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2018-02-20 00:48
学术交流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卢卡奇白俄罗斯俄罗斯

布达佩斯学派与卢卡奇哲学再评价

赵凯荣在《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撰文指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学术背景最为复杂, 学术道路转变最为频繁的一个, 学术界习惯于用早期和晚期来区别远远不够。早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之前,卢卡奇就已开始对物化和拜物教的日常生活的现代性予以了尖锐批判,当时的基调是生命哲学的孤独的个人,是克尔凯郭尔的悲剧形而上学,个体被放在了比类更为优越的地位。卢卡奇也成了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个人和类的问题提升到哲学基本问题高度的哲学家,并终其一生一以贯之。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完成了人生一大蜕变,在个体和类的关系上放弃了此前执着于孤独个人的立场,反过来转向了阶级,把阶级置于个人之上。在晚年,卢卡奇完成了自己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思想再次发生转变,阶级的地位式微,马克思的类概念重新被卢卡奇提到很高的位置。但是,正是《社会存在本体论》使得卢卡奇和他的弟子们——布达佩斯学派发生了严重分歧。布达佩斯学派对其进行了严厉批判,可以这样说,没有卢卡奇就没有布达佩斯学派,没有对卢卡奇的反叛,就没有布达佩斯学派。布达佩斯学派指责卢卡奇仍然停留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中,仍然以一种主体性原则完成了一种新历史哲学,试图为人的实践提供一种总体性图景,从而再次把个人和类的关系理解为构成性的,而在个人和类的构成性关系中等级和从属势所必然,个人再次消融于类和社会之中。为此,布达佩斯学派在个人和类的关系上,尝试以主体间性取代主体性,以规范性取代构成性,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现代性哲学道路和全新的现代性哲学批判道路。

(刘 影 摘)

从《小说理论》看卢卡奇思想的一致性

孙建茵在《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11期撰文指出,布达佩斯学派认为,小说是一种典型的文学体裁和艺术形式,它属于美学学科,因而可以在哲学范畴中加以讨论。卢卡奇作为 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小说理论》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同时,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同于科学,它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客观世界,并通过特殊的模仿或模拟成为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映,在这种反映中包含着主动的、可选择的价值内涵。因此,卢卡奇的《小说理论》实质上是提出了一个解释并改变世界的主-客观关系的模型。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卢卡奇各个时期的理论观点绝不是一系列的自我矛盾,而是凝聚在“历史性”和“总体性”周围的渐进探索和不断拓展,小说的叙事结构及其表现的现实关系始终是卢卡奇的认识论沉思。正如马尔库什所说:“1918 年卢卡奇转向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断裂,并不是他观念演变中的一道非理性的鸿沟,而是试图为这一刺激他整个早期发展的问题既寻找理论答案又寻找实际解决方案的一种尝试。”反之,如果用 “断裂”的方式来解读就会忽略卢卡奇早晚期思想的内在联系。由此,小说理论虽然从属于文学理论,但如果不限于文学批评的视域,我们就会发现卢卡奇《小说理论》中所沉淀的是经由“总体性”和“历史性”视角改变世界的哲学方法,那么,关于卢卡奇早晚期思想中的一致性就不再是难以理解和不可接受的问题。

(刘 影 摘)

卢卡奇主客体关系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启示

赵志阳在《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9期撰文指出,卢卡奇哲学对后世理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影响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卢卡奇纠正了第二国际理论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中人的“能动的”方面;二是卢卡奇以“历史”的观点把握社会现实,拒斥抽象的普遍逻辑,回归真实生动的人类活动;三是卢卡奇强调主客体统一的总体性辩证法原则,换言之,卢卡奇哲学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动”与“受动”的关系问题时,更加强调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抓住了实践哲学的理论精髓;四是作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理论革命家,卢卡奇的哲学理论是服务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因此,在理论层面卢卡奇哲学对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现实层面上,卢卡奇主客体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要承担起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责任。卢卡奇哲学之所以具有理论生命力,就在于它与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密切相关,并给出了具体问题的解决思路。所以,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一定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握时代的脉搏。唯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理论诉求。

(于 欣 摘)

