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城市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社区服务探究

2018-02-20 23:57张雪伟
现代交际 2018年21期
关键词:随迁子女社区

张雪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城市务工人员的子女跟随父母亲来到城里一起生活,他们普遍面临社会融入方面的问题。城市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务工人员子女的独特问题和需求,运用社区资源和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设计随迁子女的相关服务方案并实施,帮助其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使他们能够在城市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社会工作介入 随迁子女 社区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056-02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到城市务工,他们成为城市中的特殊群体。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增多,其随迁子女的城市适应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孩子普遍面临学习困难、情绪不良、反社会行为明显、生活技能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主要问题及困难分析

(一)教育方面

相对而言,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随迁子女的物质基础相对较弱,他们常常处于社会边缘,在经济、教育及文化方面缺乏更优质的资源。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整天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和督促孩子的学习,一些孩子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能力差。加上农民工往往文化水平有限,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当发现孩子学习不好或有一些不良行为问题时,往往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打骂的方式,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极容易让子女产生冷漠、暴力、逆反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

(二)心理方面

儿童青少年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心理的健康,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的缺失,较差的成长环境,很可能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在城市中生活的随迁子女容易产生自卑、敏感、学习压力大、偏执、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身份认同混乱等心理问题的困扰,这些心理问题会阻碍他们的成长。

(三)行为方面

农民工随迁子女存在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学习热情,逆反及反抗倾向强烈,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开小差、活动过度。第二,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容易激动、发怒,经常与别人发生冲突,有明显的攻击行为,还有一些孩子存在违抗行为。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说脏话、爱惹事、经常与别人争吵,甚至打架斗殴、攻击他人。第三,法律观念淡薄,容易出现道德失范及违纪问题,这些孩子的违纪行为主要有说谎话、逃学逃课、离家出走、偷窃等。

(四)亲子关系方面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随迁子女家庭普遍存在的亲子关系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随迁子女的父母忙于打工,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短,忽略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亲子关系疏远,孩子没机会也不愿意向父母亲袒露自己的心事,缺乏安全感;第二,家庭教育理念落后,不重视子女的人生规划,不重视子女在学业上的成就,导致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感到迷茫和悲观,从而严重影响了随迁子女自身的成长与成才;第三,农民工父母不重视子女行为及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言传身教,缺乏对孩子的卫生教育,一些随迁子女的生活、卫生及作业习惯等都是比较突出的问题;第四,与学校及老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很多家长比较忙,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交给老师,当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拒绝和老师沟通。

二、城市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区服务准备及方案

农民工随迁子女群体的问题日益突出,随迁子女的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社区是农民工子女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基层社区组织可以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需求,开展学习、心理健康、亲子关系等方面的专项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及机构的作用,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调动社区志愿者广泛参与,开展全方位的服务,让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助人的实务性方法,社会工作方法与农民工随迁子女问题具有较高的契合性,因此可以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解决问题。开展个案社会工作,能够解决他们存在的特殊困难,尤其是心理及情绪问题;开展小组辅导,充分利用小组预防和解决问题的功能,培养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展社区服务,也可以促进进城务工人员与子女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的家庭提供服务。

(一)服务准备

社区可以利用社区现有的资源,如儿童书画室、舞蹈室、图书室、心理辅导室等,为随迁子女提供一些学习、活动场所,构建社区支持空间,开展课后陪伴、临时照料、心理社会支持、安全教育、家庭教育、阅读支持、学习辅导、主题兴趣小组等专业社工服务,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融合,促进建立随迁子女保护的公共综合服务体系。

在开展服务前,社区可以通过微信、微博、互动吧等社交媒体及其他大众媒体进行前期宣传,使社区居民及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广泛了解并参与随迁子女服务。同时,随迁子女各项服务的开展需要详细的方案策划,包括每项服务的活动时间、地点、频率、周期、参与人员等,设计详细的小组计划书及服务方案。

