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审视探微

2018-02-19 23:55陈桂香
学术探索 2018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传统

陈桂香

(上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44)

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相辅相成,意识形态安全往往是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1](P41)能否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P105)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政权的精神根基,与文化安全密切相关。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加强认识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及意义,树立文化自觉能有效应对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挑战和坚定文化自信,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支撑。

一、文化安全:认识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意义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利益,尤其是重大国家利益免受威胁和危害,其核心是国家主权。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捍卫的当然也是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稳定。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能否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否有效维护文化安全,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的确立、延续和发展。体现国家根本价值体系的文化安全一旦丧失,国家安全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灵魂,意识形态安全也就失去了安全屏障。相反,“只要维系它生命整体的文化之根还在,那么它就有可能重新恢复它在国际社会上的政治性存在”。[3](P145)

(一)树立文化安全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

文化安全问题古已有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安全之于国家安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王朝的盛衰和更迭的周期运动这一中国历史特有的表现形态,真可谓“如三代衰而汉盛,汉衰而魏盛,此是衰而复盛之理”,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有规律。但是鸦片战争彻底打破了这种周而复始的兴废更替周期规律,从而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在现代世界力量上改变了原来的形态面貌。鸦片战争是中国文化上的悲剧。表面上看鸦片战争是一次由贸易问题引发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但是它更像是一次文化战争。之所以说它是文化战争,是因为在这场战争的背后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和冲突的文化价值体系。这种完全对立的世界态度和方式直接威胁着中国国家文化安全。

近代以来,中国在反侵略反殖民的斗争中不仅经历了无数次丧权辱国的痛击,更亲身体验到了国家主权安全对于民族存亡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五四运动成为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救亡运动。而拯救国家危亡于万一,与其拯救国人肉体,不如拯救国人的灵魂,这也是在现代意义上把国家文化安全第一次清晰地提到国家安全的层面上。

近代中国的惨痛教训仍然历历在目,我们痛定思痛。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安全问题仍一直凸显。特别是在冷战之后,它长期以一种隐蔽性、多样性、长期性的特点潜伏在我们身边。更为重要的是,“和平演变”的内容也从制度优势转向“普世价值”。“9·11”事件后,中东地区成为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重点,一些亚非拉及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也成为其意识形态渗透的对象。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成为西方霸权国家的“眼中钉”。因此,解决文化安全问题已提上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深刻阐述了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论述,并将文化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中。这正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忧患意识”,是一种文化安全意识的警醒和自觉,这对于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线具有重要意义。

(二)守住文化安全底线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护城河”

意识形态不是闲来无事的诗词,它具有明确的意向性,“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4](P68)这种实际的生活过程与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紧密相关,“正如物像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4](P68)意识形态是否安全,关键在于是否能守住文化安全的底线。文化安全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长期历史积淀中普遍认同的所有观念体系、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任何民族和国家无法脱离它而存在的集体意向,是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源泉和底线支撑。文化安全一旦失守,意识形态安全也就失去“生命线”。

要探究文化安全之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在20世纪发展过程中,没有比苏联更合适的案例。从某种程度来说,20世纪是以苏联的兴盛开始,而以苏联的衰亡结束。诚然,苏联的灭亡有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多重因素,但文化的考察是所有原因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上的失败,这种混乱的根本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的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是文化安全之于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世界历史教训。我们国家的文化底线有二,一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解读中华民族的文本,是民族的DNA,失去传统文化,就会失掉民族的独特优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功亏一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无从说起,西方国家也会趁机文化侵入和价值侵袭,使得国家文化安全底线失去命脉,体现文化安全的意识形态安全的“护城河”难有保障。

二、文化自觉:审视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P41)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4](P52)也就是说统治阶级不仅是物质生产的控制者,而且这些物质生产的控制者作为思维的人,“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而文化在本质上体现着“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人及其活动构成了文化世界的本体。文化一旦形成,对于建构其文化世界的主体来说,就存在着对其所创造的文化是否具有“自知之明”的问题。如果建构文化的主体对其创造的为我之物的文化失去“自知之明”,那么它就会以异己的方式发生作用。在中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契机,一直未放弃对我国进行文化入侵和价值侵袭。只有保持高度警惕的文化自觉,时刻对其自身创造“为我存在”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才能有效应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社会思潮的挑战。

(一)应对国内社会思潮多元方面略显疲态

作为某一特定时期内对社会政治有一定影响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存在既制约又互补的关系,在共进和冲突的关系中交互影响。虽然社会思潮和主流意识形态存在互补共进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但更要警惕的是,它们之间也存在制约和冲突,社会思潮的复杂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造成挑战。因为社会思潮具有批判性,容易产生消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蓄意制造复杂局面,抢占大众阵地和重塑主流方向等负面效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当前社会除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外,各种反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潮纷纷粉墨登场。这些思潮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思潮经过分析、批判后会消停;其他的社会思潮又接踵而来,应接不暇,这时又需要对这些思潮进行分析和批判。这种无尽头的过程给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带来最为严峻的信仰危机。