阿格妮丝·赫勒论道德的现实可能性

尚人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撰文指出,面对20世纪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危机,赫勒构建出一种基于现代多元化境况的现实的道德,并探究其现实可能性。第一,道德是社会交往的塑造物。赫勒构建的道德是一种以自由为前提的个性道德。她更加注重承认善恶的相对存在。道德是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的强烈愿望,是对与人交往这一具体行为的引导性要求。然而,日常生活中,多种多样、标准不一的道德标准之所以存在。第二,道德是自由与责任的共同体现。存在于社会中的现代人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个体也有权自由地重新解释人所制定的抽象规范,甚至具有对此规范做出变更或替代的权利。道德判断所探讨的人的行为是均出于意愿的行为,有意愿就会有责任。如果不允许个体进行自由的价值选择就要做出行为,那么道德进步便是不可能的。在赫勒看来,并不存在绝对命令的道德律,她认为所有人心中唯一的道德律是诉诸自己的权威。第三,好人是良善生活实现的条件。赫勒试图构建出一个以普通的、现实的“好人”为元素组成的无限趋于完美的道德乌托邦世界,力图重拾人类的道德与责任。“好人”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好人”应该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并且能够成为的方式,是存在于现实的社会交往中的普遍反映,道德之所以现实可能正是因为好人的可能性存在。在于不断地追求道德、实现道德、超越道德的过程中使人实现其潜能转化,成为自己道德标准之下的“好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刘 影 摘)

中国-中东欧国家外交关系40年回顾:成就、挑战与展望

叶夫根尼·坎迪拉罗夫(王永香译)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中按时间脉络细致梳理了中国-中东欧国家40年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在冷战结束之前,中国-中东欧国家外交关系从差别对待逐渐走整体回暖。冷战后,中国-中东欧国家外交关系则经历了从互相疏离、相互调适再到携手构建新型外交战略的转变。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深刻改变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形势,给中东欧国家和保加利亚提供大量发展机会。该倡议在中东欧地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来自于欧洲国家一定程度上把中国的崛起和经济发展视为一种威胁,以及欧盟对于其成员加入另一个多国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倡议的审视,而中东欧国家却认为中国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还把整个中东欧视为一个整体,而没有根据他们的具体国情采取“分而治之”的经济交往策略。与挑战相伴而行的是中东欧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机会:第一,共同创建一个“大欧亚共同市场”的可能性;第二,加速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可能性;第三,克服目前俄罗斯与欧洲之间关系疏远的可能性,这将会增强欧洲(以及俄罗斯)的稳定;第四,欧洲公司在亚太地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第五,提高欧洲各国全球影响力的可能性(践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欧洲在全球和地方治理领域的经验);第六,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的机会;第七,应对美国影响力对大西洋两岸关系带来的困境,实现大西洋两岸关系平衡的机会。随着中东欧地区各国(尤其是保加利亚)更为积极地参与和中国在世界中的角色相关的全球和地区进程中的国际合作,寻求适合双方国情的发展机会,最终彼此都将受益。

(于欣 摘)

“民族认同”抑或“公民认同”:苏联的教训与当代俄罗斯的经验

张建华在《国外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撰文指出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在民族工作取得成功的同时,失误同样是明显的和严重的,即未能处理好“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民族进程”与“国家进程”的关系,正是这些失衡的关系加剧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加剧了俄罗斯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直至最终走向苏维埃联邦解体和社会主义道路失败。为解决历史遗留的民族问题和国家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俄罗斯学界展开了广泛的学术讨论,探索新时期俄罗斯的民族状况和国内政治情势,试图在民族学理论上提出新的创建。其一,国家依据《俄罗斯联邦宪法》保障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权利,尊重其“民族认同”的诉求。其二是政府和学界联手强力宣传“公民意识”和“公民民族”理论,推进各民族对俄罗斯联邦政权的“公民认同”和“国家认同”。同时,作者基于俄罗斯联邦几次人口普查中关于自治共和国内的少数民族对于自治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的认同情况的历时性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当前俄罗斯联邦的“民族认同”(“民族进程”)和“公民认同”(“国家进程”)是一个同时并存,或相向而行,或异向背离的棘手问题。有鉴于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仍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实施的仍然是联邦制的国家体制,因此如何妥善地解决日益提高的民族自我诉求与国家层面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即如何处理“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民族进程”“国家进程”的矛盾与错位,是俄罗斯政府亟须谨慎处理的当务之急。

(于 欣 摘)

