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发展与泰山文化的因应

2018-02-20 23:57甄惠谭娜郭笃凌
现代交际 2018年21期
关键词:契合道教传承

甄惠 谭娜 郭笃凌

摘要:道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而泰山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又集合了齐鲁文化的双重底蕴,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政治、文化因素形成了泰山崇拜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道教影响与泰山产生了诸多交集,并相互融合。本文从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对道教与泰山崇拜进行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契合关系。

关键词:道教 泰山文化 传承 契合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075-02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产生于民间、兴盛于民间,经历了几代道教的学者对道教进行改造和不断宣传,道教逐渐从民间走向了官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封建王朝的认可。道教以其独有的教义和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发展。同时,道教与佛教、儒教既相互鼎立又相互融合,成为影响中国文化进程的三大支柱。道教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兴盛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影响之深、影响之远是不可估量的。乃至今天,道教对于我们很多社会、思想问题的解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道教的影响与泰山文化的流变

泰山,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纵观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泰山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更因其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观和在封建社会中特殊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地位逐渐成为齐鲁文化的中心。《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①,泰山以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包含了齐、鲁的双重文化特色,更显其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博大精深。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皇权的需要,又给泰山赋予了神秘主义色彩的信仰代表地位,使得泰山文化的影响又远远超越了齐鲁大地的区域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信仰崇拜。

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又深刻影响着齐鲁文化的泰山文化,包含着多重文化内涵,文化山、宗教山、政治山都从不同角度对泰山文化进行着解读和诠释②。作为中国传统宗教的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泰山也有着诸多的交集,在影响泰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与泰山文化相融合并被吸收为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化在与泰山文化相互融合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化学反应,形成了具有泰山特色的道教文化和具有道教特色的泰山文化。据考证,道教传入泰山始于东汉末年,正值当时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后来,其弟子上山采药炼制丹药化解世人瘟疫疾病。据史料记载,曾在泰山生活过的著名道士有崔文子、张炼师、邱处机、张志纯、张三丰、王三阳等人。从那时起,道教就与泰山有了交集,开启了相互之间的兼容并蓄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之路。

道教与泰山的渊源颇为久远,在道教的洞天福地当中,道教将泰山列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二“泰山蓬玄洞天”,被视为神仙居住的场所和道士修炼的佳境③。作为封建王朝封禅仪式的最神圣之地泰山,历史上共计有12位帝王曾前往泰山进行封禅仪式。泰山设计主要指的是泰山无论从景观设计,还是登山路径的选择,抑或从人文建筑的规划方面都是极其严肃慎重的,从设计思路和框架无不体现着设计者的独特文化和理念。在泰山的设计上,最主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道教对泰山的设计了。

在秦汉时期,封禅泰山时最主要的策划者是方士,到了唐宋时期,封禅泰山的主要策划者则变成了道士。唐正德八年,唐朝皇帝李渊宣布了三教的地位排名,尊道教为第一④。自此,道教成为泰山的显教,占据了从岱麓至岱顶的山阳中轴线上的主要阵地,开始了道教对泰山的完整而又系统的设计。道教按照“君人南面”的設计理念,将以往从北坡和东坡两条路线登山的方案,改为通过南坡的三个断层台阶设计出三重天,利用中溪山谷的地势沿山而建,修建了一条中轴线,从而使得登山路线符合了中国封建王朝皇家的政治要求。道教的登山路线的设计,既凸显了泰山固有的稳重和对称、雄壮的山体形象,又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朝拜心理,一直沿用至今。在登山的中轴线,道教又发挥自己的设计天赋,建筑了诸多庙宇、牌坊等,巧夺天工般将一座雄伟壮丽的自然山改造成具有宗教和园林气息的文化山。在道教设计的登山路线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王母池、关帝庙、斗母宫、三阳观等。道教对泰山的设计既将道教的宗教理念与泰山自然相融合实现了泰山的道教化,同时也使得道教具有了泰山特色,实现了道教的泰山化。

二、道教的嬗变与泰山信仰的因应

泰山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诸多的神话和传说,关于泰山的信仰更是深得民间称颂,可谓是一座信仰山。道教传入泰山以后,更是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在泰山加以传扬,形成了具有泰山特色的道教信仰。道教根据我国民间信仰当中的“中国人死者魂归泰山”和“泰山治鬼”的传说⑤,结合泰山的地理和山形对泰山信仰进行了改造,将泰山塑造成包含有天堂、仙界、人间、地府的整个宇宙世界。道教知名道士张志纯在蒿里山建立祠庙称为地府。道教又重塑了泰山神,认为泰山神不仅主生还主死。

