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摄影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2018-02-17 05:58祁建滨
信息记录材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视网膜医学摄影

祁建滨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卫生部危重病急救医学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192)

医学摄影包括任何以诊断、治疗或研究为目的的,通过数字化影像技术,对患者的生理状况进行的图像资料采集与记录。早期的摄影技术诞生与欧洲,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医生首次利用摄影技术对人体骨骼和牙齿进行科学记录,标志着医学摄影的诞生。随后医疗摄影的专业性杂志在美国费城创立并出版发行[1]。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普遍应用,摄影相机的成像原理,图像质量和操控及可复制性上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现如今,数字摄影成像技术作为数字化病例库的重要组成之一,被广泛大量的应用于病理学,皮肤科,眼科及放射科等众多领域。摄影技术作为科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书写了现代医学的历史。

医学摄影从西方传入我国之后,很快便在医学研究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在数字化革命的大背景下,医学摄影早已脱离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单一、低效的限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依托于医院网络平台的电子病历资料库,具有轻便、快捷、易查看和保存等诸多优点。医学摄影资料即是电子病历资料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并非仅仅是接诊时患者的病历记录,而是一个贯穿于整个疗程的跟踪记录,清晰地描绘了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机体反馈,为之后的康复与治疗计划提供依据[2-3]。通常情况下,对危重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由专家医疗组的多为成员共同协商完成。直观的影像资料有助于专家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讨论,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由于每一位患者都具有其独特的个体特性,同一病症在不同个体身上的表征也不尽相同,医学摄影也有助于发现患者个体之间的微妙差异。

此外不仅仅是个体患者的健康档案,摄影技术还为医疗信息数字化和远程医疗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在信息技术层面解决偏远地区看病难等问题,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所谓远程医疗即是一种借助医学摄影技术,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病症的医学影像资料进行远程诊断的医学诊疗方法。该方法对于通过外部体征作为主要判断依据的病理学科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远程医疗使患者能够就近就医,由地方或社区医疗的服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医疗图像采集,然后上传到病历资料库,由省级市级医疗机构的专家进行分析诊断。这种高效集约化系统使得医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地区的患者和病例,并快速地对其病情进行评估;也省去了患者排队挂号预约的不便。此外,社区级卫生机构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技术提供更加便捷、廉价的医疗服务,提高诊疗水平。

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分布相对不均衡,很多偏远落后地区的医疗水平相对较差,远程医疗结合医学摄影技术使得处在广大医疗落后区域的患者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在一定意义上上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再分配。虽然这项技术在我国该项技术因处于初期实验阶段,并未被大量的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但在很多西方国家早已被广泛应用。我们相信数字化技术的普必将成为未来我国医学诊疗的新方向。

然而医疗摄影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摄影技术除了对医疗信息的管理和保存具有革命性意义,其对临床治疗本身也具有重大的辅助价值。早在古代,望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与闻、问、切称为“四大诊法”。所谓望诊即是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然而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医学摄影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医生的眼睛,将患者的健康状况清晰全面的呈现出来医学摄影直接清晰的记录了患者的初期临床表现,为不同领域医生的诊断治疗以及疗程进展的规划提供了直接的依据[4]。

例如皮肤病学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术后康复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高度依靠个体表征作为判断依据的学科,皮肤病学早已经将摄影技术大量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皮疹,皮肤表面的创伤以及愈合过程都可以借助数字影像技术清晰完整的记录下来。通过显微放大技术,结合非偏振光源,摄影图像可以清晰直观的展现出皮肤组织的损伤,进而判断损伤程度及其原因,大大提高了医生诊断的准确性。此外在皮肤伤口愈合的跟踪与记录方面,摄影技术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伤口的愈合与修复大多具有较长周期,其微观的表皮组织变化通常很难通过医生的肉眼察觉,而医学摄影的应用则为皮肤伤口的监测提供了重大突破。借助微观成像技术,医生有机会在组织细胞层面跟踪记录皮肤表层的生理变化,为术后伤口的监控提供了直接的依据。此外医学摄影资料还为医疗手术术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尤其对于整形手术,其术前与术后的图像对比更是作为评判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方法。医疗图像的拍摄尺寸、位置、拍摄角度、曝光、明暗度及背景对于术前术后的比较评估都相当重要。整形手术中任何微小的不对称和瑕疵都可以被清晰的呈现、放大。同时医学摄影资料也为医疗纠纷提供最直接的判断依据。

同时,医学摄影不仅仅局限于对个体外部体征的描述与记录,在现代医疗的探测技术帮助下,医学摄影在微观层次的病理研究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视网膜成像技术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视网膜微循环被认为是大脑微循环的重要表征。视网膜病理学被认为和大脑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中分,血压失常及糖尿病有直接的关联。通过对微血管的直径的观察与测量,视网膜血管的变细及病变过程可以很清晰的通过医学摄影的手段被记录呈现。医生借助视网膜血管的微观影像记录和观察,对其进行病理学分析(微动脉瘤,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血管狭窄),进而有机会揭开众多脑血管紊乱的病因。因此视网膜成像技术作为一种记录微血管变化的手段对于大脑微血管的临床紊乱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技术借助摄影手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大脑生理调剂机制的机会,同时也使得对诸如中风、偏瘫等大脑机能紊乱病症的防治和早期发现成为可能。

然而不同于其他的视觉艺术,医学摄影既是一种描述科学的工具,同时也是传播科学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在数字摄影技术的帮助下,临床研究和教学变得生动而形象。日益完善的医疗图像数据库使年轻的医生从中获得宝贵的临床经验;对患者来说,医学摄影有助于其对自身病情的了解。大量临床的医学摄影资料被引入教科书,杂志及期刊中,很多罕见疑难杂症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逐渐被大众所熟知。此外医学摄影对新药物的研发和早期临床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通常情况下,药物的研发机构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患者本人,而在征得患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其医疗影像资料可以为药物的研发提供宝贵的反馈资料,为药物的临床研究提供准确的评估。医学摄影一方面帮助我们当今的科研人员探究人类机体的奥秘,另一方面为我们子孙后代的健康积累丰富的案例资料。

数字化的影像技术为现代医疗摄影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变革。医疗摄影的价值并非金钱所代表的普通意义上的价值所能够衡量的[5-6],其价值早已超越数字图像本身,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和社会价值。医学摄影作为一种清晰、准确、直观的医疗信息记录与传播的手段,早已成为医学领域内科研、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医学科研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必将对我国未来的医疗临床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1] Harting,M.T.,J.M.Dewees,K.M.Vela,and R.T.Khirallah."Medical photography:current technology,evolving issues and legal perspectiv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69,no.4(2015): 401-09.

[2]燕军.医学摄影的特性与作用[J].医学信息,2006,19(3):403-404.

[3]王亚平,张凌.21世纪医学摄影之路──系统工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16(2):119-123.

[4]郭芸生.医学摄影与医学信息传播[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82-83.

[5] Collard,Marie-Louise."The Value of a Medical Photograph:How Do You Assess It?"Journal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 34, no.1(2011):45-48.

[6] Illustration,Medical."Clinical Photography:Science or Art?" Journal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 33,no.1(March 2010):49-50.

猜你喜欢
视网膜医学摄影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生命科学类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