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巷得名及珠玑巷人南迁原因考

2018-02-22 12:54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王集门海南出版社伍君之
新教育 2018年32期
关键词:珠玑南迁孝义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王集门 海南出版社 伍君之

珠玑巷这片土地位于梅岭南麓,三面环山,西北高,东南低。沙水河贯穿其中,山川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人群聚居的胜地。加上秦汉时期就已开通的通道,横贯南北,加速了这片土地的开发。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有人居住,有文字记载的大概始于东晋,到了唐朝,张九龄奉旨开通梅岭新路,使这片土地更加发达兴旺。唐朝中期,这片土地已繁荣昌盛。据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谥,因改所居为珠玑巷。”我们认真解读这段话:首先说明这片土地在唐朝中期就有一个较大的村镇,这个村镇有一条街巷叫“敬宗巷”,敬宗巷有一个叫“孝义门”的地方,那里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已经在这里住了七代,没有分居。这家人有多少人口?七代啊,那真是豪门望族,“钟鸣鼎食之家”啊!张家仅是“孝义门”的一户,那么整个“孝义门”有多少人口?孝义门仅是敬宗巷的—个地方,那么整个敬宗巷又有多少人口?整个这片土地又有多少人口?这就说明这里已经是个人烟稠密的地方。其次这里有两个地名:“敬宗”和“孝义”。这是儒家道德的表述。这是谁命名的呢?看来命名的人是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的。张家七代同居之事完全符合“敬宗”和“孝义”的名称,可见这里的文化底蕴之深厚。这事儿又是谁上报给朝庭的呢?当然是官府上报的,可见这片土地已经是官府管辖的重地,因而朝廷赏赐“珠玑绦环”表彰张家。这片土地因而扬名四海。

再次,这段话把敬宗巷改名的时间和缘起说得清清楚楚:宝历元年,也就是公元825年,16岁的李湛登上皇帝位,表彰敬宗巷孝义门张兴七世同居,赏赐珠玑绦环。三年后18岁的李湛被杀,继任皇帝李昂给前任皇帝李湛定下的庙谥为“敬宗”皇帝,为了避讳,“敬宗巷”就得改名了,改什么好呢?前任皇帝曾赏赐过珠玑绦环,那就改名为“珠玑巷”吧!这就是“珠玑巷”得名的缘由。根据这一历史资料,珠玑巷的得名可以肯定是在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二月,至今已有1186年了。这段话还说明张家是什么时间迁来这片土地创业开基的:始祖是张辙,也就是张家第一个来这里的人,他的儿子叫张兴,而张兴“七世同居”。一般是18—20年为一代,七代再加张辙,共八代,最少也有一百多年了,由此可知,张家可能是安史之乱(755—763)之时从中原南迁来这里的。总而言之,唐朝中期,珠玑巷已经是南雄的一个经济非常发达,文化积淀深厚、文明程度极高的重镇。

关于珠玑巷的得名,清人屈大均在他的《广东新语》中有另外一种说法:“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不忘粉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乡之思也。”这段话也得认真分析:首先说明广府人(吾广故家望族)是南迁的珠玑巷人的后人的后人。这一点已被广府人的180多个姓的族谱所印证。其次,说明这一部分珠玑巷人是宋朝南渡时(1127—1128年),从北宋都城开封祥符县珠玑巷迁来南雄珠玑巷的。再次,说明这些迁入珠玑巷的祥符人是“诸朝臣”,可见他们地位声望较高,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那么,这些从祥符珠玑巷“入岭”的“诸朝臣”,为什么会“至止南雄”呢?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这片土地自然条件极佳,加上水陆交通便利,商贸繁荣昌盛,极符合“朝臣”身份的人定居、发展、享受;二是这里的地名叫“珠玑巷”,和他们在京城聚居地开封祥符“珠玑巷”同名,因而定居于此,也称作“珠玑巷”,表示他们不忘故乡。

屈大均关于珠玑巷的得名的两段话,似乎相互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珠玑巷始于唐代,宋南渡入岭诸臣,只是把南雄珠玑巷当作祥符珠玑巷而已。“号”解为“当作”,“把……作为”,“其地”指“南雄珠玑巷”,表示“不忘粉榆所自”。