这些反主流思潮在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领域试图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彻底颠覆。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理念、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以恶意渲染为企图,造成人心涣散、社会动乱,企图达到瓦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推翻党的政权的“和平演变”计谋。新自由主义已将苏联变色,彻底瓦解其政权。当前,新自由主义再次打着马克思主义的幌子试图重塑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方向。编造五花八门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新自由主义强调“看不见手”的政府不干预市场,放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绝对自由。同时,它们蓄意篡改马克思主义观点,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没有质的规定性的“伪理论”。

面对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不能被这些此起彼伏的虚假性蒙蔽双眼,听之任之,随波逐流,否则就会陷入它们设计的圈套。而是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分析每一种社会思潮背后的意向性对象,分析、揭示、批判其编造的“有目的的虚伪”,拨开思想的迷雾。

(二)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瓦解愈演愈烈

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带来文化形态的巨大变化,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加深。全球化在迅速打开文化市场的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借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幌子,试图通过电影、书籍、电视等文化产品推广其政治和文化价值,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和文化观念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通过这种霸权色彩浓厚的文化扩张运动企图混乱民族意识,进而“变色”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在全球化语境下考量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之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和影响,也就是说我们要侧重从文化安全的视阈下把它看作一种帝国主义的文化战略。

民族的自觉首先是文化自觉,这是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前提。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实现其文化企图,不失时机地推出各种颠覆和瓦解我国意识形态的不良言论,企图使人民群众怀疑自身本有的特色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致政治信仰和精神信仰双重缺失。回溯历史,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民主人权输出”的“颜色革命”和“街头政治”,中东乱局等,无不是因为没有自觉清醒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他们民族和国家的“分化”和“西化”。

展望当下,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自恃有优势对我国各个领域进行施压,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近日又一意孤行地签署备忘录,公布“301调查”报告,对我国采取一连串的贸易限制措施。这种表面上看似贸易摩擦,实则是带有非经济目的的经济问题,这种非经济目的既有政治上的又有文化上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主权来说,国家的文化主权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我们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一味妥协,那么给我们的只能是无限制的剥夺。这种剥夺导致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面目全非。因此,如何把握文化上的对外开放尺度,以较小的文化主权让渡换取最大限度赢得本国发展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安全再度考量。一旦文化安全被流离,就达到了他们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瓦解的目的。当前,我们党高度自觉重视意识形态的“本”与“真”,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是这种文化自觉,使党和国家高度警惕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彰显了坚持文化安全的历史担当。这种历史担当使得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树立文化自觉,增强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抵御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文化自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支撑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对“为我存在”文化的自知之明的认识,那么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为我存在”文化,表现的是对民族和国家文化的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把“文化自信”纳入了“三个自信”理论体系,是继“三个自信”之后的社会主义道路第四个自信,而且被看作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在本质上赋予了它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一)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对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发挥了令人惊叹的重要作用。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对峙,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回顾一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运史,不得不令人深思。在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要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延续其血脉并从中获取精神养料,而正确的态度就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为维护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文化支撑。

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转化”旨在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本身而做出的努力,转化的本体是“中华传统文化”,实现的目标是“转化”,根本要求是获得传统文化本身的“创造性”并最终旨归“服务”,重在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虽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根植于封建社会背景下,有些内容和形式难免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甚至相冲突。但不能因此而贬斥否定,赶尽杀绝。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到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小到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建构和个人的健康发展。糟粕的文化则与之相反。要而言之,传统文化并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消逝,而是随着时代的光芒愈散发出璀璨之光,引领人们不断前进、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融会贯通,综合创新,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的关系,从而树立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另一方面,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新性发展”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进行对其本身的现代化的创新努力,其底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目标追求是“发展”,根本特征是“创新”,最终旨归不单单是“服务”,而是在凝练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的新内容。这些新内容既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又有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特色。为建立新文化体系,要加大实践行动力度,不断探索转化创新方式,积极拓宽转化创新路径,从而源源不断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动力。

(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其当代化、民族化和大众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会重温《共产党宣言》时,指出要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坚定信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自觉支撑。其除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还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20世纪初期“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百年历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时代需求相结合,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夯实了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百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面貌全新。诚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体系,有着不同的特质、不同的思想体系,这两种不同生存背景的结合在中国为何能够带来焕然一新的改变?究其原因,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接地气地创造性发展。在这一历史历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这两大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际地位提高,等等。正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自信,中国才能不断发展。在新时代发展中,应用马克思主义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增强大局观念,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用心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学出信仰、学出担当、学出本领、学出责任、学出干劲、学出廉洁,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

(三)落实文化强国战略,促进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1](P14)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卓越的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建设的滞后,供给不足。文化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文化的平衡充分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关键。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战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内表现为文化自信,对外具有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有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自信,意识形态安全也得到了保障。同时应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积极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步伐,文化的对外开放不仅包括“引进来”而且还要“走出去”。“引进来”即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包括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业态以及文化技术手段等方面,以进一步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走出去”即围绕“中国故事”这一主题,把握时代脉搏,以创新的方式方法,向全世界推出越来越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动,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国家传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