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豆腐皮

2018-02-20 05:28王向阳
乡音 2018年11期
关键词:豆腐皮大路平底锅

文/王向阳

小时候,在我的家乡浙江,亲友给产妇送礼,大多是红糖、鸡蛋和豆腐皮三样。豆腐皮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滋补品,身价金贵,制作繁复。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浦江县黄宅镇何山畈村的同学杨美英家捞了五六年豆腐皮。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她爹娘就早早起床,开始磨豆腐,爸爸推磨,妈妈添豆,夫唱妇随,直到烧晚饭的时候,才捞完豆腐皮,长达15小时。捞起来的豆腐皮,要么由贩子上门收购,价格压得低,没啥赚头,要么自己运到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在街头巷尾一张两张地零卖,费时费力。辛苦一场,她爹爹最后算了一笔账,只赚了一点儿豆腐渣,作为猪饲料,喂养一头母猪和两头肉猪,也算有点儿出息。日夜操劳,长年累月,身体实在吃不消,她家不久就歇业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家的邻居开始捞豆腐皮,让我有机会亲眼目睹。邻居把老房子粉刷一新,新砌了几排有好多眼的灶头,每个眼上装一只敞口平底锅。把过滤好的纯净豆浆倒进平底锅里,先用旺火烧开,结皮以后,改用文火,以免烧焦,结成锅巴。慢慢地,豆浆上结起了一层薄薄的豆腐皮。这时,邻居用一根细细长长的箬竹棒,伸进锅里,将豆腐皮轻轻捞起,一头插在锅边木架的小孔里,一个小孔插一根竹棒,密密麻麻。随着水分的蒸发,豆腐皮从最初的乳白色,慢慢变成金黄色,像一面小旗帜,煞是好看。刚开始捞起来的豆腐皮,叫作头皮,薄如蝉翼,颜色淡黄,韧性很好,久煮不烂,入口爽滑;中间捞的豆腐皮叫做二皮,色泽和口感稍逊;最后捞的豆腐叫作脚皮,颜色深黄褐色,容易煮煳,入口即烂,卖不上价钱。

家乡捞豆腐皮最有名的是郑家坞吴大路村,有近百年历史。早前,捞的豆腐皮大部分供寺庙僧人作素斋用。到了1953年后,捞豆腐皮的农户逐渐增多。20世纪80年代,全村有90%以上的农户捞豆腐皮。

这里的豆腐皮以色泽晶莹光洁、薄如蝉翼、通体均匀著称。豆腐皮呈半圆形,宽约40厘米,长约30厘米,既可炒家常便菜,也可用于宴会酒席。游龙戏水、凤飞南山等名菜,均以豆腐皮作原料,特别受不爱油腥、喜吃素食的食客称道。

一张豆腐皮的背后,流淌着农家妇女数不清的汗水。捞一灶豆腐皮,短则12小时,长达18小时,经过碾豆、浸豆、磨浆、滤浆、成形等十多道工序,每道都马虎不得。就拿取水来说,必须用清洁的山泉水或井水。吴大路村的井水,内聚力强,制作豆腐皮成型好,产量高;豆壳要剥净,浸豆时间要适度,磨豆速度要适中,进豆速度要均匀,以保证豆浆的品质;磨成粗豆浆后,还要过滤,不能有丝毫豆渣;豆浆倒入平底锅内,要掌握火候,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豆腐皮的厚薄均匀、纹路细腻和光洁白净。一个家庭妇女围着12个锅台,捞400多次,平均每一分钟一次,手脚不停,相当辛苦。一家老小忙前忙后,耗费一天一夜。冬天捞豆腐皮还好,灶头可以取暖,夏天酷热,无法承受,豆腐皮容易变质,卖不起好价钱。因此,吴大路村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二十都吴大路,鸡啼离床铺。不是做糖就是磨豆腐,有女莫嫁吴大路。”

在大集体时代,也有少数脑子活络的吴大路村民,偷偷地把豆腐皮带到杭州、上海等城市,上街销售。不过,税务人员早已等候在郑家坞火车站,看见贩卖豆腐皮的,缴了税还不让上车。为此,村民改到外地上车,要么到义乌大陈站,要么到诸暨安华、牌头站。到了城里,最怕碰到流氓团伙,东边的夺了两斤豆腐皮,你去追赶,不料西边的把整袋豆腐皮拎走了。在城里卖豆腐皮,吃要钱,住要钱,能省则省。有一次,吴大路村民吴兴家到了杭州,旅馆住不进去,干脆在火车站里等到天亮,还为省了一夜的住宿费而高兴呢。

大多数村民捞了豆腐皮,就在本地销售。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农户用稻草捆扎豆腐皮,拿到农村集市上销售。到了80年代,治平古塘村建了一个豆腐皮批发市场,主要销往外地。因为有的村民在豆腐皮上违法使用添加剂,吓跑外地客商。这个市场兴了没几年,就偃旗息鼓了。□

猜你喜欢
豆腐皮大路平底锅
大路长歌
美味健康豆腐皮
平底锅上的煎蛋艺术
大路弯弯 溪水缓缓
豆腐皮补血抗衰老
养个平做底宠锅物
高宇 大路弯弯 溪水缓缓
养个平底锅做宠物
三河有个豆腐皮村
安东尼的小平底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