历史事实可以证明,珠玑巷得名,不始于宋南渡时(1127—1128)。《直隶南雄州志》卷二十七列传三有如下一段记载:“宋徐信,皇祐壬辰进土。苏轼谪海南,过珠玑,造其书斋。见信作甘露寺诗‘平地风烟飞白鸟,半空云木卷苍藤’,轼以‘横’字易‘飞’字,信乃叹服。”笔者查阅资料,这段话又见于明嘉靖《南雄府志》等书。这段记载传递的信息是:首先说明苏轼到过珠玑巷,并曾拜访过珠玑巷人徐信。这就充分证明珠玑巷得名应在苏轼到珠玑巷之前,不可能在之后。苏轼于宋哲宗时遭贬,大约于绍圣元年(1095年)前后到南雄,距离宋南渡(1127—1128)还有30多年。其次,这段话说明北宋时期珠玑巷经济文化己非常发达,能培养出徐信这样的进士。全国大名鼎鼎的苏轼路过珠玑巷也要“造其书斋”。查阅史料:徐信是皇祐壬辰(1052年)进士,而苏轼则是嘉祐丁酉(1057年)进士。徐信中进士要比苏轼早五年,怪不得苏轼要去拜访他。

《南雄何氏族谱》也有一段话证明珠玑巷得名不在宋南渡时: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南雄知州李宗仪,向朝廷上奏获准……在沙水村珠玑巷建一座何公庙……由此可知珠玑巷得名应该在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之前,不可能在此之后。

这些从中原逐步迁来珠玑巷的人,在这片土地上开基创业,繁荣昌盛,形成独特的珠玑(南雄)文化。

珠玑巷(南雄)人为什么要南迁广府呢?又是怎样南迁的?珠玑巷是商业重镇,人口流动频繁,不断有人迁入,也不断有人迁出。但大规模南迁的原因是“躲避战乱”。根据历史记载,珠玑巷(南雄)人大规模南迁广府主要有三次:一是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侵之时。二是南宋末年,元军攻占岭南之时。三是明末清初,清军平定岭南时。其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影响广府最深的是南宋末年的南迁:据清代《九江乡志》载:“宋咸淳六年(1270年),诏徙保昌(今南雄)民实广州,十年甲戍(1274年)正月朔,众至九江大洋湾,筏破登岸,散处其地,本乡生聚,自此始蕃”。这与罗贵有组织的南迁是同一回事呢?还是先后的两码事。实质而言,罗贵组织的南迁,也可以说是“奉旨”南迁的。请看事件发生的年代:“诏徙”为“咸淳六年(1270年)”至“咸淳十年(1274年)”正月朔至九江大洋湾。而罗贵南迁“于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十六日起程,五月十六日到香山黄旗角”。在同一时间内发生的南迁之事可能是同一回事,起码是相关的事件。综合广府人各姓族谱记载,以罗贵为首,有组织有计划,得到政府批准的三十三姓,九十七户人南迁的起因和经过大致如下:“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九月,祀明堂,贾似道为大礼使。礼成,幸景灵宮。将还,遇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辂。胡贵嫔兄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辇还宫。帝曰:‘平章得毋不可?’显祖绐曰:‘平章已允。’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固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嫔为尼,似道始还。由是贵妃出宮,作钞化状,肆行丐食。有南雄保昌县富民黄貯万,运粮入京,船泊关口市,备牲酬福。此妇下船丐食,衣虽蓝缕,而艳异常人。黄怜其无依,遂挚归保昌牛田坊。后帝欲复贵妃,始知已潜逃,敕兵部张英贵行文各省严缉,杳无踪迹,己回旨准奏不行。盖貯万已将胡妃改姓,并纳为妾,阴秘其事。会黄之逆奴背主,含恨扬洩,传溢京师。英贵恐上究不便,乃会同六部九卿计议,伪称始兴有贼,流害平民,请旨于牛田坊建兴良平寇寨,屯兵镇守,督民迁移。牛田坊凡五十七村,惟珠玑巷同里三十三姓九十七家共议南行。”(见《小榄麦氏族谱》)。这就是人们所谓的胡妃事件。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这段话是可信的:当时贾似道专权皇帝也怕他,而且讳败为胜。当时元朝大军已占领全国大部分地方。占领江西的元军随时都可能越过梅岭进攻岭南。因为蒙古大汗蒙哥被南宋四川合州守将王坚击毙,忽必烈要回蒙古去争夺大汗位置,下令南侵的大军北撒,给了南宋一个喘息的机会。胡妃事件就是发生在这样的年代,也就是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珠玑巷人南迁广府,在当时可以说是必然事件。