道教与泰山信仰的最大结合点莫过于道教碧霞元君的信仰了,至今在齐鲁大地都信徒众多。民间对于碧霞元君的来历莫衷一是,碧霞元君又被称为“泰山玉女”,在民间通俗的称为“泰山奶奶、泰山娘娘、泰山老母”。在宋朝时被皇帝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按照道教的得道成仙说法,男人升仙为真人,女人升仙为元君,因为碧霞元君身着碧衣红裙,又因其上通乾象,降灵下土,坤道成女,所以被称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关于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发现玉女石像较早的记载见于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的《文献通考》⑥,后世关于碧霞元君具有代表性的信仰来历有清代《蒿庵闲话》记载的宋真宗玉女池洗手遇石人说⑦、黄帝所遣玉女说、民间所传东岳大帝女儿说等⑧,但是她们共同的一个特点是,碧霞元君都代表着正直、善良,能够为民祈福、消灾解祸等。民间曾有“南妈祖,北元君”的说法,可见其在人们信仰中的地位之高。道教吸收了民间对于碧霞元君的信仰,又结合自己的宗教特点,对其形象加以塑造,认为其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神兵天将,洞察世间一切善恶。

三、道教的发展与泰山静心思想的契合

道教文化中历来有静心的思想,要摆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位置,尽到自己的本分⑨。泰山固有“静”的传统,以其山川的稳重形象、宗教信仰的静安祈愿、石刻传说的致和旨归等在默默诉说着“静心”的思想。《道德经》中有云“致虚极,守静笃”,认为修养要注重致虚守静。首先要致虚,要消除自己内心的屏障使心灵排空,摒除浮躁和混乱,继而才能守静,洞察自己的内心和世界,继而“知常”达到逢凶化吉的状态。庄子更加注重生活要清心寡欲,以静进行养生。静心,才能守得住清贫和寂寞,处事安之若泰;静心,才能守得住内心的纯净,不受外界干扰,经世随心所欲。道教不同于儒教那样倡导积极入世的思想,而是追求个人的修道、求道,强调出世的思想,推崇“自然无为”。同时,道教强调为人处事要淡泊名利、适可而止,《南华经》记载:“名者,实之宾也,我宁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对于现代人涤除浮躁心态、处事泰然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泰山的宗教文化丰富,其中包含很多引导人静思、修行的静文化,也正是这种静文化,自古以来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前来研习,更是留下了他们对泰山静文化的思考。在泰山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道教文化,泰山文化的发展与之紧密相连。道家讲“出世”,要求克制人的感官欲望,主张人不要被身体本能牵制和奴役,回到人心灵的自然宁静。观泰山石刻如观人生,赏泰山石刻如览历史,析泰山石刻如修身养性,能让人在无声的世界中发现人生真谛,这种魅力正是国人所钟情的静文化。泰山典故与传说的这种时而如小桥流水,时而波澜壮阔的文化特色,也是静文化的内涵所在,这种静文化可以育人于无声无息之间,熏陶养性于茶座的静谧之处。

四、道教的传播与泰山古代科技的结合

《列仙传·卷上·崔文子》曾记载泰山道士崔文子在泰山周边研制丹药行医救人,医治瘟疫救人无数的故事。泰山人崔文子通过精心炼制丹药,走訪民间行医治病,后来民间爆发瘟疫,崔文子又炼制丹药解救世人。崔文子医术之深、医者之心至仁成为泰山传说当中一段佳话,也构成了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道教与泰山文化科学技术的完美契合。

道教影响与泰山在相互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交集,互为依托,形成了道教化的泰山文化,也产生了泰山化的道教,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也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朝向多元化发展。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②汤贵仁.泰山——政治山——国山[J].泰山学院学报,2003(8).

③万方.道教洞天福地泰山[J].书屋,2012(10).

④米山.从祈国泰到民求安——泰山宗教信仰的嬗变[J].聊城大学学报,2010(6).

⑤范晔.后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⑥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九十).

⑦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⑧张尔岐.蒿庵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⑨熊静忍.静心·净心·尽心——《道德经》读后感[J].中国道教,2006(2).

参考文献:

[1]刘守华.道教信仰与民间叙事的交融[J].文化遗产,2012(10).

[2]张广艳.道教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现代价值[J].中国民族报,2017(11).

[3]胡锐.道教旅游文化与道教文化旅游辨析[J].宗教学研究,2018(12).

[4]刘凌.泰山文化与齐、鲁文化[J].齐鲁学刊,1999(5).

[5]李继武.道教戒律的伦理道德思想[J].人文杂志,2005(5).

[6]丁常云.试论道教戒律建设的发展历程[J].中国道教,2004(12).

[7]刘慧.泰山封禅与道教[J].泰安师专学报,1996(6).

[8]范恩君.论碧霞元君信仰[J].中国道教,1995(6).

[9]邢莉.碧霞元君——[10]盖建民,刘贤昌.魏晋南北朝的道教医家及其医学创获[J].中国道教,1999(6).

[11]任法融.论道德信仰[J].中国道教,2016(12).

[12]万方.道教洞天福地——泰山[J].书屋,2012(10).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契合道教传承
生态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谈
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道家道教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