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阵发性房颤临床观察

2018-02-18 02:11谢艳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2期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房颤动复律

谢艳

【摘 要】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将40例冠心病阵发性房顫患者随机均分为胺碘酮缬沙坦组(治疗组)20例和胺碘酮组(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原发病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20mg口服,每晚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60mg口服,每日1次),总疗程1年,观察两组左房内径变化和房颤复发率。结果:治疗组左房内径降低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20%,对照组复发率45%,治疗组房颤转复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阵发性房颤,可有效地改善左房内径,抑制心房重构,维持窦性心律,减少房颤的复发,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优于单用胺碘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房颤动;复律;缬沙坦;胺碘酮;冠状动脉疾病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2--0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据杜昕等[1]报道,中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是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由于心房重构,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房颤患者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极易发生头昏、心悸、乏力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症状,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因此,积极控制房颤,不仅能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对于防止血管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选择我科室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冠心病阵发性房颤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常规12导联静息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确诊为阵发性房颤。随机将40例患者均分为胺碘酮缬沙坦组(治疗组)20例和胺碘酮组(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49.2±5.6)岁,平均病程(2.2±0.7)年。左房内径(42.7±5.1)mm。合并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4例,糖尿病6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0.7±4.8)岁,平均病程(2.4±0.4)年。左房内径(41.8±4.7)mm。合并高血压11例,高脂血症3例,糖尿病6例。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心悸、气短,所有入选病例行甲状腺功能、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胸片检查。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左房内径、合并症和临床症状上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冠心病依据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WHO)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心室率<55次/分;(2)缓慢型心律失常:窦性停搏,II、III度窦房传导阻滞,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4)Q-T间期延长大于0.5s;(5)左房内径≥60mm者;(6)心脏瓣膜病;(7)风湿性心脏病;(8)肺纤维化;(9)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1.3 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的药物剂型、剂量、给药物径、频次及厂家均相同,对照组和治疗组均予以原发病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每日1次),调脂(阿托伐他汀 20mg口服,每晚1次),扩冠(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60mg口服,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胺碘酮口服,第1周600mg/d(200mg,每日3次),第2周400mg/d(200mg,每日2次),第3周200mg/d(200mg,每日1次),并维持治疗至疗程结束。治疗组:给予胺碘酮口服的同时,联合用缬沙坦,以40mg/d(40mg 口服,每日1次)为起始剂量,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若血压无明显变化,于第4日起药量加至80mg/d(80mg 口服,每日1次),并维持治疗至疗程结束。发病≥48h者转复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以预防转复过程中发生栓塞的风险。两组总疗程均为1年。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均询问病史、常规体格检查,进行常规12导联静息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胸片、甲状腺功能,治疗全程定期监测实验所需的各项指标,观察不良反应。

1.4 观察指标 两组左房内径变化和房颤复发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房内径变化 对照组治疗前左房内径为(41.8±4.7)mm,治疗后为(37.7±4.8)mm;治疗组治疗前左房内径为(42.7±5.1)mm,治疗后为(35.8±4.1)mm。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后左房内径均有缩小,但治疗组缩小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左房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对窦性心律维持率 对照组复发9例,复发率45%,治疗组复发4例,复发率20%,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复发,但复发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缬沙坦有益于窦性心律的维持。

2.3 不良反应 两组中各有1例因甲状腺功能异常而退出终止实验,对照组有1例Q-T间期显著延长大于0.5秒而退出实验,治疗组有1例出现较重的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胀),经给予护胃止吐对症和餐中服药处理,不良反应消失,完成实验。

3 讨论

Goette等[2]研究发现,房颤与心房肌细胞血管紧张素II(AngII)受体1上调、AngII受体下调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表达增加有关。AngII含量增高可导致细胞对钙离子的摄取量增多,形成钙超载而引发房颤。心房重构是房颤发生后得以维持的机制[3],包括电重构、组织结构重构和离子通道重构。缬沙坦作为AngII受体拮抗剂(ARB),它能与AT1受体结合,通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和抑制AngII的分泌,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及逆转心室肥厚,从而降低左房压力,减轻逆转左房电重构和组织结构重构,达到预防房颤发作、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胺碘酮系III类抗心律失常药,为多通道离子阻滞剂,兼有轻度IV类抗心律失常药理性质,轻度非竞争性抑制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的作用,通过延长心房不应期和非竞争性抗肾上腺素效应,而具有转复和预防房颤的作用。

本实验结果显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阵发性房颤能更加有效地减少房颤的复发,对转复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左房内径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减少血栓发生的风险,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杜昕,马长生.心房颤动的再认识.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5,3;725-727.

Goette A,Arndt M,Rocken C,et al. Regulation of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subtypes during atrial fibrillation in human.Girculation,2000,101:2678-2681.

陈灏珠.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的进展和展望.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82-83.

猜你喜欢
冠状动脉疾病心房颤动复律
心房颤动抗凝与复律时机的抉择
心脏超声血流参数对肥厚型心脏结构改变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律成功的预测价值
473例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前抗凝与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经食道超声对射频消融术前房颤患者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
血管内超声在基层医院介入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CT和MRI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意义对照分析
通脉复律汤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早搏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