(二)服务目标

(1)短期目标。为随迁子女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参与该项目的儿童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明显改善;倡导社工理念,动员更多的社区居民、志愿者等为随迁子女提供服务,表达对随迁子女的关爱。

(2)中期目标。在服務过程中不断总结服务经验,探索新的为随迁子女提供服务的方式和方法。开展广泛宣传及教育活动,有效提升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技能。

(3)长期目标。使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在服务社区建立“三工协作”“四社联动”的随迁子女之家,为随迁子女健康成长提供互动空间。调动志愿者和妇工及社会工作者广泛参与,建立随迁子女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服务方案

(1)主题活动。

活动1:益陪伴。“益陪伴”是基于对随迁子女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开展的助学活动,通过“益读书”和“益课堂”两大模块,解决孩子学习上的难题,并适当做一些延伸,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活动2:乐成长。“乐成长”是基于对孩子的实践能力培养而开展的体验活动。安排孩子们参观博物馆、书店、企业等。城市参观活动是带领孩子们参观城市的几大景点,让这些处于城市边缘的随迁子女感受一下城市的繁华,并且让他们树立自己的理想。

活动3:关爱慰问。针对随迁子女成立咨询、关爱小组,以社区党员、志愿者与随迁子女结对帮扶的形式,定期开展关爱慰问随迁子女活动,为贫困随迁子女送去书包、文具、课外书等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与孩子们交流互动,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思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活动4:亲子乐园。在节假日期间,组织随迁子女开展家庭亲子活动。如亲子包饺子、趣味运动会等。

活动5:知识教育。组织开展随迁子女关爱保护和随迁子女健康教育知识竞赛。通过发放宣传单、安全教育资料等方式,开展防溺水、防触电、防拐卖、防性侵、防火灾、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知识教育。

活动6:读书会。进行阅读需求调研,针对随迁子女的阅读兴趣,在周末及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经典图书阅读,名篇朗诵,亲子阅读,图书捐赠,赠送读书卡等,为随迁子女提供一个共同学习、增进交流、促进友谊的平台。活动中也可以安排社区志愿者为孩子们推荐书籍,陪伴阅读,答疑解惑。通过读书活动丰富随迁子女的课余生活,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活动7:兴趣课堂。动员社区社工、社区学校、幼儿园、亲子园、企业中的志愿者开设美术、手工、舞蹈、书法等兴趣课堂,发展随迁子女的兴趣爱好,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活动8: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的辅导讲座,聘请专业人士为随迁子女做心理疏导。

活动9:家长教育。聘请有关专家对随迁子女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家教知识、监护人权利义务、儿童维权等知识的培训。

(2)社工专业服务。个案工作的独特治疗模式,对于解决随迁子女的各方面问题有明显的效果。在开展随迁子女的个案辅导前,可以先进行需求及问题评估,全面了解他们个人及家庭情况,针对随迁子女出现的心理、情感、学习、亲子关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辅导。如学习辅导方面,可以与随迁子女及他们的家长、老师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心理辅导方面,可以运用行为治疗、理性情绪治疗、人本主义治疗等方法帮助随迁子女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及不良行为。

小组工作方法可以使具有相同或相似问题的随迁子女在小组中交流互动,分享表达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小组平等尊重的环境也容易让组员形成归属感。我们可以针对随迁子女开展多种类型的小组辅导,如学习小组,教育小组,兴趣小组,人际交往及人际沟通小组,亲子互动小组,同辈群体小组等。通过小组辅导促进随迁子女的自我表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增强学习能力,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兵,张红英.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同春芬,李雅丹.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体系构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3]周慧,朱梦圆.城市边缘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以S市Q社区为例[J].社会福利,2018(1).

[4]郭秀玲.針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社区服务探究——以福州金山社区大学“工友之家”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随迁子女社区
影像社区
如何提升随迁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
成长之歌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考察
影像社区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研究
影像社区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漫谈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