白俄罗斯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流变与现实境遇

张严峻在《俄罗斯研究》2018年第4期撰文指出,白俄罗斯地处东、西方文明交汇处,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多变的历史命运,始终影响着白俄罗斯民族的自我认知。白俄罗斯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历史流变。第一,苏联解体前白俄罗斯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发展过程,起源于13至18世纪、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展于20世纪初至苏联解体前。第二,后苏联时期白俄罗斯民族文化认同发展现状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围绕民族文化认同构建问题的探讨面临分歧。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延续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白、俄两国关系逐渐走近,“双国语”模式开启,白俄罗斯开始表明独立姿态。从2009—2010年开始,白俄罗斯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呈现良好趋势。民族文化认同的重新构建,成为白俄罗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民族语言的萧条、文化符号的多元、历史叙事的冗杂,以及他者文化的渗透,都使得白俄罗斯民族文化认同在短时期内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第三,当代白俄罗斯民族文化认同构建的路径选择。白俄罗斯的学者将俄罗斯民族文化认同构建分为白俄罗斯模式、欧洲模式、白俄罗斯主义模式、波兰模式、西俄罗斯主义模式以及欧亚模式,等等。美国的学者提出了欧洲模式、俄罗斯模式、海外移民型的民族主义模式,和“in-between-ness”模式等。白俄罗斯官方构建认同的措施主要有:维持“双国语”模式,强化白语地位;构建白俄罗斯历史新定义对符号的“选择性”保留与“去俄化”改写;推行“温和的白俄罗斯化”创造一个相对应的“白俄罗斯世界”。

(苑承丽 摘)

中俄民商事在线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

刘青杨、金鹏在《江汉论坛》2018年第10期撰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势必改变中国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格局,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会呈现出一个新的跨越式发展,两国对民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律思考也将更加深入细致。在实践中,现有的中俄两国民商事纠纷解决的方式方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将来应构建中俄民商事纠纷在线非诉解决机制,实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升级换代”,以破解民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践困境,推进区域性私法国际一体化。第一,提出“中国方案”:建立中俄民商事纠纷解决中心。为保障中俄经贸的可持续发展,及时化解商贸往来过程中产生的民商事纠纷,在中国设立中俄民商事纠纷解决中心尤为必要和迫切。该中心的创设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广泛参与,中俄两国作为世界大国理应成为该中心的发起国。第二,搭建运行机制:创设中俄民商事纠纷在线非诉解决规则。中俄民商事纠纷解决中心成立后,适用在线非诉纠纷解决方式的大前提是两国的纠纷主体认同纠纷解决规则,双方自愿受规则约束。首先,纠纷解决规则的建立要尊重国际法、尊重国际交易习惯,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其次,纠纷解决规则的制定要因事因时而定,不可单一量化。第三,以仲裁为突破口:对现有仲裁机制进行改革。纵观中俄两国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线仲裁是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因为仲裁程序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上,在两国都有完备的制度基础,具备线上发展的基础条件。第四,统一标准:完善配套制度, 形成无缝对接。中俄民商事纠纷在线非诉讼解决机制,从运行到落实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制度,还需要有大量的配套保障制度,这些配套保障制度落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在线仲裁的运行效果和存在价值,与网络技术、机构管理和人员配置等保障制度相比,生效仲裁的确认执行最为重要。

(苑承丽 摘)

俄罗斯经济转型与增长的教训:政治经济学批判

徐坡岭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8年第5期撰文指出,俄罗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危机和动荡的过程。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经验教训,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是我们在思考和判断俄罗斯未来走向和中俄关系始终无法回避的基础性问题。俄罗斯经济转型之所以选择激进“休克疗法”,并造成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和社会的剧烈动荡,带来一系列人口、经济和技术基础等方面的灾难性后果,与转型议程制定和控制者面临的政治约束,以及政策选择背后的政治动机密切相关。政治因素对经济转型的影响是理解俄罗斯经济转型教训的关键。俄罗斯长期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包括俄罗斯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能源原材料部门, 固定资产投资率不但难以实现基本的厂房基础设施和设备更新,更难以实现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更新,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经常高于GDP增长率,联邦财政支出主要花费在国防国家安全和社会政策领域,等等,最终导致俄罗斯物质生产部门萎缩和去工业化现象。其背后的原因不但与俄罗斯军事立国政策密不可分,也与收买中下层选民的政治支持密不可分。经济增长政策被政治因素干扰,甚至绑架,是俄罗斯长期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被破坏的重要原因。俄罗斯经济转型引发的危机和经济增长中的这些问题从经济学逻辑看好像是经济性的,但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性的。无论是叶利钦意识形态导向的转型目标设定和转型策略选择,还是普京的强国战略和在社会经济模式上向福利社会性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转向,都是一种政治性决策。俄罗斯转型路径和增长模式中的政治性因素是造成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苑承丽 摘)

