚”,并不是“如环而缺”的器物,而是特指玉质的带扣。如上所述,唐代李贤在《后汉书》注解中写下的“玦”、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银盒内墨书题记的“玦”,所指的玉质带扣,在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实物中均得以证实。

综上所述,“玦”字将完全不同的器物,“如环而缺”的玦与名为“玦”的韘、韘形佩、带扣联系在一起。这几件器物与“如环而缺”的玦对比,既没有相似的器形,也没有相同的用途,更无关功能的演变。“如环而缺”的玦与名为“玦”的韘、韘形佩、带扣确为异物同名。

参考文献:

〔1〕〔22〕夏鼐.汉代的玉器——汉代玉器中传统的延续和变化[J].考古学报,1983,(02):125-145.

〔2〕〔17〕〔43〕〔44〕许慎记,徐铉校.说文解字[M].常熟:汲古阁,清.

〔3〕王念孙著,钟宇讯校.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32.

〔4〕左丘明著,杜预注.左传(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43.

〔5〕〔7〕左丘明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77,278.

〔6〕荀况著,杨倞注.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20.

〔8〕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17.

〔9〕〔10〕班固编撰,颜师古注.二十四史前汉书卷(27中至卷28上)[M].上海:上海集成图书公司,1908.

〔11〕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9.

〔12〕〔20〕〔40〕〔41〕周祖谟.广韵校本(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494,540,494,494.

〔13〕黄士强.玦的研究[J].考古人类学刊.中华民国六十年(37+38):44-69.

〔14〕吕大临撰,罗更翁考订.亦政堂重修考古图[M].上海:黄氏亦政堂,清乾隆17年.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第一号)辉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104-105.

〔16〕龙大渊.古玉图谱[M].扬州:江春康山草堂,清乾隆44年.

〔18〕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88-89.

〔19〕毛公传,郑元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36-138.

〔21〕朱右曾著,王云五主编.逸周书集训校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57.

〔23〕卢兆荫.玉振金声——玉器与金银器考古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1-62.

〔24〕杨建芳.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第二版)[C]台北:众志美术出版社,2010.295-303.

〔25〕邓淑苹.汉代的玉佩[J].故宫文物月刊,1984,14(05):97-101.

〔26〕石传荣.两汉韘式玉佩分期研究[J].四川文物,2009,(04):55-58.

〔27〕那志良.中国古玉图释[M].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0.295-298.

〔28〕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玉文化论丛(1)[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228-250.

〔29〕黄曲.浅论“韘”及“韘形佩”[J].考古与文物,2011,(02):55-62.

〔30〕许晓东.韘、韘式佩与扳指[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01):49-66.

〔31〕徐汝聪.楚韘[J].汉江考古,1994,(05):46-62.

〔32〕陕西省博物馆革委会写作小组,陕西省文管会革委会写作小组.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J].文物,1972,(01):30-42.

〔33〕韩建武,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金银器上的墨书题记(上)[J].收藏家,2017,(04):40-46.

〔34〕刘向集录.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67-671.

〔35〕〔36〕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3674-3675,3677.

〔37〕〔38〕魏征.隋书(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3.218,253-255.

〔39〕王国维.观堂集林附别集(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1.1069-1113.

〔42〕丁度,等.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05.

〔45〕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8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器形白玉器物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华夏太白玉 丝绸之路情——陕西省首届丝绸之路“太白玉文化节”暨第二届“太白玉研讨会”盛大举行
左右江石器时代水冲石器常见器形介绍
A White Heron
Oliver Twist
Turbulent structure and bursting process in multi-bend meander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