从罗贵他们的南迁“申请报告”中能了解到最为可靠的南迁原因:“为因天灾地劫,民不堪命,十存四五,犹虑难周。及今奉旨颁行取土筑作寨所,严限批行,下民莫敢不遵,贵等思得近处无地堪迁徙,远闻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田多山少,堪辟住址。未敢擅自迁移,今备佥九十七名,历情赴大人阶下,伏乞立案批给文引,经渡关津岸陆,俾得路引迁移。有地安生,戴恩上词。”这里说清了一个原因:“奉旨颁行取土筑作寨所,严限批行”,和上文《小榄麦氏族谱》所说:“请旨于牛田坊建兴良平寇寨,屯兵镇守,督民迁徙”得到印证。再看知府钟文达的批词:“词称迁移之故,行虑集兵之扰,准案给引”。所谓“集兵之扰”,就是“取土筑作寨所”、“建兴良平寇寨”。

罗贵他们约1000多人结筏南迁,历尽干辛万苦,到连江口“遇风箪散,溺毙男女无数,至广属香山县(今中山市)黄角大良,各投土人草屋安歇,分寻居住,成聚落焉”(见东莞英村《罗氏族谱》)。

罗贵以及跟罗贵一起南迁广府的是些什么人?贫民吗,绝对不是,贫民是无法支付南迁费用的。罗贵能够把这三十三姓,九十七户组织起来,又能得到官府的批准,可见他当年在珠玑巷的地位和在官府的声望。跟随他南迁的人大概大多数是文化水平较高、掌握先进农耕技术的豪门大户。这些人在珠玑巷都是有地位、有声望的。就是这批人和众多南迁的珠玑巷人(南雄人),对开发岭南,尤其是开发广府地区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传播先进文化,传播先进耕作技术,传播敢于到异地去开基创业的思想,形成岭南独特的广府文化,形成广府文化精神。

罗贵他们南迁了,珠玑巷还有大量的人没有迁走,官府照样要“督民迁徙”。这些人也是要迁走的,应该是迁往各地的都有,但有罗贵他们的先例,迁往广府地区的应该是多数,因为他们可以以罗贵率领的珠玑巷人的名义利用他们的批文,顺利入籍广府各地。这就是南迁广府的其他人为什么都说来自“珠玑巷”的原因。

在罗贵他们南迁几年之后,忽必烈已夺得大汗位置改国号为大元,下令大军分路南进,要灭亡南宋。进军江西的元军,攻下南安(今江西大余),紧逼南雄。元军的暴行,尽人皆知,这时,大批珠玑巷(南雄)人纷纷向南逃难,大部分人逃到珠江三角洲,入籍广府各地,当然他们也都是说来自“珠玑巷”。还有一些没有南逃的珠玑巷(南雄)人怎么样?元军吕师夔部攻下南雄之后下令屠城。给南雄(珠玑巷)带来一大劫难,珠玑巷成了废墟。

珠玑巷人的另一次大规模南迁,是明末清初。他们为躲避战乱南迁珠江三角洲,也自称为“珠玑巷人”。清军尚可喜部攻下南雄之后实施大屠杀,南雄城及周边村庄,被屠杀殆尽,十不存一二,惨不忍睹。珠玑巷再次成为废墟。

珠玑巷的历史,充满阳光,也有重重阴影。

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不断有广府人到珠玑巷寻根问祖,他们不忘祖宗“高发其祥”之地。明代就已有来“寻根问祖”,说明他们的祖先是在明朝之前迁去广府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成立”,将珠玑巷修葺一新,修建各姓氏宗祠或纪念馆。近年来,联谊会改称为“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联络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珠玑巷后人的后人,弘扬珠玑(南雄)文化,报效国家。如今珠玑巷已是国家AAAA级景区,已成为寻根问祖,旅游观光的胜地。

猜你喜欢
珠玑南迁孝义
王亚平
作 品:珠玑古巷寻根
孝义与仇杀
孝义:积极防治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
年产50万吨生物有机菌肥项目在孝义开工
诗学会即兴(新韵)
南渡中原士族对东晋文化的历史贡献
厉害了,大孝义
谢氏宗亲对珠玑巷情有独钟
宋朝南迁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影响