俄罗斯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中俄可再生能源合作

徐洪峰、王晶在《欧亚经济》2018年第5期撰文指出,俄罗斯尽管化石能源储量丰富,但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提出了支持政策。第一,俄罗斯政府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及相关支持政策。主要目标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拓宽和丰富俄罗斯能源供给种类,为远东、西伯利亚和北极等偏;远地区提供更多的能源选择;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在国家电力生产结构中的比例,逐步降低天然气、煤炭发电比例;减少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碳排放,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俄罗斯联邦可再生能源发电支持机制》,并颁布了《电力法》。第二,俄罗斯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作为独联体区域内油气资源丰富的大国,俄罗斯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可以从一个侧面代表独联体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整体背景和状况。尽管化石能源储量丰富,但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俄罗斯政府仍提出了本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和支持政策。俄罗斯可再生能源发展结构严重失衡,可再生能源发展过度依赖水电,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严重滞后,太阳能光伏发电虽然起点低但发展迅速。第三,中俄可再生能源合作现状、建议及困境。中俄两国可再生能源合作主要集中在风电领域,目前两国合作主要面临技术标准差异、生产设备国产化率要求、政府补贴政策难以预期、合作互补性不高等困境。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水电合作可以成为未来中俄两国可再生能源合作的突破点。

(刘 影 摘)

从全景史诗到生命图腾——论俄罗斯战争文学流变

冯玉芝、杨淑华在《外语研究》2018年第5期撰文指出,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种类,在各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俄罗斯文学优秀的史诗传统在战争题材的作品中锦延不绝,以古代战争为蓝本的《伊戈尔远征记》和《战争与和平》等皇皇巨著,既有战争战役的全景式展现,也涌现了用艺术手段概括“创伤叙事”的“战壕真实派”,抑或将抵御外侮的主题性质阐发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进入20世纪后,以《静静的顿河》为标志的俄罗斯战争文学出现了现代性转向,战争文学的诸方面都揭示了历史与人的关系的新面目,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对战争与革命的自省,就不再是一般个人的自省,而是融入了更为深广的对历史和时代的省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俄罗斯战争文学涌现了三次“浪潮”,主题从战争时期人的精神世界描写到对战争深沉的思考和理性的评估再到展现人物的青春年华和普通人身上的人道主义光辉的三个阶段变化,对世界文学范畴的战争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局部战争和随之而来的军事文化擅变激活了战争文学对人类共同历史文化语境的思考和对人类社会伦理的道德期冀。俄罗斯古代战争文学成就斐然,是战争叙事传统的不竭之源;近现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都总结了战争文学在概括和整合编年史记录方面的巨大成就;当代作家将战场冲突完全让位于战后反思,深刻触及了战争文化的本质,使“真相叙事”成为当代文化间对话的珍贵文本。俄罗斯战争文学的流变史是人类世界观和道德观发展的缩影。

(于 欣 摘)

基于翻转课堂的俄罗斯文学教学

冯小庆在《大学教育》2018年第10期撰文指出,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颠覆了传统教学方法,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俄罗斯文学是高校俄语专业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必修课程,但是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很有必要也适合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文章通过分析课程特点指出俄罗斯文学运用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即俄罗斯文学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沟通的需要,是为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需要,是延长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第一,课件内容选择要慎重。选择作品要全盘考虑,有的放矢。精讲作品也要做足功课,因为教学视频的长度一般要控制在10—15分钟之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展现作品的全部特色。第二,形式要多样化。俄罗斯文学课的任课教师制作教学视频可以朗诵诗歌和作品片段,穿插电影、音乐、戏剧片段,展示PPT和各种所需内容的截屏,以讲解、提问、设置悬念等方式实现知识传递。第三,评价体系要完善。翻转课堂以全新的方式帮助教师完成知识的传递,并且有效地完善了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因此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无法适应翻转课堂的要求,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十分必要,需要从课堂、真实课堂以及课后三方面提供一些参考。翻转课堂一经引入国内,就引起了国内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者不遗余力地向基础教育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因为它具有自身的教育科学性,符合学习有效发生的原理。翻转课堂引入俄罗斯文学课程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尝试,由于新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来完善和提升自己。教师能力提高必定会使学生能力提高,最终会使整个课程一改以前枯燥、烦闷、冗长的状况,而成为一门能够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课程。

猜你喜欢
卢卡奇白俄罗斯俄罗斯
在布达佩斯“寻访”卢卡奇
白俄罗斯召回常驻欧盟代表
白俄罗斯收获750万吨粮食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布达佩斯学派与卢卡奇哲学再评价
白俄罗斯一号通信卫星诞生记
卢卡奇研究综述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