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2018-02-17 05:58张德虎
信息记录材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供给校企高职

张德虎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丹东 118009)

1 引言

供给侧改革是以提高供给侧方质量为目的,通过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的调整与创新,优化供给,增强发展活力。目前,国内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存在着培养能力偏低、学生素质教育不到位、创新能力与意识薄弱、师资匮乏等现象,急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创新[1-2]。

2 供给侧改革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高职院校的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要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在数量上、质量上的够用和优质,并且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联动响应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其基本特征体现在规模上、结构上、效益上。(1)规模上,满足市场人才需求;(2)结构上,供给侧方(办学层次、区域分布、专业布点等)与需求方(人才层次需求、人才需求区域分布、职业岗位)想适应;(3)效益上,学校在人才培养供给方面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市场方面的紧密衔接。

3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3.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由于缺乏完善政策法规保障,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常出现学校积极热情、企业淡淡冷漠的局面,目前,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成果不显著,例如学校向企业提供实习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岗位等;企业安排的实践岗位技术含量低,能力培养难保障等。现状是尚未形成一种有效机制来保障校企双方发展的内生动力,难以形成校企真正利益共同体[3]。

3.2 教学体系不健全,人才质量难保证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未细化到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不太关注所教知识是否真正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更关心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结构不合理、缺乏一定的素质能力与实践能力。此外,“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动手能力,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3)实训室建设和实训设备难以达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目前,我院的实训室建设、实训条件及所需设备虽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条件不断完善,但实训设备过时、更新速度慢、维护管理不到位、使用率低等现象依然存在。

3.3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1)人才培养质量主体单一。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学校方这一主体,企业参与很少,最终会导致所评价的人才质量满足不了企业所需。(2)评价内容较为单一。目前学校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就业率,这种过分注重就业率的评价制度,使得高职院校只注重做表面功夫,却缺乏对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舒适性的关心。(3)缺乏教学反馈机制。目前教学质量普遍存在“重评价、轻反馈”现象,不能将评价环节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反馈到平时教学环节中,只注重形式,实际效果一般。

4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实践途径

4.1 完善专业布局结构

完善专业布局结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服务国家经济,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优质专业建设,对接职业培养和行业岗位需求发展;(2)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专业调研和课题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优化专业建设布局;(3)基于企业岗位和专业技能的需求,整合专业优势资源,加大企业的项目参与度,提升汽造专业和企业需求的匹配度;(4)专业建设应适应产业发展,通过产学研联盟、把校企资源、教学团队、专业结构和专业标准高校融合;(5)加大校企合作办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创新创业专业体系,加快培养急需的新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4.2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强化学生文化素质、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注重素质教育。

(2)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贴近生产实际和技术要求,不断完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课程改革。

(3)加大实践性教学,强化高素质高技能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4)实践课程资源建设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实践案例、企业需求、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4]。

4.3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重要一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执教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基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既要重视教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注重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化的建设。一方面,为建设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技能,学校应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现场进行生产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当从企业中聘请一批专家学者和精通企业、行业工作流程的技术骨干及能工巧匠来做兼职教师。

4.4 推行“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针对传统教学存在问题,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逐步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室—老师—学生”的模式,利用移动终端教育、远程教育、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等现代信息手段,实现O2O混合式教学[5]。

4.5 构建校企合作下“现代学徒制、卓越技术班、2+1订单培养班”

一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职不断尝试德国的“现代学徒制”,该模式主要的两大特色是双身份和双主体。学生的双身份是兼备学生和学徒两重身份;双主体是学校与企业两方育人。

二是“2+1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制定“2+1”订单培养方案,实施针对性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习与生产、学习与就业紧密结合。

三是“卓越技师”培养模式。以企业生产项目为教学载体,通过课程建设,建立“卓越技师”班,提高“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4.6 完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人才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采取措施如下:(1)转变思想认知,建立人才质量文化;(2)健全管理结构,明确职责任务;(3)建立质量标准体系;(4)建立质量监控平台;(5)建立质量螺旋式提升机制。

[1]陈云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0.

[2]田春霞.工学结合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科教导刊,2015(3):21-22.

[3]张建平,张冬梅,刘伦华,王黎.基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164.

[4]林惠玲,林子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58.

[5]邢彦明.现代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要素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1):41-44.

猜你喜欢
供给校企高职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